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蜀相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712—770) 字______,自称____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__”。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__ 》。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沉郁顿挫现实主义时期经历代表作品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读书、漫游、求官、交友。科举再落选,理想碰壁,贴近底层民众,感受政治黑暗。安史之乱,长安沦陷,逃难流亡。途中被俘,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漂泊西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颠沛流离 安史之乱爆发带着家人,颠沛流离。“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 恨别鸟惊心。城春草木深。”(《春望》)律 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蜀相》Vs《诸葛祠》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②“蜀相”这个题目包含诗人杜甫的理想。杜甫一直想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一直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风俗存”的政治理想。“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而“诸葛祠”却没有这层意思。1.诗人欲写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读懂标题①诗人借祠写人,而非武侯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②“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侧重于死后的封号,主要体现其军事方面的功绩,相对来说没有“蜀相”那样全面体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和丞相这一重要政治身份,强调他肩负着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蜀相”寄托着杜甫的政治理想。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咏史诗结 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意 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内 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常见的主题情感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讽击,人民疾苦之同情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诗歌鉴赏诵读诗歌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合课下注释,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在诗歌中找到最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感知:诵读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伤悲 叹惋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景色悲故事悲自身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题目是“蜀相”,为何首联用“丞相”?亲切2.“寻”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3.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①环境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②时间上: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表达诗人的崇敬之情。解读意象:松柏乃挺拔之木,四季常青,伟岸苍劲,这里用柏树来象征诸葛亮的精神长存,“树”没有此意。涵泳字句柏树为正气、高尚、忠贞、不朽的象征,杜甫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杜甫在《蜀相》中第一次把古柏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使苍翠长青、正直坚强的古柏成为诸葛亮的人格品质的写照。古柏从此受到文人雅士的吟赞,“柏森森”也成为成都武侯祠的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①巧用动词:“寻”字,即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精选意象:“柏树”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映照着台阶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炼字/诗眼掩映台阶,碧草枉自盎然春色,深密树叶,黄鹂空自婉啭鸣唱。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寂寞和感伤寄寓冷清寂寥融情于景以乐衬哀自空——枉自——白白地,徒然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景色悲(1)释字义(2)绘景象(3)点手法、悟情感(析作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①释字意“自”是“枉自”的意思,“空”是“白白地”的意思;②绘景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③明手法,点作用以乐景衬哀情,物是人非,先哲已去,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枉自白白地涵泳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①“自”“空”二字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 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景的漠视和对武侯诸葛亮的敬仰。通过缅怀诸葛亮,表达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释字义绘景象/析句义点手法悟情感/析作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赏析诗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两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特点。故事悲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两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事迹三顾:未出茅庐而知晓天下事,刘备三顾茅庐。两朝开济:开:帮助刘备开创帝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出师: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特点。形象天下计:“隆中对策”,雄才大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才智过人、忠心耿耿,却没能一统中原,伟业未竟。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故事悲“ 天下计”是诸葛亮“才”的体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老臣心”是诸葛亮“德”的体现。诸葛亮辅佐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故事悲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鞠躬尽瘁,但是最后任壮志未酬,“出师未捷”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同时反映了宏愿未竟而含恨辞世的英雄们的普遍心理。诸葛亮——诗圣杜甫心中的偶像 视频时长1:32杜甫借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请细读诗歌,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诗人都可能为了什么而悲伤流泪 自身悲《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杜甫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思考: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①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②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填写下表,思考: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杜甫时代理想付出结果不同战争频繁,动荡不安匡扶汉室,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颠沛流离,仍矢志不渝壮志未酬鬓已霜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像诸葛亮有才智却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失败的英雄)诗人自己。“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却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泪满襟对诸葛亮的赞叹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追羡之泪痛惜之泪伤己之泪忧民之泪思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比较杜甫和诸葛亮的异同后回答。诸葛亮 杜甫志向抱负境遇命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明主,知遇之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老①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敬仰;②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借此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课堂结语《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感 悟 情 感梳理脉络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起承转合借景抒情借古喻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小结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 见所 闻所 感所 思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写 景怀 古抒 情武侯祠诸葛亮英 雄情景默写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情景默写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4.杜甫《蜀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