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两学部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两学部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分。
1.豆科植物通常具有根瘤,其内部生活着大量的根瘤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瘤菌主要为豆科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氨基酸
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C. 根瘤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D. 豆科植物的细胞和根瘤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B.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C.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会成为抗原
3.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用原理,不正确的是(  )
A. 少消耗高产出原理 B. 整体性原理 C. 协调与平衡原理 D. 工程学原理
4.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和分开的两个时期依次是(  )
A. 间期和末期 B. 间期和后期 C. 前期和后期 D. 前期和末期
5.某细胞中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细胞一定被病毒侵染
B. 该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C. 基因指导酶的合成均需经过过程④和⑤
D. ③和④过程都需要解旋酶发挥作用
6.下列关于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B. 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C. 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7.细胞中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主要代谢场所
B.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
D. 原核细胞内不含线粒体,植物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8.下列关于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D. 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人体细胞会经历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的B淋巴细胞由于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因此能无限增殖
B. 被HIV病毒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 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磷脂分子,导致细胞衰老
D. 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可清除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10.在某人工养殖的池塘中,研究者发现某种鱼因年龄不同而食性不同:幼年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鱼主要以小鱼为食(包括其幼年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所有成分散失的能量之和
C. 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因食物来源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垂直结构
D. 若大量增加湖中养殖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狗唾液分泌分别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的建立主要通过学习和训练,与非条件反射无关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12.若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而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则他们儿子的红细胞膜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无凝集原A和B B. 有凝集原A和B
C. 无凝集原A,有凝集原B D. 有凝集原A,无凝集原B
13.假设14N/14N-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15N/15N-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15N/15N-DNA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Ⅰ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
C. 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D.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4.根据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为解决以下四个问题,采用的相应技术手段是(  )
①快速培养名贵花卉  ②克服远缘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③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④干扰素的工业化生产。
技术 组织培养 基因工程 发酵工程 体细胞杂交
A ① ② ③ ④
B ② ① ④ ③
C ① ③ ④ ②
D ④ ② ③ ①
A. A B. B C. C D. D
15.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这一方法被称之为“克隆”,以下四项中与此方法在本质上最相近的是(  )
A. 将兔的早期胚胎分割后,分别植入两只母兔的子宫内,并最终发育成两只一样的兔子
B. 将人抗病毒基因嫁接到烟草DNA分子上,培育出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烟草新品种
C. 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D. 将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待受精卵在试管内发育到囊胚期时,再植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试管婴儿”
16.为验证胰岛素具降血糖的作用,设计方案时,若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下列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先生理盐水,后胰岛素溶液 B. 先葡萄糖溶液,后胰岛素溶液
C. 先胰岛素溶液,后生理盐水 D. 先胰岛素溶液,后葡萄糖溶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______,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显示______,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主要对 ______有通透性,造成其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研究人员将光敏感的通道蛋白基因特异性表达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已知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会导致Na+内流,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会导致Cl-内流。研究者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从A~H中选择字母填入下表,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 ______ 黄光、阴影刺激 ② ______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A.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B.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
C.阴影刺激
D.无阴影刺激
E.黄光
F.蓝光
G.未见逃跑行为
H.迅速逃跑躲避
18.某封闭型湖泊中,浮游动物甲、乙均以单细胞藻类为食,二者生态位部分重叠。研究人员连续5年监测种群动态(数据见表1),并在第三年引入外来鱼类丙(以浮游动物为食)。监测期间,每月同步测定甲和乙的相关指标(见表2)。
表1种群数量与鱼类丙密度
年份 甲种群(×103个/L) 乙种群(×103个/L) 鱼类丙密度(尾/km2) 藻类生物量(mg/L)
第1年 8.2 6.5 0 12.5
第2年 9.1 6.8 0 11.8
第3年 2.3 7.0 15 18.6
第4年 1.8 7.2 18 20.3
第5年 1.5 6.9 20 19.8
表2甲、乙种群的繁殖特征(第3年数据)
种群 平均产卵量(个/个体) 卵孵化率(%) 幼体存活率(%)
甲 120 65 42
乙 80 88 75
(1)结合表1,分析引入鱼类丙后,甲种群年龄结构最可能为 ______ ,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藻类生物量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
(2)已知乙种群幼体具有透明外壳,成体体表分泌警戒物质。结合表2分析乙保持稳定的机制是 ______ 。
(3)为验证“鱼类丙对甲的选择性捕食是导致甲减少的关键因素”,在藻类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某小组提出以下方案:在实验池中同时投放甲、乙和适量的鱼类丙,观测二者数量变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指出该方案的不足是 ______ ,改进措施为 ______ 。若实验发现丙的胃含物中甲占比75%、乙占比25%, ______ (填“能”或“不能”)直接证明“选择性捕食”,理由是 ______ 。
19.洞庭湖168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2002年2月被列为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调节洪水、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很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类11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为了研究洞庭湖湿地的鸟类的生存状况,科研人员以4种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名称 种群数量 觅食生境1 觅食生境2 觅食生境3 觅食生境4
小鸊 ++++ 草滩沼泽(40%) 苔草沼泽(30%) 水塘(30%) (0%)
夜鹭 +++++ 水塘边林(35%) 林缘地带(64%) 开阔水域(1%) (0%)
小天鹅 ++ 草滩沼泽(23%) 苔草沼泽(43%) 滩涂边芦苇(18%) 芦苇(16%)
绿翅鸭 +++++++++ 草滩沼泽(67%) 苔草沼泽(4%) 滩涂边芦苇(24%) 开阔草地(5%)
注:“+”表示种群数量,“+”越多表示种群数量越多,百分比是指的在相应觅食生境获得的食物占总食物的比例
(1)洞庭湖湿地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 。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______ 。
(3)某同学绘制了该湖泊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图,但图中还少了一个能量流动的去向,请在图中补充完整(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
(4)表中鸟类在群落中最占优势的是 ______ ,从觅食生境来看,与其他3种鸟类生态位重叠度最小的是 ______ ,若要研究该鸟类的生态位应该研究其 ______ 。
20.葫芦科中有一种被称为喷瓜的植物,其性别不是由异型的性染色体决定的,而是由3个基因aD、a+、ad决定的,每株植物中只存在其中的两个基因。它们的性别表现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所示。
性别类型 雄性植株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雌性植株
基因型 aDa+、aDad a+a+、a+ad adad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D、a+、ad互为 ______ 基因,这三个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______ 。
(2)aD、a+、ad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 ______ 。
(3)在雄性植株中 ______ (填“存在”或“不存在”)纯合子,理由是 ______ 。
(4)为了确定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以上述表格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最简单的杂交实验 ______ (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21.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易导致病菌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抗菌肽以其快速杀菌活性、低耐药可能性、免疫调节特性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潜力成为最有前景的抗菌药物。研究发现将抗菌肽第52位的脯氨酸(密码子为CCA)替换成苏氨酸(密码子为ACA)可增强抗菌肽的杀菌活性。科研人员利用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对抗菌肽基因进行改造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抗菌肽第52位的脯氨酸换成苏氨酸,需要将mRNA的对应碱基序列中第 ______ 位的碱基替换,碱基具体变化为 ______ 。基因模板链对应的碱基改变为 ______ 。
(2)PCR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若变性时温度偏低则会导致反应效率降低,原因是 ______ 。
(3)据图分析,“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中设计的“诱变引物”应选择 ______ 。
A.5'…CCTGTTAT…3'
B.5'…CCTGGTAT…3'
C.5'…ATACCAGG…3'
D.5'…ATAACAGG…3'
(4)进行大引物PCR定点诱变获得改良的抗菌肽基因需要进行两次PCR(PCR1和PCR2),产物1最早出现在PCR1的第 ______ 轮循环:PCR2的产物除改良的抗菌肽基因外,还有 ______ ;通过PCR3快速扩增时应选用的引物是 ______ 。
(5)In-Fusion酶能够识别任何具有15bp相同末端序列的线性DNA分子并使其形成黏性末端,实现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科研人员将载体(320bp)两端连接上与改良的抗菌肽基因(180bp)两端相同的序列(15bp)并利用In-Fusion酶实现两者的连接,如图所示。最终获得的重组DNA分子长度为 ______ 。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技术的优点是 ______ (至少写两点)。
1.【答案】D
【解析】解:A、根瘤菌主要为豆科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A错误;
B、根瘤菌和大豆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而根瘤菌不能,C错误;
D、豆科植物的细胞和根瘤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但两者的主要成分不同,其中豆科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根瘤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D正确。
故选:D。
1、共生: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2、生物固氮是指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解:A、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且能分泌细胞因子,以激活相应细胞,因此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溶菌酶等,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正确;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能成为抗原,如损伤细胞,D错误。
故选:D。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具体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失调等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3.【答案】A
【解析】解: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它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
故选:A。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1)问题:小流域(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案例:甘肃陇南地区的“九子登科”治理模式。
(3)对策: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措施,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
本题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为素材,考查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学原理,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答案】B
【解析】解:1、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由于DNA分子的复制,形成染色单体;
2、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
故选:B。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弄清染色单体形成、出现、消失的时期。
5.【答案】A
【解析】解:A、①②是某些病毒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而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表达必须在活细胞中,因此说明该细胞一定被病毒侵染,A正确;
B、该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B错误;
C、有少数的酶成分是RNA,因此这些酶的合成只需要过程④,C错误;
D、④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D错误。
故选:A。
题图分析:图中的①是RNA的复制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DNA复制过程;④是转录过程,⑤是翻译过程。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是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D正确。
故选:B。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本题考查了水平衡调节和体温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相关稳态调节的过程,掌握下丘脑在调节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7.【答案】C
【解析】解: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主要代谢场所,A正确;
B、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如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不一定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原核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植物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生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本题考查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8.【答案】A
【解析】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
B、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但排列顺序不变,B错误;
C、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C错误;
D、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
故选:A。
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A
【解析】解:A、正常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发生分裂和分化,但不能无限增殖,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A错误;
B、被HIV病毒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对机体是不利的,属于细胞坏死,B正确;
C、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的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也可攻击磷脂分子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去攻击别的分子,因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
D、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可清除受损的细胞器,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进程,D正确。
故选:A。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衰老原因包括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本题考查细胞死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生产者同化量大于所有消费者同化量之和,B正确;
C、垂直结构描述的是群落的特征,而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
D、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其生物的数量增加,不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A、感觉均形成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铃声引起狗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条件反射的建立主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B错误;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12.【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知,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属于AB血型,基因型为IAIB,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血型是B血型,基因型为IBIB或IBi,子代的基因型有可能是IAIB、IAi、IBIB、IBi,即红细胞膜上含可能凝集原A和B、有凝集原A,无凝集原B、无凝集原A,有凝集原B,但是不可能无凝集原A和B(O血型).
故选:A.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O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血型,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血型,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BO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分布,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进行推理、判断.
13.【答案】B
【解析】解:AB、亲代的DNA为全重,其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在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全部含有15N,A正确,B错误;
C、由于1个含有14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个含有15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三代,得到子三代共8个DNA分子,这8个DNA分子共16条链,只有2条是含有15N的,14条是含有14N的,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2+×14=b+7a,所以每个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C正确;
D、由实验第一代的结果(DNA带为全中带)和第二代的结果(一半中带、一半轻带),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因此快速培养名贵花卉可采用植物组织培育技术;
②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远缘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③采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培育抗病转基因植株,因此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④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可以工业化生产干扰素等药物。
故选:C。
1、微型繁殖: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叫快速繁殖技术。
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学研究的各种细胞。
3、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涉及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答案】A
【解析】解:A、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的无性繁殖或克隆,A正确;
B、将人抗病毒基因嫁接到烟草DNA分子上,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不属于克隆,B错误;
C、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不属于克隆,C错误;
D、“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形成的,属于有性生殖,不是克隆,D错误。
故选:A。
克隆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本题考查克隆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克隆的概念,明确广义的克隆包括分子克隆(如DNA分子复制)、细胞克隆(如动物细胞培养)和个体克隆(如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胚胎分割技术),再结合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身对照的运用,意在考查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
【解答】
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故选D。
17.【答案】神经冲动(兴奋) 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钾离子 B G F C H
【解析】解:(1)图1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的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根据图2曲线分析,对于阴影刺激组,在阴影刺激后,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表现为静息电位。根据题意,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会导致Na+内流,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会导致Cl﹣内流。实验组二中的实验动物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根据所给的材料,实验组一应该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B)。两组的实验条件及预期结果分别是:实验组一黄光、阴影刺激,小鼠不逃跑(G);实验组二蓝光(F)、无阴影刺激(D),小鼠逃跑(H)。
故答案为:
(1)神经冲动(兴奋)
(2)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C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3)钾离子 B G F C H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本题结合实验设计与分析考查神经调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识记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18.【答案】衰退型 鱼类丙捕食浮游动物→甲数量锐减→藻类天敌减少
幼体透明外壳降低被捕食概率→幼体存活率高,同时成体警戒物质威慑鱼类丙→成体死亡率低,从而保持稳定
未排除甲、乙种间竞争对结果的干扰 增设无丙的甲+乙对照组 不能 需比较甲、乙的相对含量,若甲在环境中占比<75%则支持选择性
【解析】解:(1)引入鱼类丙后,甲种群数量从第 3 年的 2.3×103个/L 持续下降到第 5 年的 1.5×103个/L。由此可推测,甲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老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多,年龄结构最可能为衰退型。从种间关系看,鱼类丙以浮游动物为食,甲、乙均是其捕食对象。鱼类丙的引入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同时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甲、乙均以单细胞藻类为食,甲种群数量减少,对藻类的捕食压力降低,使得藻类生物量上升。
(2)乙种群平均产卵量(80 个/个体)虽比甲种群(120 个/个体)少,但乙种群卵孵化率(88%)和幼体存活率(75%)都较高。这保证了乙种群幼体数量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并且乙种群幼体具有透明外壳,利于其隐藏躲避捕食者;成体体表分泌警戒物质,能抵御捕食者,减少被捕食风险,从而使乙种群保持稳定。
(3)方案不足:实验池中同时投放甲、乙和适量的鱼类丙,观测二者数量变化。该方案中没有排除乙对甲数量变化的影响,因为甲、乙存在竞争关系,乙的数量变化可能会干扰对鱼类丙捕食甲的实验结果的判断。
改进措施:设置两组实验,一组实验池中只投放甲和适量的鱼类丙,另一组实验池中只投放乙和适量的鱼类丙,分别观测甲、乙数量变化。这样可单独研究鱼类丙对甲、乙的捕食情况,排除甲、乙之间竞争关系的干扰。
若实验发现丙的胃含物中甲占比 75%、乙占比 25%,不能直接证明“选择性捕食”。因为仅依据胃含物比例,无法确定是丙主动选择性捕食造成这种结果,还是由于甲、乙在湖泊中的分布位置、活动能力等因素,导致丙更容易捕食到甲,所以不能直接证明丙对甲存在选择性捕食。
故答案为:
(1)衰退型 鱼类丙捕食浮游动物→甲数量锐减→藻类天敌减少
(2)幼体透明外壳降低被捕食概率→幼体存活率高,同时成体警戒物质威慑鱼类丙→成体死亡率低,从而保持稳定
(3)未排除甲、乙种间竞争对结果的干扰 增设无丙的甲+乙对照组 不能 需比较甲、乙的相对含量,若甲在环境中占比<75%则支持选择性
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之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种群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9.【答案】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绿翅鸭 夜鹭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解析】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洞庭湖湿地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6种,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某同学绘制了该湖泊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图,但图中还少了一个能量流动的去向,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生长发育繁殖,补充完整如图:。
(4)绿翅鸭种群数量最多,不同的觅食生境都有其存在,因此表中鸟类在群落中最占优势的是绿翅鸭,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从觅食生境来看,与其他3种鸟类生态位重叠度最小的是夜鹭,其更多的存在于林缘地带,若要研究该鸟类的生态位应该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故答案为:
(1)物种多样性
(2)物种组成
(3)
(4)绿翅鸭   夜鹭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答案】等位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不存在 因为它的两个亲本不可能同时提供aD基因,否则两个亲本都是雄性
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如果后代都是雌雄同株,则亲本基因型为a+a+;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且雌雄同株:雌性植株=3:1.则亲本基因型为a+ad
【解析】解:(1)aD、a+、ad互为等位基因,这三个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分析表格可知,控制喷瓜性别类型的三种基因间的显隐关系是aD>a+>ad,即aD对a+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3)由于该物种雌性个体和两性个体均不可能产aD的雌配子,所以雄性植株中不存在纯合体。
(4)由表格信息可知,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a+或a+ad,如果基因型是a+a+,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其后代的性类型,其后代都是雌雄同株;如果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ad,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其后代的性状分离类型,后代中,两性植株:雌性植株=3:1。
故答案为:
(1)等位 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
(3)不存在 因为它的两个亲本不可能同时提供aD基因,否则两个亲本都是雄性
(4)让两性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如果后代都是雌雄同株,则亲本基因型为a+a+;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且雌雄同株:雌性植株=3:1.则亲本基因型为a+ad
表中为喷瓜的性别及相应的基因型,其中雄株的基因型为aDa+、aDad;雌株的基因型为adad;雌雄同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d,可见,喷瓜的性别是由基因决定的,决定雄性、两性、雌性植株的基因依次是aD、a+、ad。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21.【答案】154 C变为A G变为T
温度偏低时DNA双链解旋不充分,延伸时模板减少,产生的产物量偏少
A
3 诱变前的抗菌肽基因 引物1和引物2
500 插入位点不受限制酶识别序列限制;能够实现目的基因在载体任意位点上的插入;避免限制酶切割对质粒功能区的破坏等
【解析】解:(1)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为一个密码子,第51位的氨基酸对应的mRNA上的碱基为51×3=153,脯氨酸密码子为CCA,苏氨酸密码子为ACA,若想将抗菌肽第52位的脯氨酸换成苏氨酸,可将mRNA上154位的碱基替换,碱基具体变化为C变为A。模板链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则基因模板链对应的碱基改变为G变为T。
(2)变性的目的是使双链DNA打开,若变性是温度偏低DNA双链解旋不充分,延伸时模板减少,产生的产物量偏少会导致反应效率降低。
(3)由图可知,模板链方向为3'→5',则诱变引物与转录非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则诱变引物序列与转录模板链相同,且需将模板连上154位碱基G变为T,则诱变引物序列位5'…CCTGTTAT…3',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产物1最早出现课在PCR1的第3轮循环:DNA的复制方式位半保留复制,因此PCR2的产物除改良的抗菌肽基因外,还有诱变前的抗菌肽基因。由图可知,通过PCR3扩增时应选引物是引物1和引物2进行扩增。
(5)已知In-Fusion酶能够识别任何具有15bp相同末端序列的线性DNA分子并使其形成黏性末端,实现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因此最终获得的重组DNA分子长度为载体(320bp)+改良的抗菌肽基因(180bp)=500bp。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技术插入位点不受限制酶识别序列限制、能够实现目的基因在载体任意位点上的插入、避免限制酶切割对质粒功能区的破坏等优点。
故答案为:
(1)154 C变为A G变为T
(2)温度偏低时DNA双链解旋不充分,延伸时模板减少,产生的产物量偏少
(3)A
(4)3 诱变前的抗菌肽基因 引物1和引物2
(5)500 插入位点不受限制酶识别序列限制;能够实现目的基因在载体任意位点上的插入;避免限制酶切割对质粒功能区的破坏等
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半保留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耐高温DNA聚合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