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巩固训练1.(24-25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①不符合题意。②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③说法正确。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措施、表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24-25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B.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求将道德统一到法律中来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一切法律活动都应当交给全体人民来完成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要拒绝移植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经验【答案】A【详解】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A正确。B:全面依法治国不是要将道德统一到法律中来,而是要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错误。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但并不是一切法律活动都应当交由全体人民来完成,C错误。D: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D错误。故本题选A。3.(24-25高三上·天津·期末)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关的理论、技能、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国防教育。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B.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D.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答案】B【详解】A:应是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A说法错误。B:国防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关的理论、技能、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国防教育,这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符合题意。C: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不能行使最高立法权,C说法错误。D: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不是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4.(24-25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开展反腐败斗争,自觉同特权思想作坚决斗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开展反腐败斗争( )①表明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 ②是用斗争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③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说明党在依法履行政治统治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反腐败表明党勇于自我革命,和特权作斗争,也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③入选。②:斗争手段解决敌我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②错误。④: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政治统治职能,④错误。故本题选B。5.(24-25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②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③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④要从法治上提供制度化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通过对总书记的话进行分析可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说明要从法治上提供制度化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③④符合题意。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①错误。②: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错误。故本题选D。6.(24-25高三上·重庆·期中)进入新时代以来,巫溪县因地制宜开展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和“德法相伴,文明相随”行政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用“五美城乡,文明巫溪”凝聚人心,用榜样的力量浸润民风,在五十四万巫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道德涵养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的实践密码,走出了一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这一做法( )①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体现了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④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不是这一做法才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错误。④:该选项夸大了该做法的作用,④错误。②③:用“五美城乡,文明巫溪”凝聚人心,用榜样的力量浸润民风,在五十四万巫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道德涵养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的实践密码,说明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现了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②③正确。故本题选C。7.(24-25高一上·浙江·期中)“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③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④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正确。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②排除。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内容,不属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的内容,③排除。④: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正确。故本题选C。8.(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首次审议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草案规定,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 )①说明德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说明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③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基于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说法错误。②④:国家通过立法来强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爱国情怀,这是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是基于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而“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强调的是道德的作用,②与题意不符,④正确。③:国家通过立法来强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正确。故本题选D。9.(24-25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2024年法律新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订、《会计法》的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加强等,上述法律法规的修改实施意味着(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④法的政治职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从材料中2024年法律新规主要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③符合题意。②:目前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没有完成,②排除。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律的政治职能不能被社会职能替代。④排除。故本题选A。10.(24-25高三上·山东济南·开学考试)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作出2项决议。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行使国家立法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目标④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动党的自我革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①②符合题意。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全面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目标”说法不妥,③错误。④: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国家立法权,不涉及党内法规体系和党的自我革命,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1.(24-25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此可知( )①既要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②要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④法律的惩戒作用远远优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①错误。②: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由此可知要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②正确。③: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此可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③正确。④:法律惩戒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并没有谁优谁劣的比较,④错误。故本题选C。12.(23-24高一下·广东惠州·阶段练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④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符合题意。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③说法错误。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3.(23-24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是(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答案】A【详解】A:只有建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A项正确。BCD:三项均是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BCD排除。故本题选A。14.(15-16高三上·北京朝阳·期末)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路线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②③: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并非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③错误。①: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角度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说明依法治国的要求,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23-24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②总目标是纠正党政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③保证人民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①③符合题意。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说法错误。④:任何公民都需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二、材料分析题16.(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也为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任务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成就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达。民法典贯彻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在新时代,我国如何“立善法”以实现“天下治”。【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民法典是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党的领导下编纂的。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听取民意,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坚持立法为民靠民。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立法,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④民法典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分析】背景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过程考点考查: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谈谈在新时代,我国如何“立善法”以实现“天下治”。需要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其方法。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任务要求→可联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说明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效信息②: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可联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说明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效信息③: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达→可联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说明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效信息④: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成就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可联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说明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7.(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活动1: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的重要制度;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结合材料,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民主立法,使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分析】背景素材:建设法治中国考点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说明我国是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属于体现说明类主观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关键信息,并调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说明设问。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可从党的领导角度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关键词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和修改法律。→可从人民的角度说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民主立法。关键词③: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需要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可从法和德的关系角度说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关键词④: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可联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关键词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可联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1)(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巩固训练1.(24-25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4-25高一下·全国·课前预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本原则B.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求将道德统一到法律中来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指一切法律活动都应当交给全体人民来完成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要拒绝移植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和经验3.(24-25高三上·天津·期末)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关的理论、技能、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国防教育。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B.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D.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4.(24-25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开展反腐败斗争,自觉同特权思想作坚决斗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开展反腐败斗争( )①表明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 ②是用斗争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③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说明党在依法履行政治统治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4-25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②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③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④要从法治上提供制度化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4-25高三上·重庆·期中)进入新时代以来,巫溪县因地制宜开展十件“小案小事”治理专项行动和“德法相伴,文明相随”行政执法主题实践活动,用“五美城乡,文明巫溪”凝聚人心,用榜样的力量浸润民风,在五十四万巫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道德涵养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的实践密码,走出了一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这一做法( )①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体现了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④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24-25高一上·浙江·期中)“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③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④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首次审议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草案规定,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每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家和社会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 )①说明德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说明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③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基于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4-25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2024年法律新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订、《会计法》的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加强等,上述法律法规的修改实施意味着(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④法的政治职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4-25高三上·山东济南·开学考试)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作出2项决议。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①行使国家立法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目标④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动党的自我革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4-25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前者靠法律惩戒,后者靠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以德治国是基础,依法治国是手段。由此可知( )①既要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②要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④法律的惩戒作用远远优于制度约束和文化熏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3-24高一下·广东惠州·阶段练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④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3-24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是(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14.(15-16高三上·北京朝阳·期末)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路线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5.(23-24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②总目标是纠正党政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③保证人民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6.(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也为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任务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成就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达。民法典贯彻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在新时代,我国如何“立善法”以实现“天下治”。17.(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活动1: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的重要制度;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结合材料,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1)(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巩固训练】(学生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x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巩固训练】(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