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郑国渠事件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谏逐客书李 斯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知人论世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建议秦始皇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知人论世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知人论世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知人论世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于是他下定決心要“西说秦王矣”。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通过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厕鼠变成了仓鼠。知人论世牵犬东门,岂可得乎?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诏书。诏书分明写着让扶苏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诏书,最终招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李斯: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2、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临刑之前,李斯回头对他二儿子说道:“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写作背景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解 题谏逐客书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指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逐”:驱逐“谏逐客书”: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知识拓展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委婉巧妙讲策略直接知识拓展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文学常识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此外,“书”在文言文标题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用作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三、整体感知(1)宛( ) (2)蹇叔( ) (3)鄢( )(4)郢( ) (5)范雎( ) (6)穰侯( )(7)太阿( ) (8)灵鼍( ) (9)駃騠( )(10)外厩( ) (11)珥( ) (12)阿缟( )(13)窈窕( ) (14)击瓮( )(15)叩缶( ) (16)搏髀( ) (17)赍( )正音:yuānjiǎnyānrǎngjūyǐngējiùyǎo tiǎofǒubìjīwèngěrgǎojué títuó朗读一、听课文泛读。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三、对照注释仔细阅读,将难以理解的地方划出来。疏通文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róng,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mù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私下错误通“穆”名作状在西面从名作状在东面使动,使……来出生在吞并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并二十国”名作动称霸改变改变因此殷实富裕因此意动以……乐被任用亲附归服军队攻克定语后置句,“举千里地”安定强盛疏通文意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gāo腴yú之壤,遂散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qiáng公室,杜私门,蚕cán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攻取吞并少数民族地区占据要隘肥沃拆散通“纵”即合纵向西名作动侍奉延续使……强大王室抑制贵族豪门逐步侵吞成就凭借辜负假如使……退却通“纳”,接纳精读文本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人物 对人才的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穆公 求五子孝公 变法治国惠王 打破合纵,诸侯臣服昭王 得范雎小结 得出结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广纳人才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用商鞅民盛国强,诸侯亲附用张仪四面扩张打击豪门强化集权,成就帝业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客何负于秦哉精读文本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正面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②反面假设论证。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③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疏通文意今陛bì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shù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yuè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xī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xī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使动,使……来悬挂佩带树立名作动,立起出产通“悦”,喜欢那么这供玩赏的宝物骏马被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huò,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随侯珠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和氏璧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太阿剑这是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出自著名制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之手。这把剑据说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佩剑,经常剑不离身,死后还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之中。疏通文意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yu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yuān珠之簪zān、傅fù玑jī之珥ěr、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èng叩kòu缶fǒu,弹筝搏bó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zhāo 》《虞yú》《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用来……的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使动,使……娱乐同“悦”,使……愉悦宛地出产的宝珠同“附”附着珠子耳环东阿所产的细绢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拍击大腿使……愉快靠近像贪图享受眼前一时的快活适于观听疏通文意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qū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样是非善恶使……离开被驱逐既然这样,那么相当于介词“于”百姓用来……的方法精读文本文章第2段运用大量铺陈,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请同学们思考并划出作者在这一段中罗列的人和物,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宝物玩好美女音乐秦王所好之物秦王所逐之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宝物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玩好美女正面设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何也?反面假设:论述“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危害,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对比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音乐就《郑》《卫》退弹筝取《昭》《虞》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弃击瓮叩缶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秦王所逐之客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兼采天下)取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独重本土)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物→人)对比论证重声色珠玉轻有才之人文意疏通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因此通“泰”拒绝通“释”,舍弃拒绝百姓使……彰明繁盛……的原因却平民来资助使……退却使……成就霸业同“借”敌人武器送给精读文本请同学们自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段可以分为哪两层?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精读文本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纳客之利)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物→人)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人物 做法 结果 证明的观点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五帝三王秦王无敌弃黔首、却宾客(非秦者去,排斥客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藉寇兵而赍盗粮资敌国、业诸侯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古今、正反、敌我对比)纳客之利(用客治国)逐客之害(逐客资敌)文意疏通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从意动,作为宝物但是资助减损增多名作状,在国内名作状,在国外名作动,树立和小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精读文本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全文结构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窃以为过矣。史实论证: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客有功于秦)对比论证取异国物逐异国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逐客不利统一大业)对比论证结论:纳客之利: 五帝三王逐客之弊: 秦国(逐客是错误的)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将危害秦国)课堂小结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深刻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用人策略。1.通假释义。① 遂散六国之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傅玑之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而陛下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西蜀丹青不为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河海不择细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同“纵”,特指合纵“内”同“纳”,接纳 “傅”同“附”,附着,加上“说”同“悦”,喜欢“采”同“彩”,颜料“择”同“释”,舍弃“藉”同“借”,借给文言知识积累2.古今异义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古义:介词,表凭借,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在于。今义:在意;介意(多用于否定式))(古义:社会安定。今义:治理)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使之西面事秦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却宾客以业诸侯(名词作状语,在西边)(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北,向北;南,向南)(名词作状语,在西边)(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2)形容词的活用强公室,杜私门娱心意、说耳目者而歌呼呜鸣快耳者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故能明其德东据成皋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娱乐;使……愉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弱)(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显)(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要的地方)(3)动词的活用遂散六国之从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动词使动,使……解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4.句式积累 (1)倒装句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外树怨于诸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东据成皋之险客何负于秦哉并国二十百姓乐用(状语后置,即“西于戎取由余”)(状语后置,即“东于宛得百里奚”)(状语后置,即“于宋迎蹇叔”)(状语后置,即“于晋来还豹、公孙支”)(状语后置,即“外于诸侯树怨”)(状语后置,即“此五子者,不于秦产”)(定语后置,即“东据险之成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即“客于秦负何哉”)(定语后置,即“并二十国”)(被动句,“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2)省略句遂霸西戎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藉寇兵而赍盗粮(3)判断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省略介词,应为“遂霸(于)西戎”)(省略宾语,为“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省略介词,应为“藉寇(以)兵而赍盗(以)粮”)(“…者,…”,表判断)(“…者,…也”,表判断)(“…也”,表判断)(“…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就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声色珠玉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广大的百姓。因此,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的良好效果。(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7.文化知识。(1)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3)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4)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