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魏 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诤臣—— 魏征作者简介从下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如何?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①鹞(yào):一种鸟。 ②臂:用作动词,架在臂上玩赏。③郑公:此指魏征,他曾被封为郑国公。④“因语(yù)”二句:因,乘机,趁便。语,告诉,讲述。⑤逸豫:逸,安逸;豫,快乐;逸豫是指享乐。⑥微:含蓄地,此为委婉之意。 ⑦严敬:尊敬。君臣轶事铮臣贞观初年,唐太宗:“主持编订一本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的书《群书治要》,我们要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说:“我要修庙宇宫殿,修飞仙宫,修建老君庙、宣尼庙。我还要四处游玩,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南。”为此民怨沸腾。贞观十一年三月至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他的第二疏。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谏:劝谏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 题“疏”通称“奏疏”,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官员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体知识“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奏之为笔,故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文心雕龙》文体知识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讽谏”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谏逐客书》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也引申出贬义“说别人坏话”,《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腹诽”)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讽、谏、谤、讥、说”区别①浚(jùn)其泉源 ② 无疆(jiānɡ)之休③ 戒奢(shē)以俭 ④ 塞(sè)源⑤ 殷(yīn)忧 ⑥ 载(zài)舟覆舟⑦ 懈(xiè)怠 ⑧ 壅(yōnɡ)蔽(bì)⑨ 黜(chù)恶 ⑩ 谬(miù)赏读准字音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这篇奏疏通篇重一“_____”字 ,我们就围绕这个 字来理清全文的思路:行文思路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⑥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根本:古义是树根;今义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远:adj→v,流得长远浚:疏通德义:恩德,恩义而:连词,表转折。理:治理得好下愚:谦辞,最愚笨无知的人而:连词,表递进,更。明哲:圣明睿智的人,代指皇帝。文本解析⑦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⑩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当:主持、掌握。重:adj→n,重权。居:处于。大:adj→n,重位。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峻:高峻。无疆:没有边界、无边无际。休:美好,福禄。【本义:休息→停止→辞退官职→喜乐、福禄→美好的(休声/名)】安、危:adj→n,安定的环境,危险的事情。以:用处:保持。胜:战胜,克服。斯:这以:连词,表目的,来文本解析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木之长——固根本流之远——浚泉源国之安——积德义源不深——望流远根不固——求木长德不厚——思国理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正反对比(比喻)(比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元首:古义“泛指所有帝王”,今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景:大(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殷:深 而:连词,表承接著:显著 而:连词,表转折克:能够(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终:坚持到底 盖:大概有余/不足:(德行)有余/不足既:已经,在…之后纵情:放纵性情欲望傲物:轻视别人,“物”在此处指“除自己以外的人”文本解析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董之/振之句:状语后置句貌/心:n→状语,在表面/在内心深慎:深切的戒慎奔车:疾驶的车辆其:难道忽:轻视文本解析思考: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本解析普遍规律:(创业、守成)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殷忧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得志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得民心失民心载舟覆舟奔车朽索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君王称谓:万岁、陛下、天子、圣驾诚:如果可欲:贪求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自戒:宾语前置,戒自,警诫自己作:兴建、建造。安:adj使动,使…安宁。冲:谦虚淡泊(冲静、冲淡、冲和)牧:养,自牧即牧自,宾语前置乐盘游:以打猎为乐。乐,adj意动,以…为乐。 忧:adj意动,以……为忧三驱:《周易》“王用三驱,失前禽”度:法度准则正:使…端正。黜:排斥、罢免。谬赏:错误地奖赏文本解析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十思:十项应该深思的事情兹:这(兹事体大、念兹在兹)简:选拔。能:adj→n有能力的人。善:adj→n,好的建议。尽:用尽。效:贡献、献出。争驰:争着奔走效力 事:忧烦的事情。豫游:出游、游乐。皇帝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化:教化。 司:管理。 役:役使。聪明:听觉、视觉灵敏。 亏:损毁。文本解析文本解析思考:“十思”具体指的是哪十个方面?它大致从哪些角度展开的?原文 所思内容 所思角度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④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克制欲望)(适可而止)(谦虚自养)(海纳百川)(三面为限)(慎始慎终)(虚心纳谏)(端身黜恶)(奖赏得当)(用刑有度)戒奢侈扰民戒骄傲自满戒纵情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生活)(性格修养)(处事)(用人)(执法)思考:魏征认为除“十思”外,君王还要做到哪些?这样做之后会带来怎样的局面?文本解析3.听从善言1.弘九德2.选拔任用人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人君当思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么①提出问题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以“固本思源”为喻)(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具体做法)课堂回顾小结论证思路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性格、处事、用人、执法五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总 结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4、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莫谓谏臣空议论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田猎 太宗颇好田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莫谓谏臣空议论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审问)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本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我们已经倾听和感受了魏征的理性声音。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要善于“发出理性的声音”。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创建于2020年5月,现在组员已经超过10万人。他们大部分是“985”或“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暂时遇到了挫折,他们自嘲为“985废物”,在虚拟世界中抱团取暖。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感到迷茫、懊恼,于是在小组中寻找同伴,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互相抚慰。随着负面情绪的增加,小组中有的人陷入了颓废的深渊,迟迟走不出低落的情绪和生活的困境,不断理怨自己的专业或大学竞争力不强,让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中的一位组员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发出你的理性声音。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