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基础梳理课件 (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基础梳理课件 (4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作家 作品 萧红,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区人。她在不到 10 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会认字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会写字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多音字
形近字
wěi(狗尾草)
yǐ(马尾蜂)

续表
zuān(钻出)
zuàn(钻石)

拔(bá):拔草
拨(bō):点拨
瓢(piáo):水瓢
飘(piāo):飘荡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词语 积累 蝴蝶 蜻蜓 蚂蚱 圆滚滚 明晃晃 樱桃 榆树 瞎闹 锄头 承认 随意
词语 辨析 近义词:瞎闹———胡闹 存心———有意
愿意———乐意 随意———任意
反义词:新鲜———腐烂 漂亮———丑陋
随意———拘谨 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可以说“闪烁不定”。
例句 房屋的窗户上闪烁着黄色的灯光。
闪耀———光亮忽明忽灭;光彩耀眼。 例句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词语归类:ABB 式词语: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AABB 式词语:马马虎虎 密密麻麻 明明白白
隐隐约约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佳句品味 1.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解读 “我”认不得苗和草,居然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这哪里是劳动?分明是胡闹!可见“我”的顽皮。可是祖父对“我”一不制止,二不斥责,可见祖父对“我”是多么慈爱,多么宽容啊!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佳句品味 2.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解读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在“我”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佳句品味 这样的感受,当然与“我”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4):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以及自己自由自在地玩耍。
第三部分(15~19):写了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我”在这自由的园子中玩累了就席地而睡。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祖父的园子的介绍,以及描述作者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美好感受,表现了作者儿时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幸福、自由、快乐的心情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重点 难点 1.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园子中快乐玩耍时的哪些情景?
作者回忆了这些情景:(1)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2)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3)沐浴阳光,感受花、鸟、虫、果的自由;(4)用草帽遮脸睡觉。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重点 难点 2.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祖父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我”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孩子,有一颗自由的心。祖父是一位勤劳、慈爱、幽默、宽容的老人。
续表
第 2 课 祖父的园子
写作 手法 寄情于物
就是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具有象征性的物表达出来。 如课文第 16 自然段,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蝴蝶随意飞等动植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实际上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于物,清新自然。
续表(共15张PPT)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作家 作品 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散文集有《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
会认字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多音字
形近字
shǔ(不可胜数)
shù(数字)
shuò(数见不鲜)

续表
yān(燕园)
yàn(燕子)

拔(bá):拔草
拨(bō):点拨
瓢(piáo):水瓢
飘(piāo):飘荡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词语 积累 孤零零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浩渺 乐此不疲 相映成趣 澄澈
离乡背井 风光旖旎 美妙绝伦 良辰美景
词语 辨析 近义词:孤单———孤独 气派———气势
澄澈———清澈 立刻———马上
反义词:容易———困难 澄澈———混浊
广阔———狭隘 平凡———伟大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盼望———殷切地期望。期望达到某种目的的心情更急切,对象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人。
例句 同学们盼望着假期的到来。
期望———对未来有所希望和等待。 突出殷切地希望或期待出现美好的未来或前途,只用于对别人。 例句 他终于不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考上了大学。
词语归类: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 不可计数 不胜枚举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词语 辨析 词语搭配:一(轮)明月 (风光旖旎)的莱芒湖 (无边无垠)的大沙漠 (碧波万顷)的大海
(巍峨雄奇)的高山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佳句品味 1.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解读 开篇照应文题———“月是故乡明”,由月亮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佳句品味 2.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解读 由月写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单从标题来看,本文似乎重点写的是故乡的月亮,故乡的水只是陪衬,但如果没有故乡的水的映衬,就无法突出月亮的唯一性和珍贵性。所以,作者对故乡的水的怀念也是思乡之情的重要表现。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佳句品味 3.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解读 “无论如何”“不管”等词语明确写出了“我”对故乡月亮的难忘与珍视,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写“心爱的小月亮”,体现了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二部分(2~6):通过回忆往事,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
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月是故乡明”。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中心主旨 本文以月亮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怀念与眷恋。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重点 难点 1. 作者明明是写故乡的月亮,为什么还要写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也是围绕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这些描写并不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重点 难点 2. 本文写了“我”离开故乡后见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地方的月亮?
本文写了“我”在济南、北京、瑞士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大海中、高山上看到过的月亮。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出“我”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续表
第 3 课 月是故乡明
写作 手法 对比
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把从济南到北京,再到世界上近三十个国家看到的月亮和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故乡的月亮更令人难忘,它承载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
续表(共14张PPT)
第 1 课 古诗三首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作家 作品 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代表作品《四时田园杂兴》。
杨万里,宋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的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代表作品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等。
雷震,宋代诗人。代表作品有《村晚》。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会认字
会写字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多音字
形近字
gòng(供职)
gōng(提供)

héng(横向)
hèng(蛮横)

续表
昼(zhòu):昼夜
查(chá):检查
晓(xiǎo):拂晓
浇(jiāo):浇花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佳句品味 1.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烂漫。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佳句品味 2.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
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诗中的“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剜冰的动作,表现出小孩子天真可爱与好奇活泼的天性。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佳句品味 3.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
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诗中的“忽”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冰块碎落的猝不及防和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到失望无比的神态变化。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佳句品味 4.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解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牛,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背诵段落 背诵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写了小孩的嬉戏,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孩子的天真烂漫。
《村晚》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淳朴自然的牧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文章结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前两句写了大人白天耕耘、晚上搓麻线的情景,后两句写了儿童学种瓜的情景。
《稚子弄冰》前两句写了小孩子早晨从盆中取出冰块,穿成银钲的画面;后两句写了冰钲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落地一样破碎的声音。
《村晚》前两句写了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美景,后两句写了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吹短笛的画面。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中心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中心主旨 《稚子弄冰》写小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钲来敲打,声音清脆嘹亮,忽然冰钲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全诗清新明快,画面有声有色,富有情趣,稚子的喜乐与失望宛然在目,表现出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村晚》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重点 难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上的场景及人物分别是什么?
第一幅画面是昼景(耘田),第二幅画面是夜景(绩麻)。这两幅画面中的人物是村庄儿女(成年男女)。第三幅画面是儿童画(学种瓜),画面中的人物是童孙(农村的少年儿童)。
续表
第 1 课 古诗三首
写作 手法 视听结合,使画面有声有色
《稚子弄冰》描绘了稚子“晨起脱冰———穿线作
钲———敲冰———冰碎”这一玩耍的过程,既表现视觉,刻画稚子的动作,如“脱、穿、敲”,又表现听觉,描写敲击冰块的“穿林响”与冰块破碎像玉石落地的声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有声有色,富有情趣。
续表(共16张PPT)
第 4 课 梅 花 魂
第 4 课 梅 花 魂
作家 作品 陈慧瑛,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1967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无名的星》《归来的啼鹃》等。
会认字
第 4 课 梅 花 魂
第 4 课 梅 花 魂
多音字
mā(抹净)
mǒ(涂抹)

续表
gǔ(骨气)
gū(花骨朵儿)

第 4 课 梅 花 魂
词语 积累 冷艳 幽芳 不厌其烦 不甚在意 玷污
藤椅 郑重 风欺雪压 骨气 境遇
眷恋
词语 辨析 近义词:慈祥———慈爱 郑重———庄重
宝贵———珍贵 欺凌———欺负
反义词:偶尔———经常 慈祥———严厉
郑重———轻率 欺凌———保护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词语 辨析 相似词释义:爱惜———因重视而不糟蹋。 着重于“惜”,描写对象多指易消耗的事物,也指人和时间,如,爱惜衣物、爱惜生命等。
例句 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爱惜。
爱护———爱惜并保护。着重于“护”,指妥善保护,使之不受损害。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如,爱护青年、爱护国家财物等。
例句 老师对我的爱护,我将铭记心中。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词语 辨析 词语搭配:一(颗)泪珠 一(幅)墨梅图
一(块)手绢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佳句品味 1.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解读 “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珍爱,间接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佳句品味 2.训罢,(外祖父)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解读 “轻轻刮去”“慢慢抹净”是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由此可以看出梅
花在外祖父的眼里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全身心地去爱护。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故乡的梅花开了,这令“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回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16):写“我”带走的不是一幅画、一块手绢,而是外祖父对祖国的赤子心。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讲述了外祖父爱梅花,把梅花当作祖国的象征,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外祖父这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重点 难点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其中国心是不变的。
续表
第 4 课 梅 花 魂
写作 手法 首尾呼应法
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互相关照、互相呼应,前面讲的内容,后面要有相应的交代。这种写法的恰当运用,会给人浑然一体之感。比如本文开篇写了朵朵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文章结尾又写了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以及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这样的描写使得文章首尾连贯,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续表
第一单元语文要素
[要素]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拨]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①从具体的事物中体会。②从典型的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体会。③从细节中体会。
游 子 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积月累]
译文 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衫。孩子临行前,她一针一线缝得密密实实,怕 的是离家的孩子迟迟不回。谁能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