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历 史2025.04本试卷共 8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 15题,每题 3分,共 45 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春秋时期孔子反对郑国浮华奢靡的通俗音乐,推崇庄重典雅、符合礼制的庙堂音乐。孔子曾说听到舜时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主张“乐与政通”,君子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以上关于音乐的主张①闪耀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 ②强调发挥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③体现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 ④提倡音乐表达应符合伦理规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2.秦在灭六国时强制迁徙冶铁致富的赵国卓氏和梁国孔氏到南阳,此后又“徙天下富豪于咸阳”。西汉建立后,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从以上材料可知,秦汉时期政府面临的共同社会政治问题是A.分封制带来的地方割据的隐患 B.地方豪强与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威胁C.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挑战 D.冶铁业已被私营手工业者垄断经营3.根据以下两则历史材料,可以共同确认的史实是《北史·魏孝文帝纪》载:《魏书·张普惠传》载,孝明帝(孝文帝之孙)时,张普惠上书:“以天下“诏改长尺、大斗,依《周民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其劳民不堪命……仰惟高祖(孝礼》制度,班之天下。” 文帝)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爱万姓,从薄赋。”A.孝文帝改革与赋税相关的度量器具 B.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百姓富足安乐C.孝明帝试图在户调之外再加征棉麻 D.孝明帝全面地承继了孝文帝的政策4.元朝建立后设立司农司,1274 年司农司官员编辑《农桑辑要》并颁行于民。该书详尽记载北方蚕桑生产的经验,还记载了以往农书中未曾见到的作物,如棉花、菠菜、甘蔗、西瓜等,这些作物是唐宋以来由边疆地区或国外传入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元朝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②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农业生产③开创了中国古代农书编撰的先河 ④反映了高产粮食作物的传播推广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5.康熙在亲征噶尔丹叛乱中命随行人员及时进行地图测绘,还多次派人分赴黄河源、西藏等地测绘。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多次派人对南、北疆测试,综合全国地理信息,于 1761 年编成了《大清一统舆图》。这说明①地图编订为肃清明朝残余势力的战事提供支持第1页/共7页②康乾时期平定叛乱为全国地图测绘创造了条件③康乾时期统治者有明晰的国家主权和疆土意识④国家的地图编制明确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6.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 结论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尤重对欧A 西方近代文化首次被介绍到中国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1868 年清廷第一次派使团出访西方各国,首席代表是前B 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1885 年《中法越南条约》签订,承认法国占领越南,确C 法国得到了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1896 年,英国汇丰银行与德国德华银行向清政府放贷D 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1600 万英镑,这笔借款称“英德借款”7.晚清朱尊三在日记中写道,“朝廷迭有诏令废八股,大约不久当实行兴学堂。”“报载,派张之洞、荣庆,会同张百熙奏定学堂章程。观其意欲废科举、办学堂。”“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各省学政改为专考察学堂事宜。”依据以上日记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上述日记写于维新变法时期 ②民众可从报刊了解政治信息③办学堂受当时读书人的关注 ④日记作者反对废除科举制度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8.陈炯明和邓本殷是盘踞在广东地区的两支军阀势力。1925 年 9 月,国民政府出兵东征,历时一个多月,剿灭陈炯明部。接着举行南征,至次年 2 月将邓本殷部全部肃清。国民政府的东征和南征A.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重要基础 B.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革命基地C.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D.标志着国民党“训政”的开始9.茶陵是秋收起义军在井冈山打下的第一个县城。根据毛泽东指示,通过茶陵县工会、县农会和部队士兵委员会,分别选举代表组成工农兵代表会议,推举工人代表谭震林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新的茶陵县政府发布告或行公文时,由谭震林和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渠联署。茶陵县政府的建立①进一步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②是创建全国性红色政权的尝试③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性质 ④有利于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10.下表为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1947》的部分目录,其中第四章的标题应为目录第三章 主战场上第一回合的较量第四章第2页/共7页第五章 席卷全国的反饥饿、反内战风暴第八章 拦腰突破挺进大别山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从进攻延安到孟良国战役C.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决战 D.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11.文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下列古希腊罗马的文物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迈锡尼文明的陶罐②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③罗马帝国的象牙书板 ④希腊城邦选举用的抽签器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②④12.8 世纪日本的土地兼并日益加剧,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农。此后,日本庄园制度逐渐形成。庄园制度A.是大化改新的经济基础 B.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基础C.推动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D.导致了锁国政策的实施13. 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 年) 指出,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 年)在书中写道:“利用……那些力量,于是我们就可以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和大自然的占有者了……有利于发明不可胜数的设备,使我们毫不费劲地享受地球的硕硕果实及其提供的种种方便。”以下对他们思想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表现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②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③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渊源 ④阐明了科学研究的价值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后来,他们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否则,“它就会丧失自己在历史上的领导地位”。这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意在A.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促进各国工人阶级走向联合C.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 D.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15.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前,提出受邀国应具备以下标准:该国应“奉行建立在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以及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据此,不结盟运动A.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B.造成了国际格局多极化局面的确立C.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D.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局面第3页/共7页第二部分本部分共 5题,共 55 分。16.(10 分)丝与麻材料一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丝、麻是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来源。麻的生产、使用系之于大众,丝则具有奢侈品性质,布衣百姓并不穿着它,因此麻遍植于天下,桑、丝则集中于特定区域。从史前至魏晋南北朝,桑蚕业和丝织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时期丝、麻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均在北方,与农业北强南弱的局面一致,丝、麻生产重心与经济重心重合。安史之乱促使北方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然而唐代国都仍在北方,战乱中技工离散,太平后依然会寻求故里,故唐至北宋,固然朝延依赖江南的税粮而生存,而丝、麻生产重心却均在北方。“靖康之难”后,政治中心移向江南,纺织技工亦趋向于南方,推动丝织业生产重心转向江南。——摘编自韩茂莉《论历史时期丝、麻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材料二 从明中叶开始,苏州郡城“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三吴以机杼致富者尤众”。万历时苏州人陆粲记载:“里人郑灏……其家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而且用的是雇佣工匠,已经达到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在当时江南的机房中,机工有络工、织工、牵经工等工,各有专门的技术,进行分工协作。另外,许多商人投资丝织生产,在杭州塘栖镇“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筹集资金,购买生丝和织机,开设工场。——摘编自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古代丝麻生产分布特点的变化。(4 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明代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6 分)17.(12 分)美丽中国材料一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环境破坏常常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被广泛报道。1908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用了不少篇幅和照片将中国森林破坏以醒目而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罗德民、本内特等人一再宣传水土侵蚀已经导致中国北方的衰落,强调美国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汲取历史的教训。——摘编自高国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大事记时间 事件1952 年,政务院指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 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20 世纪 50 年代召。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1973 年工作的 32 字方针。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的基1979 年本法,对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第4页/共7页1984 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1979—1996 年 先后有 18 个单位和个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称号。2005 年 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工程相2007 年继实施,我国退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2012 年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16 年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视为全世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借鉴。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将建2017 年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举办,主题为“生态文2021 年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会议达成重要成果。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 2016 年下降 28.6%,我国成为全球森2023 年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2024 年定》作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据《新中国 70 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整理材料三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成就。(12 分)18.(9 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钱乘旦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写道:“到 19世纪末……‘凡是有土地的地方,都属于欧洲人。’由于欧洲实现了对绝大部分非西方土地的经济剥削和殖民统治,一个由欧洲主宰的经济上分为‘世界工厂’与‘原料产地’,政治上分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殖民体系是欧洲国家凭借工业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和组织能力的优势征服殖民地和半殖民第5页/共7页地的结果。殖民体系的形成是欧洲国家为获取资源、扩大市场和积累资本而进行主动扩张的结果。殖民体系的格局是西方列强之间争夺霸权、平衡势力的结果。阅读材料,结合 18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相关史实,评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9 分)19.(12 分)反法西斯战争材料一 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着……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在目前时期,一切力量须集中于反对法西斯奴役。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任务是:(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二)对于大资产阶级中的反动分子的任何 反共的活动,必须坚决反抗。(三)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1941年 6月 23 日)材料二 1942 年 1 月,不同社会制度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在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签字顺序为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这四个国家是单独排在一起,其余 22个国家是按照英文大写字母顺序签字,以彰显四大国的实力及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的地位。宣言宣布:各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是捍卫全人类“天赋人权”的正义事业。宣言强调“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各国保证“使用不论是军事或经济的全部资源”,直到“完全战胜”法西斯。对此,斯大林指出:“否认参加英美同盟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那是可笑的。但是,这是否排斥这个同盟中的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去反对使它们受奴役威胁的共同敌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呢 绝对不排斥。”——摘编自陈海宏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1)阅读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简述 20 世纪 40 年代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4 分)(2)围绕反法西斯战争这一主题,综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 分)20.(12 分)“近世”与“近代”材料一 日本学者提出中国“近世”的划分,认为唐代为“中世”社会之结束,宋代为“近世”社会之开始。从唐到宋,向“近世”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科举官僚兴起,世家大族衰落;农民的身份变化,社会地位上升;城市形态变化,发展出“商业都市”;哲学、文学、科学都有显著进步;边疆民族兴起,吸收中原文明以发展自己的优势。——摘编自高明士《战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材料二 “近代”的概念出现在中华民国时期。较早提出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都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放置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认为虽自明季以来中西有接触,但那时欧洲仅产生了商业革命,因此对中国影响不显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发生了新的关系,因为欧洲产生了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第6页/共7页——摘编自张海鹏 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世”和“近代”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4 分)(2)阅读材料,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历史上与“近世”和“近代”相应的转变时期的重大变化。(8 分)第7页/共7页2025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历史答案1. 答案:C。孔子主张“乐与政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发挥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反对郑国浮华奢靡的通俗音乐,推崇庄重典雅、符合礼制的庙堂音乐,提倡音乐表达应符合伦理规范。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和和为贵的理念。2. 答案:B。秦汉时期强制迁徙富豪、六国旧贵族等,主要是因为地方豪强与六国旧贵族势力威胁中央统治,A选项分封制在秦朝已废除;异姓诸侯王在材料中未体现;D选项题干重点并非冶铁业垄断问题 。3. 答案:A。《北史·魏孝文帝纪》和《魏书·张普惠传》都涉及到与赋税相关的度量器具,B 选项材料未体现百姓富足安乐;C 选项材料未提及孝明帝加征棉麻;D选项“全面承继”表述错误。4. 答案:A。元朝设立司农司编辑《农桑辑要》并颁行于民,体现出元朝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书编撰先河并非元朝开创;材料中未涉及高产粮食作物的传播推广。5. 答案:C。康熙、乾隆时期平定叛乱为全国地图测绘创造了条件,反映出统治者有明晰的国家主权和疆土意识,国家的地图编制明确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此时明朝残余势力已基本肃清,①错误。6. 答案:D。徐继畲《瀛寰志略》不是西方近代文化首次被介绍到中国;1868 年清廷派使团出访西方不能说明列强完全控制中国内政外交;《中法越南条约》未提及法国获得内河航行权;1896 年“英德借款”体现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7. 答案:B。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此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日记中多次提到报刊内容,说明民众可从报刊了解政治信息;办学堂相关信息多次出现,说明受当时读书人的关注;材料未体现作者反对废除科举制度。8. 答案:B。国民政府的东征和南征剿灭了广东地区的军阀势力,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革命基地;国民革命兴起的重要基础是国共合作;使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是北伐战争;国民党“训政”开始于1928 年 。9. 答案:D。茶陵县政府由工农兵代表组成,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性质,有利于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破裂,①错误;茶陵县政府不是全国性红色政权的尝试,②错误。10. 答案:B。根据目录顺序及 1947 年的历史事件,第四章应是从进攻延安到孟良崮战役;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 1946 年;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决战是在 1948 - 1949 年;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在 1945 年重庆谈判及 1949 年北平和谈 。11. 答案:C。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 1600 - 前 1100 年;希腊城邦选举用的抽签器主要在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时期(公元前 8 - 前 4 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 27 - 公元 476 年);拜占庭帝国(公元 395- 1453 年)。12. 答案:B。庄园制度下农民依附于贵族寺社,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基础;大化改新是庄园制度形成之前的改革;日本不存在封君封臣制度;锁国政策是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庄园制度无关。13. 答案:D。培根和笛卡尔的思想表现了理性主义精神,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渊源,阐明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文艺复兴兴起于 14世纪,早于他们生活的时代。14. 答案:C。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目的是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A 选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促进各国工人阶级联合及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5. 答案:A。不结盟运动奉行不结盟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国际格局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尚未确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是纳米比亚独立;不结盟运动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发挥作用,未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局面。16. (1):古代丝麻生产分布特点变化为:史前至魏晋南北朝,丝、麻生产重心在北方,与经济重心重合;唐至北宋,丝、麻生产重心仍在北方;“靖康之难”后,丝织业生产重心转向江南。(2):新经济因素:出现雇佣关系,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形成分工协作,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商人投资丝织生产)。原因: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扩大;劳动力丰富。17. 答案:百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改善的过程。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环境破坏严重,被西方国家广泛报道,如森林破坏等问题突出。新中国成立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世纪 50 年代,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发出“绿化祖国”号召;1973 年,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1979 年,颁布环保基本法;此后,成立环保机构,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2005 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如今,中国森林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一系列变化与成就体现了中国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从注重经济发展逐渐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转变。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彰显了大国责任。18. 答案:18 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国家生产力飞速发展,凭借工业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和组织能力的优势,欧洲国家开始征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为获取资源、扩大市场和积累资本,欧洲国家主动扩张,如英国在印度、中国等地的殖民活动。同时,西方列强之间为争夺霸权、平衡势力,不断调整殖民格局,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从全球视角看,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但这种联系是不平等的,是以欧洲为主导的。总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19. (1):20 世纪 40 年代初,法西斯势力猖獗,在欧洲、亚洲等多地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面临日本的残酷进攻。欧洲战场,德国占领大片欧洲土地。在此形势下,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联合对抗法西斯的重要性,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走向联合 。(2):观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得益于世界各国的联合。说明:中国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抵抗日本侵略,牵制了大量日军。1942 年,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摒弃分歧,共同作战。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提供物资援助和军事支持;苏联在苏德战场顽强抵抗德国进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各国保证使用全部资源,不单独与敌人媾和,最终实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可见联合是胜利的关键因素 。20. (1):“近世”指从唐代到宋代的转变时期,主要侧重于中国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如科举官僚兴起、城市商业发展等。“近代”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强调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使中国与西方关系发生新变化,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2):“近世”转变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完善,世家大族衰落,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交子等;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繁荣,科技进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等);民族关系上,边疆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相互交流融合。“近代”转变时期:政治上,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文化上,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上,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