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第十四讲 贵州省乡土地理目录CONTENTS课标要求1教材知识梳理2重难点突破3课标要求01课标要求 行为动词等级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了解水平/理解水平/了解水平与他人交流各自对家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感悟人们在不同体验和感知背景下对家乡形成的不同看法 了解水平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了解水平课标要求课标教材知识梳理021. 位置:贵州省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北接 省和重庆市,东毗湖南省、南邻 、西连云南省。2. 范围: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省会 市。贵州省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民族自治州。四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阳 知识点1 位置和范围1. 地形与地势(1)位于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云贵高原东部 (2)地势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西高东低 知识点2 自然环境2. 气候:属 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说法。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亚热带季风 贵阳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3. 河流(1)河流数量较多,处于 和 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苗岭是分水岭。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主要河流有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等。(2)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长江 珠江 贵州省主要矿产资源及工矿业分布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利用1. 资源种类(1)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主要有煤、汞、重晶石、磷、铝土等。(2)水能资源: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3)水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2. 资源利用(1)水资源:建设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用水状况,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能源资源: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发挥“水火互济”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电输送到东部的京津唐、华东(长三角)和华南(珠三角)。1. 人口:截至2023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865万人。2. 民族: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3. 地方文化:苗族剪纸;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贵州菜肴的一大特色就是酸,酸汤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知识点4 人口、民族和地方文化1. 农业:“优质”是贵州粮食的特色和亮点,贵州稻米、酒用高粱、鲜食玉米、马铃薯、薏仁等特色粮食的品质在全国粮食市场上享有盛誉。但是,受到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的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贵州省粮食作物连片种植规模、单产水平均逊色于我国平原地区的粮食主产区。2. 工矿业: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工矿业主要分布在资源地附近(见贵州省主要矿产资源及工矿业分布图)。知识点5 经济发展3. 交通(1)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2)贵州省会贵阳市是中国西南铁路枢纽,高铁有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部分路段、贵南高铁。安六铁路是贵州省第一条时速250千米的城际铁路,六盘水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铁”的城市。4. 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到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逐步改进。著名自然旅游景点有 、织金洞、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等。黎平会议、镇远战役、猴场会议、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历史活动,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黄果树瀑布 织金洞黄果树瀑布 1. 自然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石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干旱、冰冻、冰雹等气象灾害。2. 石漠化现象严重(1)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 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②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石灰岩 (2)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缺水干旱,或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知识点6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3. 水土流失、石漠化的治理(1)实施有效措施——生态工程建设①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如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由此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②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的建设。(2)实施措施的意义①植被覆盖率逐渐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②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巩固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③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