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幽默和风趣 基础梳理课件 (3分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幽默和风趣 基础梳理课件 (3分打包)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作家 作品 费奥多罗夫,苏联诗人,也擅长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雄鸡三唱》等。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会认字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多音字
xuán(盘旋)
xuàn(旋风)

续表
zhàng(头昏脑涨)
zhǎng(涨潮)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词语 积累 祸患 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天赋 痴迷
翻来覆去 绞尽脑汁 一本正经 默不作声
困窘 不怀好意 驱逐
词语 辨析 近义词:思考———思索 惩罚———处罚
羞愧———惭愧 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反义词:轻盈———笨拙 淘气———乖巧
安静———吵闹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轻盈———形容女子的姿态、动作轻巧优美。着重指优美。
例句 她那轻盈的舞步,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轻巧———重量小而灵巧。着重指动作灵巧,不分男女,也不涉及是否优美。
例句 他操纵机器时,就像船夫划小船一样轻巧。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词语 辨析 词语归类:含有人体部位名称并有比喻意义的词语:眉目(事情的头绪) 臂膀(得力的助手)
手足(弟兄) 心腹(最信任的人)
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
骨肉(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一”字开头的四字词语:一本正经 一筹莫展
一蹶不振 一决胜负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佳句品味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解读 作者在此着重强调了“九岁”“完全”“独立”这三个词语,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从中可以体会到“我”因这个发现而抑制不住的自豪之情。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佳句品味 2.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解读 从“以至于”“都会”“恨不得”可以看出“我”对思考“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的痴迷程度,说明“我”是个执着探究的孩子。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佳句品味 3.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解读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幽默,“还不笑塌房顶”生动地写出了“我”发现的“进化论”在同学们眼里是多么可笑。虽然说着同学们会嘲笑自己,但话里话外也透着一股自豪。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佳句品味 4.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佳句品味 解读 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是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我”用自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 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让自己得到了安慰。这句话是“我”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话里也不乏愤慨的成分。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文章 结构 第一部分(1~2):概述了“我”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使“我”
受到了惩罚。
第二部分(3~13):写“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写“我”的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我”因高兴而笑出声
音,却遭到老师误解,受到了惩罚。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中心主旨 本文讲的是“我”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即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重点 难点 1. 简述“我” 童年的发现的过程。
这个发现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梦中飞行。(2)由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这一问题的疑问和思考,于是“我们”请教老师,老师对此作出解释。(3)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的疑问和思考,以及“我”对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重点 难点 2.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说说理由。
“我”是一个天真单纯、求知若渴、执着探究并善于大胆想象的孩子。(1)他常做飞行的梦,对梦境很感兴趣,并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由此可以看出他天真单纯。(2)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由此可以看出他求知若渴。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重点 难点 (3)他想弄清人是怎么来的,都想得痴迷了,抓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他执着探究。(4)他由画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把每个阶段都折合成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大胆想象。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写作 手法 倒叙开头,设置悬念
文章在开头写出故事的结局或某些情节,给读者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继续阅读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就是倒叙开头,设置悬念。本文开头交代结果———“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巧妙地利用读者的期待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然后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梦中飞行、请教老师、抓鱼观察、画图联想等。
续表
第 23 课 童年的发现
写作 手法 最后,照应开头,巧妙结尾———“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点明文章的中心。
续表
第八单元语文要素
[要素]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点拨]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的方法:①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②通过丰富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 ③体会文章的趣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日积月累](共14张PPT)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作家 作品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著有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世说新语》是魏晋逸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会认字
会写字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多音字
形近字
wèi(因为)
wéi(作为)

dá(回答)
dā(答应)

续表
诣(yì):造诣
指(zhǐ):指导
禽(qín):家禽
离(lí):离开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佳句品味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有智慧。这句话点明了本文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佳句品味 2.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从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这个孩子很熟。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佳句品味 3. 为设果,果有杨梅。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佳句品味 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背诵 段落 背诵课文: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九岁儿子的故事,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与机智。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文章 结构 课文第 1 句总起全文,点明了本文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后面 2~5 句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证明了杨家九岁的儿子十分聪慧。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中心 主旨 本文写的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的儿子很聪明。一天,孔君平到他家拜访,孩子用巧妙的语言应答了对方的玩笑话,表现出孩子的风趣、机智,也使我们体会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重点 难点 1.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也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重点 难点 2.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貌、幽默、风趣的孩子。
续表
第 21 课 杨氏之子
写作 手法 用恰当的句式增强表达效果
文中杨氏之子面对孔君平的戏谑没有生硬地反驳,而是采用否定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巧妙应对。杨氏之子机智、巧妙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
续表(共20张PPT)
第 22 课 手 指
作家 作品 丰子恺,原名丰润,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集》等。
第 22 课 手 指
会认字
第 22 课 手 指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会写字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多音字
形近字
bì(左膀右臂)
bei(胳臂)

续表
qū(曲线)
qǔ(歌曲)

拇(mǔ):拇指
姆(mǔ):保姆
憎(zēng):爱憎
赠(zèng):赠送
第 22 课 手 指
词语 积累 拇指 接触 纽扣 相貌 养尊处优 渺小
享乐 附庸 团结
词语 辨析 近义词:形状———形态 构造———结构
舒服———舒适 差异———差别
反义词:简单———复杂 危险———安全
机敏———迟钝 渺小———伟大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机敏———机警灵敏。用于形容反应与判断,突出判断的准确与反应的敏捷。
例句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反应非常机敏。
机灵———聪明灵活;机智。 形容有智慧,突出灵活、伶俐。
例句 这个小男孩可机灵了,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词语 辨析 词语归类:互为反义词的二字词语:爱憎 美丑
褒贬 得失
互为近义词的二字词语:姿态 差异 恶劣 厌恶
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养尊处优 品头论足
旁敲侧击 粉身碎骨
词语搭配:(拉)胡琴 (打)电话 (扳)枪机 (打)算盘 (拧)螺丝 (解)纽扣
(研)脂粉 (蘸)药末 (戴)戒指
(掏)耳朵 (抹)鼻涕 构造(简单)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词语 辨析 姿态(窈窕) 相貌(堂皇) 曲线(优美)
体态(秀丽) 能力(薄弱)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1.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解读 这句话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2.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解读 作者描写大拇指“吃苦”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去、翻书页、揿电铃时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性格特点。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3.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解读 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公身边的关平和周仓,将三指的关系描述得相当传神,勾勒出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这样作比新颖、贴切,让我们感受到手指与人物之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4.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解读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养尊处优的意思是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多含贬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5.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解读 作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其中最优美的,突出了这两根手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佳句品味 6.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解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成就人生”的道理,是文章的主旨,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文章 结构 第一部分(1):总说人一手有五指且各不相同。
第二部分(2~5):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6):照应开头,总结全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中心主旨 本文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从而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重点 难点 五根手指各有怎样的长处和短处?
大拇指———形状不美,但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食指———没有窈窕的姿态,却勤奋、敢于冒险、机敏。
中指———地位优越,曲线优美,却华而不实。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能力薄弱。
续表
第 22 课 手 指
写作 手法 巧用拟人,形象生动
丰子恺先生把我们的五根手指当成了五个活生生的人物来描写,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外形和作用,赋予了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风格:大拇指———长相一般、能吃苦,但不讨好;食指———直来直去,聪明能干;中指———养尊处优、出工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能力薄弱。这多么像一群性格鲜明的人啊!看过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续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