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的“体会中华人文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学段目标中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段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包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第三单元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二课时,紧密承接上一课时对中华人文精神内涵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升华主题、落实行动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常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富有创造力,可能在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展现较高的天赋,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美,容易对社会不公、歧视、人权等问题产生关注和反思,并希望通过行动来改变世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并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体现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开始理解并尊重传统人文精神中的一些价值,如和谐、礼教、以人为本等。
本框内容不多,关键是理解、弘扬。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本着“活动育人”设置一些课堂、课后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于心。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中华人文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2.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
4.明确将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下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理念的积极态度。
难点: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游戏诗词对对碰
1.出示示意解析,让学生连线相对应的诗词。 2.展示屈原的故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首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他以《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奠定了“楚辞”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屈原一生以忠贞爱国、坚持理想著称,其悲剧命运与高尚品格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教师提问: (1)从屈原的诗词和故事,思考你从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 (2)这些人文精神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活动任务:根据提示,匹配相对应的诗词。再结合屈原的故事,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教师总结:从屈原的诗词与故事中,我们捕捉到了无数闪耀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历经千年仍掷地有声,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思考,正式走进“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这一课,探寻如何将这些宝贵精神传承下去 。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连线激发兴趣,借故事讲述深化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析人文精神,锻炼思维与价值判断,再思考其当代价值,搭建古今桥梁,培养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探究新知
探究一: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原因
【情境材料1】 1.出示三则材料,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人文精神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至今的? (2)依据材料,分析传承人文精神的原因。 情境任务: 仔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了解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任务说明: 分别展示书籍、礼仪、音乐等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原因。
教师总结: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文化素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借屈原诗词、《论语》名句、周礼礼仪、古典音乐,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让其直观感受人文精神载体的丰富性。思考流传方式与传承原因,可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归纳能力,使其明白史书、礼乐等在人文精神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感受其熏陶、教化等力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使命感 。
探究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
【情境材料1】 播放习近平讲话 【情境材料2】 1.出示《中庸》,《论语·颜渊》的两句名言 教师提问: (1)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2)这两句话共同体现的思想文化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生: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不会互相伤害,各种道理规则都能并存。 生:世界各国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生:和谐 …… 2.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和谐思想文化的? 3.再播放视频“枫桥经验,中国枫景” 教师提问: (1)视频中不同地区矛盾各有不同,为何枫桥经验仍能发挥作用 (2)这给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什么启示? 4.出示光明社区因广场使用引发的矛盾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 预设学生回答: 生:都秉持着人民为中心,和谐的思想文化 生: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 【情境材料3】 1.播放《新时代好少年》的视频 教师提问: 观看视频,分析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学生回答: 生:奉献;创新;自强不息;热爱劳动…… 2.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写一写自己的实际行动。 3.出示教师寄语 中华人文精神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支撑着民族的脊梁。未来,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大家成为人文精神的践行者。 面对分歧,秉持求同存异之心; 与人相处,展现和而不同之智; 对待生活,永葆向上向善之念; 从点滴小事做起,传递温暖善意,让人文精神在行动中闪耀,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为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添砖加瓦 情境任务: 播放视频,理解传承人文精神的做法。 任务说明: 通过聆听讲话,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今天的实用价值,进而坚定传承人文精神的信心。 情境任务:根据出示的名句解析意思 任务说明: 借《中庸》《论语》经典语句,让学生理解文意,归纳出其中“和谐”思想文化,锻炼理解、归纳能力,自然引出“怎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探讨,铺垫教学并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情境任务: 结合视频,思考相关问题。 任务说明: 借生活实例、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将和谐思想文化与生活相连,拓展对其在不同层面及文化价值体系中的认知,锻炼分析与总结能力,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奠定理解与实践基础 。 情境任务: 根据呈现的案例,仔细分析,小组探讨制定合理的社区广场管理方案。 任务说明: 本次任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中和谐思想的运用与理解。以光明社区广场使用矛盾为切入点,让学生将所学的和谐思想文化及求同存异方法学以致用,制定社区广场管理方案。这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深化其对弘扬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文化重要性的认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真正将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情境任务: 依据视频思考榜样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向榜样人物学习。 任务说明: 播放安徽新时代好少年视频,引导学生剖析其精神品质并书写感悟,组织讨论在不同生活场景的践行方式,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动力,加深对向上向善思想文化的理解,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培养在生活中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总结: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设计意图:借《中庸》《论语》语句引导学生深度剖析经典,提炼和谐思想,培养文本解读与归纳能力。借生活实例与相关图片,将抽象思想具象化,拓宽学生对和谐思想文化的认知。引入枫桥经验视频与社区矛盾案例,锻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社会治理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以新时代好少年视频为榜样,激励学生感悟向上向善精神,通过讨论在不同场景的践行方式,将中华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随堂练习
1.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重温了“张吴两家,邻里相让,各退三尺”的典故后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历史智慧。以下对六尺巷典故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分析正确的是(B) A.团结统一,爱国敬业,增强民族力量 B.文明礼让,诚信友善,促进邻里和谐 C.扬善抑恶,公正法治,维护社会秩序 D.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启示我们 ( C ) A.人与人之间难以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B.要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 C.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D.和所有人都成为相互包容的朋友 3.中学生小娜每周都抽时间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同学们知道后纷纷表示要向小娜学习。这说明( B ) ①小娜择善而行,在志愿活动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②在追求至善境界中,必须独自开展活动 ③同学们能够明辨是非,主动拒绝身边不良诱惑 ④同学们善于向榜样学习,争做向上向善好少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材料分析题 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一批批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名字自此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之上。这些荣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英雄模范,以忠诚、执着、朴实的高尚品质,为全社会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当下,崇尚英雄、学习模范的氛围在华夏大地蔚然成风。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榜样带来的感动与激励始终如一。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举办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意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向这些榜样看齐? 【答案】(1)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们向榜样学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2)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等。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在周末参与一次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活动结束后,记录下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悟,下节课进行分享。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经典与生活的交织中,深入探寻了中华人文精神。从《中庸》《论语》的智慧语句里,我们提炼出“和谐”这一核心思想;在家庭、社区等生活场景及枫桥经验案例分析中,理解了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实际运用。还通过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力量,明确了向上向善精神的价值与践行方向。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希望大家把课堂所学融入生活,在校园里友爱同学、在家庭中孝敬长辈、在社会上传递善意,努力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2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