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2024·山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等。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餐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材料二】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熘、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材料三】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2分)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3.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①②③4.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4分)二、[2023·临沂]小文同学搜集到一组关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方面的材料。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9分)【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丰富内涵。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比如在政治上层建筑上从分封到集权,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不断探寻着更加适合“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政治体制。(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材料二】美国《时代》周刊点评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曾毓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37%,为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福特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这家市值1 420亿美元的公司在全球拥有13家生产厂,2022年的净利润几乎同比翻了一番,达到44亿元。曾毓群在降低现有技术成本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突破,并走在前列,如寻找电池主要材料锂的替代品,从而推动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他说:“创新是宁德时代的基因。”【材料三】【《科技日报》2022年9月13日报道】十年来,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20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人民日报》2023年5月11日报道】中国天舟六号一跃成为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有大幅提升,实现了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023年2月28日发表《中国隐秘的技术革命》】中国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和5G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世界。【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23年4月18日报道】中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和部署天宫空间站的壮举。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最近在航天发射次数方面成为全球领先国家。【《日本经济新闻》2023年4月22日报道】中国加快构建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供应链。在美国强化半导体领域对华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国产制造设备销售额增至5年前的6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逾30%。1. 材料一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四个方面。(4分)2. 下面对材料二、三的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寻找电池材料锂的替代品方面有了突破。B.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大幅提升,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C.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航天技术成为全球领先国家。D.创新不仅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因,也是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因素。3. 读完材料二、三,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3分)一、[2024·赤峰]校刊《文化视野》在策划一期以“文化自信——最炫中国风”为主题的专刊。你是编辑之一,请完成以下任务。(14分)【材料一】坚定文化自信,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摘编自蔡武《从三个方面理解把握文化自信》)【材料二】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的一种裙式。因前面裙门在两侧裙褶映衬下,形成一个酷似马面的造型而得名。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或在结构上巧妙地结合马面裙的元素,使其色彩、纹样、形制等,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与审美。【材料三】这个春节,马面裙再次火爆出圈。多个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显示,2024年开年以来,汉服的搜索量暴涨,其中,马面裙成为汉服品类下热度最高的单品。“新春战袍”马面裙带动了一轮传统文化消费热潮。(摘编自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依托国内一流制造能力,新锐国货品牌爆款频出,“出海”步伐加速,国货美妆品牌成为美妆行业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从“中国制造”跃升到“中国质造”的典型代表。(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1日)【材料四】2024年3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订单量同比增长336%。根据得物APP数据,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占国货“潮品”消费的82.6%,其中00后消费占比近六成。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而“潮品”则代表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潮流。(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25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显示,相比2020年同期,2024年生产国潮产品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3倍、商品种类提升超5倍,尤其在服饰、家具、家装等领域“新中式”产品持续热销,越来越多高品质、高价值的国货品牌和产品受到关注、赢得认可。(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9日)1.如果要把文化自信的新格局写在专刊的扉页上,你会写哪几句?(3分)2.编辑部的同学为专刊设定了如下栏目,请为材料三选择合适的栏目。(3分)A.时政要闻 B.时尚短讯C.健康生态 D.读编往来3.组稿时,有同学认为材料四最后一段可删去。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4.专刊与读者见面后,有同学询问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产品爆火的原因。请结合以上材料回复。(4分)二、[2024·重庆A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书体 概说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甲骨文金文小篆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 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隶书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 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草书 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 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行书 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更加灵动。 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的审美价值。楷书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 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材料三】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丧乱帖》(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了解书法】1.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B.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C.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D.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2.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7分)【赏析书法】3.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5分)【推荐书体】4.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4分)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我想推荐第( )条,推荐的书体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2024·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摘编自人民网2024年5月7日)【材料二】(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材料三】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材料四】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2.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4分)3.下图是对材料四第②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4分)―→―→―→①②4.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6分)二、[2023·青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①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②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杨申申说,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一生。③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姚雪青报道)【材料二】①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②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五条。③“科学”号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摘编自《青岛日报》2023年5月24日,李勋祥报道)【材料三】①4月16日清晨,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的尾部起重臂旋转,将一根吸鱼泵递出,伸进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吸”上了工船。②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鲑长期依赖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③“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 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该装备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④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5日,李蕊报道)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我国载人潜水器零的突破。B.“深海勇士”号投用时,杨申申的研究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C.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D.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努力下,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科学”号是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深蓝1号”是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B.“科学”号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深蓝1号”是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C.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的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D.“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3.学校计划举办“海洋科普节”,要用以上三则材料制作展板。请你补写展板主题和材料三的标题。(4分)展板主题 ① 要求:根据三则材料,提炼主题。材料一标题 科研人员筑梦深海,与大国重器同发展 要求:体现相应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二标题 中国在西太平洋画出五条“观测线”材料三标题 ②①示例:②示例:一、[2024·山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等。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餐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材料二】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熘、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材料三】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解析】C.根据材料二第二段“ 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可知,选项中“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说法错误。2.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B )(2分)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莼喜共烹。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解析】B.根据“胡麻饼”可知,这是从西域传来的面食样式。3.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①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②烹饪时合理搭配食材,采用多种烹饪方法③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3分)4.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4分)答案:①中国美食走向世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②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推陈出新;③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④物产交流,丰富了中国的饮食资源;⑤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答出四点即可,4分)二、[2023·临沂]小文同学搜集到一组关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方面的材料。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9分)【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丰富内涵。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比如在政治上层建筑上从分封到集权,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不断探寻着更加适合“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政治体制。(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材料二】美国《时代》周刊点评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曾毓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37%,为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福特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这家市值1 420亿美元的公司在全球拥有13家生产厂,2022年的净利润几乎同比翻了一番,达到44亿元。曾毓群在降低现有技术成本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突破,并走在前列,如寻找电池主要材料锂的替代品,从而推动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他说:“创新是宁德时代的基因。”【材料三】【《科技日报》2022年9月13日报道】十年来,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20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人民日报》2023年5月11日报道】中国天舟六号一跃成为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有大幅提升,实现了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023年2月28日发表《中国隐秘的技术革命》】中国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和5G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世界。【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23年4月18日报道】中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和部署天宫空间站的壮举。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最近在航天发射次数方面成为全球领先国家。【《日本经济新闻》2023年4月22日报道】中国加快构建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供应链。在美国强化半导体领域对华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国产制造设备销售额增至5年前的6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逾30%。1. 材料一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四个方面。(4分)答案:忧患意识;爱国主义;舍生取义的气节;变革创新。(4分)2. 下面对材料二、三的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2分)A.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寻找电池材料锂的替代品方面有了突破。B.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大幅提升,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C.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航天技术成为全球领先国家。D.创新不仅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因,也是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因素。3. 读完材料二、三,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3分)答案: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创新是中国企业崛起的原因;中国在各项产业上不断崛起,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自立自强,屹立于世界。(3分)一、[2024·赤峰]校刊《文化视野》在策划一期以“文化自信——最炫中国风”为主题的专刊。你是编辑之一,请完成以下任务。(14分)【材料一】坚定文化自信,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表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摘编自蔡武《从三个方面理解把握文化自信》)【材料二】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的一种裙式。因前面裙门在两侧裙褶映衬下,形成一个酷似马面的造型而得名。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或在结构上巧妙地结合马面裙的元素,使其色彩、纹样、形制等,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与审美。【材料三】这个春节,马面裙再次火爆出圈。多个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显示,2024年开年以来,汉服的搜索量暴涨,其中,马面裙成为汉服品类下热度最高的单品。“新春战袍”马面裙带动了一轮传统文化消费热潮。(摘编自央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依托国内一流制造能力,新锐国货品牌爆款频出,“出海”步伐加速,国货美妆品牌成为美妆行业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从“中国制造”跃升到“中国质造”的典型代表。(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1日)【材料四】2024年3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订单量同比增长336%。根据得物APP数据,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力,占国货“潮品”消费的82.6%,其中00后消费占比近六成。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而“潮品”则代表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的潮流。(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25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显示,相比2020年同期,2024年生产国潮产品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3倍、商品种类提升超5倍,尤其在服饰、家具、家装等领域“新中式”产品持续热销,越来越多高品质、高价值的国货品牌和产品受到关注、赢得认可。(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9日)1.如果要把文化自信的新格局写在专刊的扉页上,你会写哪几句?(3分)示例: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3分)2.编辑部的同学为专刊设定了如下栏目,请为材料三选择合适的栏目。(3分)A.时政要闻 B.时尚短讯C.健康生态 D.读编往来答案:材料三适合的栏目是B.时尚短讯。(1分)理由:材料三主要讲述了马面裙在春节期间再次火爆出圈,成为汉服品类下热度最高的单品,并带动了一轮传统文化消费热潮,且新锐国货品牌爆款频出。(1分)这一内容重点关注的是当下文化消费领域中的时尚潮流,属于时尚方面的动态信息。(1分)3.组稿时,有同学认为材料四最后一段可删去。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示例:不建议删去。(1分)这一段通过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具体说明了国潮产品品牌数量和商品种类的大幅增长,尤其是“新中式”产品在服饰、家具、家装等领域的持续热销情况,(1分)进一步强调了国货受到关注和认可的程度,丰富了对于国货热潮的阐述,(1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说服力和全面性。(1分)4.专刊与读者见面后,有同学询问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产品爆火的原因。请结合以上材料回复。(4分)答案:①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结构等方面找寻灵感并加以创新,使其符合现代人的理念与审美。(1分)②依托国内一流制造能力,国货品牌爆款频出,品质提升。(1分)③年轻一代(95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国货“潮品”的喜爱和支持推动了其发展。(1分)④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1分)二、[2024·重庆A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书体 概说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甲骨文金文小篆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 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隶书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 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草书 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 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行书 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比楷书更加灵动。 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的审美价值。楷书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 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材料三】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丧乱帖》(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了解书法】1.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B.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C.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D.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选项中“所写内容是汉字”表述片面,缺“内容健康”;C.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选项中“字的笔画、线条、布局”指的是书法作品的“形”;D.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可知,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使书法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气韵,并非“极度哀伤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概说演变】2.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7分)答案:汉字书体有:①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1分)②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它与甲骨文都成熟于殷商时期;(1分)③小篆——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1分)④隶书——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两汉时走向成熟;(1分)⑤草书——出现在西汉晚期;(1分)⑥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1分)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1分)【赏析书法】3.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5分)答案: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笔法飘逸,笔意连绵,如行云流水,体现一种流动之美,故应为行书。(2分)字形斜侧,笔画多变,有昂扬向上之感。(1分)大小错落,粗细相间。作品中的“飘”字,既有风吹之感,又有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1分)字体虽为行书,但气势雄强,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1分)【推荐书体】4.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4分)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我想推荐第( )条,推荐的书体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①(1分) 隶书(1分) 隶书“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与“雅趣”相照应(2分)示例二:②(1分) 楷书(1分) 因为楷书结构严谨,字体方正。与“工工整整”“端端正正”相照应(2分)示例三:③(1分) 草书(1分) 因为草书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洒脱不羁,与“笔墨肆意”“飞扬”相照应(2分)一、[2024·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摘编自人民网2024年5月7日)【材料二】(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材料三】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材料四】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解析】C.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可知,县城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是因为县域地带亲近自然,县域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域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域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因此“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表述有误。2.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4分)答案: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2分)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2分)3.下图是对材料四第②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4分)―→―→―→① 旅游需求迎来快速扩张区间(2分)② 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2分)4.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6分)答案: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即可,答出一条得2分,3条得满分,共6分)二、[2023·青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①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②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杨申申说,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一生。③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姚雪青报道)【材料二】①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②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五条。③“科学”号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摘编自《青岛日报》2023年5月24日,李勋祥报道)【材料三】①4月16日清晨,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的尾部起重臂旋转,将一根吸鱼泵递出,伸进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吸”上了工船。②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鲑长期依赖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③“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 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该装备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④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5日,李蕊报道)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我国载人潜水器零的突破。B.“深海勇士”号投用时,杨申申的研究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C.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D.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努力下,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解析】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可知,“全通透载人潜水器”2025年才会投入使用,而此篇报道发表时间为2023年,C选项表述错误。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科学”号是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深蓝1号”是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B.“科学”号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深蓝1号”是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C.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的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D.“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解析】根据材料三第④段可知,强调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进入生产阶段。D选项“标志着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与原文不符。3.学校计划举办“海洋科普节”,要用以上三则材料制作展板。请你补写展板主题和材料三的标题。(4分)展板主题 ① 要求:根据三则材料,提炼主题。材料一标题 科研人员筑梦深海,与大国重器同发展 要求:体现相应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二标题 中国在西太平洋画出五条“观测线”材料三标题 ②①示例:中国海洋科考及综合开发利用迈向新时代(2分)②示例:“深蓝1号”突破技术,青岛深远海养殖试验区迈向生产阶段(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 专题十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学生版.doc 52 专题十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