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第十讲 中国的自然环境目录CONTENTS课标要求1教材知识梳理2重难点突破3课标要求01课标要求 行为动词等级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理解水平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水平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了解水平课标要求课标教材知识梳理021.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均有分布, 面积广大。2. 分布: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山区 知识点1 地形3. 我国地形特征的影响(1)有利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森林、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为山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自然条件。(2)不利影响:山区面积广大,给发展交通、对外联系以及农田耕作等带来不便,增加了山区开发和利用的难度;地表崎岖,在开发利用时易出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4. 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北列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中列有昆仑山脉、秦岭;南列有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西列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有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5. 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名称 主要特征青藏高原 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被称为“ ”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土质疏松, 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 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地貌广布世界屋脊 水土流失 喀斯特 (2)四大盆地名称 主要特征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 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 ”之称四川盆地 我国气候最湿润、纬度位置最低的盆地,土壤肥沃,被称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聚宝盆 (3)三大平原名称 主要特征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多沼泽湿地,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 又称黄淮海平原,以黄土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水田连片,有“ ”之称(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我国面积最大的丘陵)。鱼米之乡 1.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形剖面图(沿北纬32°)知识点2 地势2. 地势三级阶梯地势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 平均在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 - -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 多在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界线: - -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多在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 2. 气温极值(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2)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3. 温度带:五带一区。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自北向南将我国划分为 、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以及一个青藏高原区。寒温带 1. 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冬季南北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大 知识点1 气温1. 特点:时空分布不均。2.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3. 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夏秋多(集中在4~10月),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知识点2 降水4. 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1)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包括东北地区山地、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2)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等。(3)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小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4)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包括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等。1. 我国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知识点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 气候复杂多样(1)影响因素: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北差异大;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东西差异大;青藏地区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分布区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东部地区(自南向北)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西北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冬寒夏凉,降水少,有的地区甚至终年被冰雪覆盖3. 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 非季风区定义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以东一线影响因素 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区别 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 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全年都比较干旱冈底斯山脉 (2)季风的影响夏季风 冬季风发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蒙古、西伯利亚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影响 影响降水时空分布;活动异常易带来洪涝、旱灾等 带来寒潮、降温、霜冻等4.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2)海陆位置:位于最大的大陆、大洋之间,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地形因素:山地气候垂直变化;青藏高原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1. 外流河与内流河河流性质 外流河 内流河概念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分界线 大致沿大兴安岭西麓-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塔里木河 知识点1 众多的河湖河流性质 外流河 内流河分布区域 外流区(东部季风区) 内流区(西北内陆区)补给水源 大气降水 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水文特征 北方 水量不大,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多季节性河流,夏季水量大南方 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2. 主要湖泊: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内流区; 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外流区,属于长江水系; 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长江水系。青海湖 鄱阳湖 洞庭湖 长江流域水系图 黄河流域水系图知识点2 长江与黄河1. 长江与黄河概况长江 黄河源头 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 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海洋 干流流 经省区 青、藏、川(蜀)、云(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蜀)、甘(陇)、宁、内蒙古、晋、陕(秦)、豫、鲁(9个)东海渤海长江 黄河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上、中、下游分界点 (湖北)、 (江西) (内蒙古)、 (河南)特点 “V+W”形,我国长度 、流域面积最广、水量 的河流 “几”字形,我国第 长河,世界 最大的河流宜昌 湖口 河口 桃花峪 最长 最大 二 含沙量 长江 黄河主要 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最大支流)、赣江 湟水、洮河、渭河(最大支流)、汾河开发 利用 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有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航运条件优越,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 水能资源: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灌溉资源:黄河是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灌溉水源2. 存在问题与治理措施长江 黄河上游 中、下游 上游 中游 下游主要 问题 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地上河、凌汛长江 黄河上游 中、下游 上游 中游 下游治理 措施 、修筑梯田 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堤防,修建分蓄洪区;治污减排 、合理放牧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爆破冰坝植树造林 植树种草 加固堤坝 气象 灾害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应对措施台风 集中分布在广东、台湾、海南等 地区 季节多发 在室内,应打开窗户使室内外气压得到平衡;在野外遇到台风,应迅速向台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者侧向移动躲避寒潮 除青藏、云贵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秋末、冬季、初春 及时清理积雪;加固大棚设施,调控温度湿度,增强设施保温抗寒能力(农业方面)东南沿海 夏秋 知识点1 气象灾害气象 灾害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应对措施高温 分布广泛 夏季 外出应做好防暑措施,多吃水果,多喝水等干旱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不同季节交替发生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洪涝 东南沿海地区 不同季节交替发生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 我国西南地区成因 西南地区位于 地带;东南沿海地区位于 地带 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坡陡,相对高度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且多暴雨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 知识点2 地质灾害危害 摧毁房屋、工厂,致使交通中断,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对 措施 若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若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带转移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