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期中记叙文阅读知识清单一、考点解读【考查重点】1.人物形象概括2.情节与线索3.文章的详略安排4.词语的赏析5.句子的赏析6.修辞手法的作用7.句段的作用8标题的含义及作用9.描写方法的作用10.表现手法11.语言特点。【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二、考点梳理记叙文阅读十大常考题型解读及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一)分析标题的含义。(常考)答题思路:①表层含义: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及指代义。②深层含义:标题的修辞义、双关义;揭示主旨;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答题格式:“题目”既指表层含义,也指深层含义。(二)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为什么以xx为标题)?(常考)标题作用:①代写作对象,渲染环境,提示背景,概括主要内容、情节。②(结构上)是文章线索。③(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④(情感上)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寄托……感情,莫定感情基调。⑤(主旨上)作为文章的文眼,含蓄/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点明暗示……主旨。⑥(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⑦(标题风格)准确鲜明、含蓄巧妙、简洁凝练、意味深长。答题格式: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作用(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中的一点或几点)。(三)文章标题xx能否改为另一标题?或:文章标题与另一个标题比,哪一个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也爱考)答题格式:①表态。(一般情况)标题不能改:②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内容上写了……,结构上……,表达了……主旨,运用……手法等,从四个角度中选一二个角度作答即可)③改换后,新标题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改。(四)给文章拟写标题。(很少考)答题格式:①写人的文章:主人公十性格②记事的文章:什么人十做了什么事。③咏物或借物抒情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为题目。④文章线索为标题。⑤文章主旨为标题。题型二: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一、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⑨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示例:在《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桃花、杏花、梨花分别比作火、霞、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颜色鲜艳和繁多的特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花烂漫的景象,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济南的冬天》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城和山水拟人化,赋予它们 “晒着阳光”“睡着”“被唤醒” 等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让济南这座城市仿佛有了生命,充满了慵懒而惬意的气息。二、答题模板: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③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⑨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⑩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题型三:分析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及作用一、明确常见的线索。记叙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③以某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台阶》。④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⑤以时间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⑥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二、把握文章线索的方法:①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如《白杨礼赞》第1段就说了白杨树实在不平凡,这样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在第4段、第6段反复出现。③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记叙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三、答题模板:题型一: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情感变化的过程,或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答题模式:根据提示(或示例)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题型二:本文的线索及作用是什么?答题模式: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示例:在《散步》中,“散步” 这一行为线索贯穿始终,在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以及最终的解决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尊老爱幼、家庭和谐这一主题。“散步” 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更是家庭关系、亲情传递的载体,通过这一线索,文章所表达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地点的转换线索,清晰地划分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阶段和场景,使文章条理清晰,从描写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自然过渡到枯燥压抑的三味书屋生活,让读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题型四: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一、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④把握词语的感彩:判断该词的褒贬现象→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二、词语表达效果(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等方面的作用。②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③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④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三、答题模板1.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模板:“××”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模板:“××”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模板:“××”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如:在《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的 “钻” 字:本义:表示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或者穿过。语境义:在文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召唤下,努力冲破土层,顽强生长的情态,赋予了小草以人的动作和生命力,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的生机与活力。题型五: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角度:(1)用词角度。“××”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情态、过程),表现了……的心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2)表达方式角度。①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句:抒发(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③描写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心情、感情等)。(3)语气角度。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④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4)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角度。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5)句式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散句的运用。①长句,叙述清楚完整,给人以较深的印象;短句,简洁凝练,增强句子气势,形成画面感;长短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②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义鲜明;散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散句结合,使得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句式整齐中见变化、语气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6)叠词句角度。这个句子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摹事物的……状态,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给人一唱三叹的美感,突出……感彩。(7)语体色彩角度。①口语俗语: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给人平易近人、亲切的感觉。②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8)整体的语言风格的角度。平实、自然、清新、华丽、幽默、富有情趣、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有地方色彩等。(9)修辞句的角度。二、方法技巧:①结合语境,前后关联。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考査句子的含义。②把握中心,整体领悟。要求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③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目的。④把握角度,思考意图。按照句子赏析的角度,分析特定的表达效果,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三、答题模板1.理解××句子的含义。模板: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或直接阐释句意。(字面意思可不写)。2.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用。(赏析××句子的妙处。)写作手法及作用:明手法→述内容→析效果模板: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情感/心理;这句话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物的…… 品质/(揭示了……道理/抒发了……感情/表现了……主题);在结构上起到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全文/与……照应的作用。(有些句子可不用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例如:《春》中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赋予春天 “笑着”“走着” 等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美丽动人、充满活力的特点,使句子富有美感和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可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题型六:分析记叙文段落作用一、分析段落作用的方法①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根据题干,将全文通读一遍,我们不仅能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及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因此,不管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阅读时空缺任一个段落都容易造成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失误。②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只有系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才能概括出某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所以,文章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判断也非常重要。③进行相关知识储备。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术语。二、归纳段落作用结构 (1)开头段: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渲染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中间段: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前文呼应。⑥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3)结尾段: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或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③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形象。④卒章显志(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⑤“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者让读者印象深刻。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 (1)开头段: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结尾段: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等。(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等。三、答题模板:重要段落作用=(判定位置)+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爱穿新衣且骗子吹嘘新衣的神奇特性等内容,就为后文皇帝赤身裸体游行而众人不敢说出真话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的发展符合逻辑,也增强了故事的讽刺效果。题型七: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一、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①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神情、音调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②语言描写。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或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可以表现人物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等,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能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可以通过动作暗示、景物烘托等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二、不同人物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①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画面/场景,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心理或情感。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三、答题模板:此句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生动传神)+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这里通过对寿镜吾先生身材、容貌以及配饰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学识渊博、年事已高且颇具威严的老学究形象,使读者在脑海中能迅速构建出寿镜吾先生的模样,也为后文他在三味书屋中教书的情节做了铺垫,从他的外貌可以初步推测出他严谨的教学风格。题型八: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一)解题思路可以从五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1.重视人物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2.分析故事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或行为来分析人物形象。3.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4.分析环境描写。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分析人物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分析。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介绍、评价和作者在作品中借其他人物进行评价的语句。(二)答题格式1.分析类:先用短语或成语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再从文中找出依据作答。即“特点(形容词)十依据”。答题格式:性格/特点/品质,从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切记:看分值分点作答,有几分就分几点!要有点有析!)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形象特点。(2分)答①乐观,开朗。(从文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不管日子多么平淡,总能听到她的 笑声(可以看出);②关心、疼爱孩子。(从文中)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时刻为"我"着想(可以看出)。2.概括类:直接用短语(形容词)或成语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答题格式:人物是一个……(性格/特点/品质)的人。题型九:文章内容及情节的概括梳理(一)直接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题型: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思路:①标题扩展:关于“人物”的补充事件,关于“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关于“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②)串联要素: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③合并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语串连。④关键句摘录: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⑤关键词提炼:抓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提示作用的词语。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做了什么事的故事(的过程)。(注:六要素可调整顺序,也可省略一二个要素)(二)表格类或填空类题型(经常考)1.审题:审题目,看清楚题目要求从那几段概括,从谁的角度来概括。2.分析表格(或已填之空):①根据表格已知信息推测未知信息:如分层次,知道未填之空从哪几段找答案;②所填答案要和已给答案形式一致——(即字数、成分要一样)。题型十: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一、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1)描写技巧角度。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细描;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仰视、俯瞰、平视)、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环境自身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地域风格、时代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对人物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促使人物思想情感的转变,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3)对情节的作用。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有时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使文脉更加紧凑完整。(4)对主题的作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表达(或寄托、揭示、暗示、深化)主题。三、答题模板: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的特点。(首段中出现了环境描写或是天气,要答出这个作用。) ②渲染了_____的气氛。③烘托了人物_____的心情。④衬托出主要人物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或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_____做铺垫。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环境特点概括:“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展现了一种萧瑟、凄凉的环境。作用分析:渲染气氛方面:渲染了一种压抑、悲伤的气氛,为下文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悲伤情绪以及回忆母亲的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方面: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痛苦、绝望和孤独,因为落叶飘零的景象正如同他因双腿瘫痪而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色彩的心情相呼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情绪的低落。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这种凄凉的环境促使作者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怀和鼓励,推动了情节从作者的自怨自艾向回忆母爱转变。象征意义方面:落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世界的灰暗,暗示了作者当时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状态,也为后文作者在母亲的爱和鼓励下重新振作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