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 1 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 8 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 5 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宋仁宗时期,北宋表面上一派祥和,但实际上问题已经很严重。积贫积弱,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此时的王安石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渴望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他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万言书”,力陈国家局面。但是此时的仁宗已经老态龙钟,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同样耽于享乐的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没有接受王安石的建议。但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王安石终于等来了人生的伯乐。英宗去世,16岁的宋神宗继位。这一老一少组成了变法CP。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之路。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决反对赶上连年大旱,反对派大做文章太后也来起哄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 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守派为代表的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宋神宗写作背景“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复信 对象 高官 回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原文朗诵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第一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蒙教:蒙,敬辞,承蒙。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故:缘故安石敬启: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时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强聒:强,勉强。聒:喧扰,吵扰。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略:大致,简单,不详细上报:敬辞,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辩解。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虽然想要勉强解释,最后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具:详细道:说冀:希望。或:或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正直。谅:信义。便辟:辟,读如僻。便辟,谄媚奉承。善柔:当面恭维,背后非议。便佞:巧言口辩,夸夸其谈。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政敌”与“诤友”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政敌”与“诤友”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第二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盖:句首语气词。尤:特别名实: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明:辨明,明确得:清楚所以:表凭借,用来.....的。见教:教导我以为: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征:求。以致:因而招致。怨谤:怨恨和诽谤。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则:表转折,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状语后置)修:修订,修正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相关部门为:是举:施行以:来兴:兴办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我本人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之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有利的事业,革除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理财:治理(整顿)财政。辟:批驳。邪说:邪,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邪说,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诽:非议,诽谤。固:本来。前:预先。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怨恨和非议如此之多,那是本来预先知道它会这样。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解析文本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侵官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生事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征利为天下理财拒谏难壬人辟邪说司马光王安石天下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怨诽之多,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量:估量,考虑 。抗:抵抗,对抗。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谄媚当作好的事情。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估量反对的人有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众人又怎么不对我气势汹汹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迁:迁都。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故:缘故度(dù):计划度(duó):估计,揣测义:适宜是:认为正确。可:值得。商王盘庚迁都的时候,百姓人民都怨恨这当权者,不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后悔的缘故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为:作为以:来膏泽斯民:施恩泽给人民。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施恩泽给人民,那么我承认错误吧。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无所作为)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那么不是我敢领教的。盘庚迁殷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一、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解析文本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二、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怨谤”天下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解析文本三、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解析文本“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精神”“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王安石《感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由: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翻译】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第四段本文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课堂小结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立论与驳论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熙宁变法时期新旧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在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入注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性质。所以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文本特色古代驳论文之典范(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素材积累——王安石名句1.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2.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3.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5.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7.君子所求于人也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8.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