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段目标中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段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包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
2.掌握中华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六尺巷”故事、陶渊明的诗作等。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2.阐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内涵,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难点:帮助学生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抽象内涵与现代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中华人文精神,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播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的视频 活动任务:根据视频思考相对应问题。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人文精神的探索之旅吧!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自然流畅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华人文精神。
探究新知
探究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情境材料1】 展示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活动中同学们的讨论内容 教师提问: 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情境任务: 让学生结合讨论内容,深入思考中华人文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任务说明: 展示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精神渗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具象化到学生熟悉的文化内容中。让学生从文化现象入手,深入理解文化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民族精神,明白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现实生活思考与感悟的结晶,是涵养道德情操的重要源泉。
探究二: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情境材料1】 出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名言 再呈现班级因筹备文艺汇演的表演节目产生矛盾分歧的案例 七年级2班在筹备文艺汇演节目时产生了分歧,文艺委员力推街舞,认为其活力满满,能展现青春风采,吸引观众目光;学习委员则主张诗朗诵,觉得能体现班级文化底蕴,锻炼文学素养,两人各不相让,班级气氛一度紧张。 教师提问: (1)面对节目分歧,如果你是班长,你会采取什么方案?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生:我会将两种节目进行融合创新 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 教师总结: 求同存异就是在面对差异时,先找到彼此目标、理念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同时尊重并保留不同的观点、方式等。和而不同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目苟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情境材料2】 展示六尺巷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还能从哪些文化形式中汲取智慧? 教师提问: 六尺巷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2)你还能从哪些文化形式中汲取智慧? 预设学生回答: 生:我们要以和为贵,以礼待人 生:文学作品、诗词、建筑…… …… 教师总结: 小小巷道承载着“以和为贵”、礼让的做人做事道理,能教育人、感化人。 【情境材料3】 播放《只此青绿》的视频 展示《只此青绿》的舞蹈片段、《千里江山图》、庐山的图片 引导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有形神兼备之美? 教师提问: (1)视频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思考三张图片有什么关联性? (3)你还知道哪些艺术形式有形神兼备之美? 预设学生回答: 生:舞蹈形态优美 生:诗歌、舞蹈、绘画、书法 …… 教师总结: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情境材料4】 展示陶渊明的诗句和故事 出示颜回和杨震的故事。 教师提问: (1)查阅陶渊明的田园诗,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 (2)欣赏两则故事,思考践行这些生活理念有何意义? 预设学生回答: 生: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 生:有助于塑造人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 教师总结: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情境任务:展示孔子语录,让学生谈谈理解 任务说明: 通过名言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含义。 情境任务:结合案例,分析化解矛盾的做法并理解其意义。 任务说明: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情境任务: 阅读六尺巷的故事,思考启发。 依据六尺巷典故,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文化形式可以汲取智慧。 任务说明: 依据六尺巷为典例,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情境任务: 依据视频思考问题,并根据视频片段和图片思考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任务说明:通过视频了解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寻找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美学追求。 情境任务: 依据陶渊明的诗句思考体会到的生活理念,并通过颜回和杨震的故事理解其践行该生活理念的作用。 任务说明: 通过对陶渊明故事和诗句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超脱世俗,再通过对颜回和杨震的故事分析,理解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教师总结: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随堂练习
1.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启示我们与他人相处应该( C ) A.友好相处,消除差异 B.相互尊重,逐渐趋同 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开放包容,全盘模仿 2.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质朴、温和、淡定体现出“俭约”“包容”的内涵。一杯香茗,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后外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①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③茶文化历史悠久, 因为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④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他( C ) 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材料分析题 2024年9月8日,“字体手护计划·寻找字体手护者”活动启动,旨在促成汉字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民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感受字体之美,了解字体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字体手护计划”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答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以“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为主题,选择一部经典作品,准备一段3-5分钟的演讲内容,阐述作品中展现的人文精神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下节课进行课堂演讲。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具体体现。从“六尺巷”故事中“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到古诗词、绘画、建筑中所蕴含的美学追求;从颜回、杨震故事中所体现的高尚品德,到陶渊明诗作中所展现的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文精神在不同领域的生动呈现。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重要指引。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