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的法律中,超过90%的法律征求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截至2024年7月,先后有185件次法律草案,立法规划稿以及备案审查工作征求联系点,收集意见3万多条,不少真知灼见被立法研究吸纳。群众的意见建议直接传递至最高国家立法机关,被写进法律。材料表明( )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③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我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王某是某单位的财务人员,为了填补赌博带来的亏空,他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 10万
余元,同事李某发现后报警,王某被绳之以法。由此可见,法律( )
①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②能够保护我们的一切利益
③有利于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④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通过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民法典将分散在各单行法中的民法规范系
统集成,形成一部体例科学、内容协调、规范合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法典。
实施民法典,有利于 ( )
①促进社会更加和谐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③实现人民群众的一切诉求与期盼 ④营造稳定、公平、透、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下列民法典的内容,体现平等原则的是( )
A.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B.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C.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D.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5.丽丽经过某影楼时,意外地发现橱窗里摆放着自己在该影楼拍摄的艺术照。该影楼的行为侵犯了丽丽的( )
A.财产权 B.隐私权 C.生命权 D.肖像权
6.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格权利,是保障人类尊严的关键。下列做法属于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有( )①父母私自查看孩子的聊天短信②学校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③小林拒绝网友索要其电话号码的要求④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①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下列体现公民享有知识产权的有( )
①钱某为某公司产品代言获得收人 ②赵某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获得稿费
③吴某在商场购物获得100元优惠券④周某获得发明便携式书包的专利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8. 14岁的小军,父母离异,他一直与父亲以及爷爷奶奶一起生活。2024年初,小军的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对于小军父亲的遗产,可以依法继承的是( )
A.只有小军一人 B.小军、小军的母亲
C、小军、小军的爷爷和奶奶 D、小军、小军的母亲、小军的爷爷和奶奶
9.学校的模拟法庭正在审理如下案件:甲同学在操场拾到一块价值约300元的手表,失主乙同学请求甲归还,但甲拒绝归还。如果你是“小法官”,对甲的行为判定正确的是( )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拾 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一般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刑事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10.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滥用
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下列对该案件认识正确的有 ( )
①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所受到的是刑罚处罚 ②周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
③周某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应受民事处罚 ④被判处无期徒刑是附加刑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学生刘某原本品学兼优,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后因偷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常偷窃财物,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知悔改,和两个“朋友”拦路抢劫,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据此回答11、12题。
11.刘某的事例说明 ( )
①经常旷课是民事违法行为②只要偷窃财物就会受到刑罚处罚
③拦路抢劫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④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2.刘某的事例启示我们 ( )
①只要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就能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③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 ④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判断与分析(8分)
13.联系材料,判断分析。
【学习法律知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法记录。
学习内容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未成年人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活动。
第三十七条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对此,有同学认为,法律就是对我们行为的一种约束。请运用法律作用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三、阅读与思考(12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相继出台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全面修改完善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法律,填补网络数据、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空白。
(1)国家采取上述举措具有哪些意义 (6分)
材料二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
请运用“认识民法典”的知识,说明民法典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6分)
四、实践与探究(16分)
15.某校七年级(1)班法治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围绕“生活在法治社会,增强法治意识”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 故事分享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
(1)根据故事一,请运用“保护人身权”的知识说明小青要求小林道歉的原因。(4分)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故事二中小安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4分)
活动二 模拟法庭
被告承担了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2分)上述判决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2分)
(4)珍惜青春年华,远离违法犯罪,我们青少年应当怎么做 (4分)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答案
B 2. C 3. B 4.A 5.D 6.C 7.C 8.C 9. A 10,A 11.D 12,D
13.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只强调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忽视了法律的保障作用。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保障生活,具体体现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14.(1) 有利于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2)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15.(1)法律保护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小林绘制丑化小青的画像,侵害了小青的肖像权,因此需要向小青道歉。
(2)小安的行为是正确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小安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著作权。
(3)刑事责任。主刑:拘役;附加刑:罚金。
(4)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我们应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符合题意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