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A.都位于中纬度地区 B.都濒临海洋C.都是丘陵地区 D.都位于发达地区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稠密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种植业历史悠久C.现代工业起步早 D.农业发展水平高(2024·江西赣州期中)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下表是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表。据此完成3~4题。时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全国 0.711 0.718 0.735胡焕庸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四大地区 东部 0.365 0.398 0.427中部 0.302 0.305 0.336西部 0.773 0.765 0.771东北 0.449 0.459 0.5043.2010—2020年,西部人口分布趋势( )①有助于地区均衡发展 ②有助于人民享受现代化成果 ③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 ④利于持续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C.政策影响 D.社会发展(2024·江苏盐城高一期中)某校中学生赴河北阳原泥河湾地质遗址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习。该保护区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据此完成5~6题。5.旧石器时代该地人口的分布特征是( )①分布较均匀 ②集中于盆地内部 ③主要沿河流分布 ④主要沿道路分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影响该处旧石器时代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C.交通 D.聚落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图中显示( )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 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少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8.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较适宜 ②土壤较为肥沃 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4·广东珠海高一月考)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出境后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图甲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高程分布图,图乙为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图。据此完成9~11题。图甲图乙9.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B. 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增加C. 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10.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11.由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居民点相比乡镇级居民点趋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12.读我国人口分布图(2016年),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50人/千米2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2)我国各地资源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区,简要分析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第一单元 第一节 人口分布1~2.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亚洲东部,乙地位于亚洲南部,丙地位于欧洲西部,丁地位于北美东部。四地中乙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四地都濒临海洋,都是平原广阔的地区;甲、乙两地并不位于发达地区。故选B。第2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稠密的共同原因主要是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故选A。3~4.3.D 4.A 第3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10—2020年,西部人口基尼系数增加,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增加,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排除①;西部地区人口多集中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有助于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②正确,排除③;西部人口分布趋势较为集中,使得生态脆弱区人口较少,有利于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环境,一般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因此,我国人口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A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B、C、D。故选A。5~6.5.C 6.B 第5题,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反映了当时的人口分布。图中遗址点分布不均,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遗址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且主要沿河流分布,而没有呈现出沿主要道路分布的特点。C正确。第6题,该地区的遗址主要沿着河流分布,故影响该处旧石器时代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B正确;盆地内地形均较为平坦;古人类遗址没有呈现出沿主要道路分布的特点;聚落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和表现,而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7~8.7.C 8.B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并没有都超过300万,A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多,B错误;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C正确;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度增大,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第8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气温较适宜,①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9~11.9.C 10.B 11.A 第9题,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米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5 000米以上人口总量很小,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可能有大片无人区,C正确。澜沧江—湄公河大致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密度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第10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B正确。第11题,读图乙可知,向阳方位东南、正南和西南的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较村级居民点大,说明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A正确;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有利;该流域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会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西北。12.解析 第(1)题,据图判断省级行政区名称即可。第(2)题,结合方位、地形、经济、民族的分布进行说明。第(3)题,自然原因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答案 (1)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2)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少。(3)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