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同步练习(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同步练习(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版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高频用语】
1.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 、成就 ;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 ,发挥了强大的 、 作用。
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
① 、 的处世方法。 ② 、 的教化思想。
③ 、 的美学追求。 ④ 、 的生活理念。
3.求同存异,就是既 ,又 , 不同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 ,但 。
作用:它有助于 ,为 提供重要启示。
4.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 ,可以 、 ,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对于 、 具有重要意义。
5.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①内涵:文艺作品不但具有 ,而且富有 。在文化生活中,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 。
②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 。
6.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内涵:倡导 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 。
②作用:有助于 ,克服 、 、 ,真正
7.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需要:①弘扬 。②弘扬 。
8.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需要:
①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 。②正确运用 、 的方法,为 贡献力量。
9.怎样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①要 ,向着 努力奋进。②爱人利人, 而行,追求 的人生境界。③向榜样学习, , ,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观点辨析】
1.所有中华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理由:
2.求同存异,就是找出共同点,去掉不同点。
理由:

【练一练】
1.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 )
①以文化人 ②和而不同 ③中和泰和 ④文以载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文以载道,诗以传情。中华文明史册上书写友谊的古诗和成语灿若繁星,如(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管鲍之交
B.《夜雨寄北》舐犊情深
C.《峨眉山月歌》苏武牧羊
D.《次北固山下》程门立雪
3.以下体现中华人文精神中“家国情怀”的诗句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体现向上向善的有( )
①一日三省吾身,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②每天值日生把班级打扫得干干净净
③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④大街上有人随地吐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朱子家训》是记载我国古代优良家风的代表作,其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体现了( )
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6.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中学生应当( )
①向榜样学习,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②团结友善、诚信待人,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 ③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④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谐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这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中( )
A.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C. 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
D.惠民利民、实事求是的生活理念
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有助于( )
①坚守做人的品格 ②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 ③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④ 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某中学举办“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周,活动包括多民族文化对话、经典诗词朗诵会、传统书画创作展、绿色生活实践营等。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既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同时在艺术创作与环保实践中深化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1)在多民族文化对话环节中,学生们提出“尊重差异,寻求共识”的交流原则。这体现了哪一处事方法?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2)经典诗词朗诵会通过《论语》《正气歌》等篇章传递家国情怀。这一活动如何体现“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