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6张PPT)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6张PPT)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5)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核心知识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文解析
课文原文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课文原文 译文
施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主旨归纳:本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艺术特色:论证逻辑严密,事例论证、道理论证,说服力强,语言富有气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针对训练
【乙】
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
……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仍从
【解析】A项中的“环”的意思分别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项中的“池”的意思分别是护城河/池塘;C项中的“委”的意思都是放弃,舍弃;D项中的“从”的意思分别是顺从,听从/跟从,跟随。故选C。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解析】A项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项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介词,凭借/介词,用;C项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代词,他们/助词,的;D项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
D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所以明白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是治国的法宝。
4.两文都围绕 “民心”展开议论,
甲文强调(1)“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 “天时”“地利”更重要;
乙文认为 (2)“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
从其四欲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文解析
课文原文 译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事停息,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天下太平。”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主旨归纳: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都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为人不失节操。 艺术特色:批驳观点,有破有立。类比说理,排比增强气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针对训练
【乙】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A项的“谓”的意思分别是告诉/认为;B项的“道”的意思分别是道义/途,路;C项的“诚”的意思都是的确,实在;D项的“以”的意思分别是把/按照。故选C。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
/
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被迷惑;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也不屈服。可见晏子是一个有气节的人,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气度。
5.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做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有道之士
妾妇之道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解析
课文原文 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
课文原文 译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主旨归纳:孟子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阐明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的道理,论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进而论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艺术特色: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排比增强气势,说服力强。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针对训练
一、(2022·广西柳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B. 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C. 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解析】A.拂:违背/飘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C.将:扶,持/将要;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
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
C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解析】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解析】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
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
(2)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鄙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终于,最后)
使……痛苦
通“横”,梗塞、不顺
边境(边远的地方)
2.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解析】B项中“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并非孟子的本意。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朝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4.结合甲、乙两文,请你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