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北宋都城东京《清明上河图》清代城市苏州《姑苏繁华图》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为何到了清代画家徐扬所画的《姑苏繁华图》中,一座既非国家都城又地处江南的城市——苏州成为了盛世繁华的象征?观察《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2.措施: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洪武丈量鱼鳞图明太祖对百姓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目的①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②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核查全国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屯田作用鱼鳞图册作用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1)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取消收丁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雍正帝“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乾隆帝导入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白寿彝《中国通史》(1)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2)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3.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双季种植旱地改水田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全球性经济互动)宋“苏湖熟,天下足”清“湖广熟,天下足”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棉花甘蔗茶叶药材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4)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手工业1.明代: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明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局部明代青花扁壶P118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密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手工业(2)清代: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江宁织造博物馆藏)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的“缂丝陀罗尼经被”被拍出1.3亿天价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清·珐琅彩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粉彩过枝桃树纹盘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根据图片说出图中纺织生产的流程。(2)这种手工生产有何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代纺织图机户是早期资本家织工是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织工出力”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三)商业陆路水路《盛世滋生图》(局部)《盛世滋生图》(局部)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行1.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三)商业2.中国瓷器等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1)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3)推动白银货币化;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四)商帮晋商及商业活动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又专门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四)商帮徽商及商业活动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绸布等行业的经营。徽商最大的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三、人口的增长(一)原因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 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人头税负担全转移到土地上。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1.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国家政策的改革,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3.高产作物的引进与种植。三、人口的增长(二)表现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明末连年战乱明末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三、人口的增长(三)清朝人口数量增长,有哪些影响?材料一“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玉米),洋芋(马铃薯)或厥薯(甘薯)之类。”——《建始县志》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销售市场三、人口的增长(三)清朝人口数量增长,有哪些影响?闯关东与走西口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主要原因就是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电视剧《闯关东》剧照(2)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促进边疆社会繁荣。三、人口的增长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2.25亩。——教师教学用书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课堂小结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重视农业,推行垦荒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形成大的商帮引发环境问题,造成社会压力实战演练1.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2.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的城市是( )A. 北京 B. 南京 C. 广州 D. 广东DC实战演练3.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4.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④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