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异域风情 基础梳理课件 (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异域风情 基础梳理课件 (3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作家 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 他是 19 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会认字
会写字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多音字
形近字
huá(哗笑)
huā(哗啦啦)

lǒng(笼罩)
lóng(笼子)

续表
艄(shāo):船艄
梢(shāo):树梢
祷(dǎo):祷告
寿(shòu):长寿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词语 积累 纵横 船艄 垫子 操纵 手忙脚乱 保姆
簇拥 沉寂 停泊 码头 笼罩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词语 辨析 近义词:闻名———著名 新鲜———清新 簇拥———蜂拥 沉寂———静寂
反义词:新鲜———污浊 簇拥———散开 静寂———喧哗 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相似词释义:耸立———高高地直立。多指山势,也指高大的建筑物,不用于人。
例句 广场北端耸立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词语 辨析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人,常说“屹立不动”。
例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在亚洲的东方。
词语归类:含身体部位名称的四字词语:手忙脚乱 肝胆相照 耳聪目明 口是心非
词语搭配:(平稳)地穿过 (古老)的桥梁
(沉沉)地入睡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佳句品味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解读 “纵横交错”写出了威尼斯河道密集交错的特点。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佳句品味 2.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解读 作者首先介绍小艇“有点儿像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然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又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文章 结构 第一部分(1):写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第二部分(2~3):写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第三部分(4):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部分(5~6):写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中心 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重点 难点 1. 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 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2)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
(3)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重点 难点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行船速度极快。(2)无论是拥挤还是极窄的地方,船夫都能操纵自如,快速且平稳地穿过。 好处:(1)突出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2)展现了小艇带来的动态美和活力感。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重点 难点 3. 小艇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人们的劳动、生活、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小艇,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能载着商人去做生意;(2)是青年妇女们谈笑的地方;(3)能载着人们去郊外游玩;(4)能载着人们去教堂作祷告;(5)能载着人们去看戏,并把看完戏的人送回家。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写作 手法 动静结合
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课文第 5 自然段属于动态描写,通过写白天人们乘小艇外出活动的情况,展现了城市的喧闹和活力;第 6 自然段先写夜晚戏院散场时人们的活动情况,属于动态描写,接着写小艇离去后威尼斯渐渐沉寂下来,属于静态描写。
续表
第 18 课 威尼斯的小艇
写作 手法 这两个自然段动静结合,从动静的对比中可以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艇动城闹,艇停城静,威尼斯古城的热闹、静寂,与小艇的动、静密切相关。
续表(共17张PPT)
第 20 课 金 字 塔
会认字
第 20 课 金 字 塔
第 20 课 金 字 塔
多音字
piāo(漂浮)
piào(漂亮)
piǎo(漂白)

续表
jé(结晶)
jiē(结实)

第 20 课 金 字 塔
词语 积累 尼罗河 漂浮 黄澄澄 雄浑 激荡
熠熠发光 遐想 不由自主 泛滥 肥沃
淤泥 精湛
词语 辨析 近义词:开阔———广阔 雄浑———雄壮
豪迈———豪放 遐想———联想
反义词:开阔———狭隘 激荡———平静
肥沃———贫瘠 精湛———拙劣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除了用来形容整个人,还可以形容人体的某一部分。
例句 我已经离开家门好远了,不由自主地又回头
看了一眼。
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例句 看到眼前的美景,我情不自禁地赞叹:“好美啊!”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词语 辨析 词语归类:“不”字开头的四字词语:不由自主
不可思议 不约而同 不堪一击
词语搭配:(金色)的夕阳 (古老)的金字塔
(耀眼)的色调 (雄浑)的画卷
(熠熠发光)的珍宝 (神奇)的境界
(无边)的遐想 (肥沃)的淤泥
(精湛)的技术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佳句品味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解读 作者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通过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佳句品味 2. 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解读 在金色夕阳的照耀下,三座金字塔格外耀眼夺目,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相映成趣,远远望去仿佛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夕阳照耀下的金字塔的壮丽图景。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佳句品味 3. 用约 230 万块石材砌成, 平均每块重 2.5 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 50 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 126 个篮球场那么大。
解读 这段话通过列举具体的数字,以及将金字塔的高度、面积同楼高、篮球场的面积作比较,突出表现了建造金字塔所需的石材数量之多和金字塔的庞大。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文章 结构 《金字塔夕照》勾勒出一幅开阔雄浑的金色画卷,描绘了金字塔的奇特景象。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埃及的概况。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中心主旨 本文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及取得的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重点 难点 1. 金字塔有哪些不可思议之处?
(1)规模宏伟、壮观。(2)历史悠久,建造技术长时间领先于世界。(3)建造难度大,工艺精湛,建筑成就也令人惊叹。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重点 难点 2.《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金字塔夕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金字塔的壮丽景色,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从而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和心理的共鸣。《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说明性的语言,通过具体数字和历史资料的展示,从外形、地理位置、建造技术等方面介绍金字塔,十分形象、直观。
续表
第 20 课 金 字 塔
写作 手法 结构自由、灵活多变
《金字塔夕照》是穆青在 1982 年创作的一篇优秀的通讯稿,使用了新闻散文化的写法。文章结构不受具体格式的限制,采用了散文式“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读者心灵更贴近,使新闻作品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
续表
第七单元语文要素
[要素]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点拨] 不同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不同:①静态描写可以描写景物的外形、颜色、位置、细节等,带给人沉静之感。 ②动态描写可以使景物更具动感,更有活力。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日积月累]
译文 山野间一片葱绿,田中水光映天,满目亮白,在杜鹃的啼叫声中,雨像烟雾一样迷蒙。乡村的四月里闲散的人很少,刚忙完种桑养蚕又要忙插秧。(共18张PPT)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会认字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会写字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多音字
形近字
s(好似)
sh(似的)

续表
zài(满载)
zǎi(记载)

仪(yí):仪态
议(yì):议论
骏(jùn):骏马
俊(jùn):俊俏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词语 积累 端庄 仪态 远眺 骏马 遮掩 阻挡
飞驰 辽阔 赞许 属于 板凳 吆喝铃铛 恢复 沉睡 牲畜 灯塔
词语 辨析 近义词:专注———专心 端庄———庄重
遮掩———遮蔽 悠然自得———悠闲自在
反义词:赞许———批评 寂静———喧哗
舒缓———急促 微弱———强烈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赞许———认为好而加以称赞。
例句 菲菲同学热心助人的行为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许。
赞同———赞成;同意。
例句 张老师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赞同。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词语 辨析 词语归类: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膘肥体壮
身强力壮 天长日久 呼风唤雨 高谈阔论
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
车载斗量 汗牛充栋 数不胜数
形容宽广辽阔的四字词语:辽阔无垠 无边无际
一望无垠 广阔无际 一马平川
词语搭配:(防潮)的毛毡 (碧绿)的草原
(金色)的晚霞 (微弱)的光 一(条)运河 一(匹)骏马 一(罐)牛奶 一(抹)晚霞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佳句品味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解读 这句话是本文的总起句,总领全文。一个“也”字,强调本文主要写荷兰是牧场之国下文具体描写了荷兰广阔无垠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禽家畜。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佳句品味 2.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解读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牛无论吃草时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
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安静祥和,外界对牛群没有一丁点儿干扰。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佳句品味 3. 牛犊还未长大,却有了端庄的仪态。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
解读 这两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牛说成牛群的家长,表现了牛犊仪态端庄,老牛沉着稳重、威风庄严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佳句品味 4.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解读 将草原比作丝绒,写出了草原柔软厚实的特点。这句话是对前面具体描写的牛群活动场面的概括,“全是”既说明草原一望无际,也说明花牛多,景致壮观,色彩明丽。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佳句品味 5.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解读 这句话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展现了荷兰牧场傍晚的宁静。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文章 结构 第一部分(1):点明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2~6):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家畜家禽安闲游憩图以及夜晚的沉沉静夜图。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中心主旨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介绍荷兰由蓝天、碧草、牛羊等组成的自然和谐的景观,让我们感受到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体会到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重点 难点 1. 本文主要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哪几幅画面?
本文主要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四幅画面———绿色低地上,牛群在吃草;辽阔无垠的原野上,骏马在飞驰;绿色的草原上,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等动物悠然自得;傍晚,人们将牛奶运走,入夜后,牲畜都沉睡了。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重点 难点 2. 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致?分别赞叹了什么?
第一次:描写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上是黑白两色的花牛,赞叹牧场景致壮观;第二次:描写辽阔无垠的原野上,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向远方飞驰而去,赞叹草原与骏马的和谐;第三次:描写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自由自在,赞叹动物们幸福、自由的生活;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重点 难点 第四次:描写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赞叹夜晚安谧静美。
续表
第 19 课 牧场之国
写作 手法 “总—分”式的构段方式
是指文章开头先总体概括要说明的内容,接着对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本文开头写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开门见山,总体概括了荷兰的特点。然后,文章详细描写了荷兰畜牧业的情况,表达了对荷兰的赞美。
续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