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课堂导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2024-2025学年必修3 政治与法治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议学情景】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法治 法制区别 重在治理 重在制度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联系 法治法制立足点、归宿基础、前提【议学提示】【议学情景】结合视频,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讲授】(1)必要性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P73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2)重要性(目的)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议学情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结合视频:总结归纳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共目标及具体内容?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讲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中特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五个体系1个目的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国家行政机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和公民: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中国共产党: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前提保障关键基础统称为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保障物质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讲授】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②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民法典》如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原则?【议学情景】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要求(怎么办?)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原因(为什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产党自身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2)要求(怎么办?)1)原因(为什么?)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尊重法律权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维护法的权威,保证法的实施,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要求(怎么办?)注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注意:①“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②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特权和歧视。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1)原因(为什么?)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拓展】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易错点:①适用法律≠立法 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 不是指立法平等②平等≠同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注意:平等 ≠ 同等、均等、一样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2)要求 (怎么办?)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1)原因(为什么?)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知识讲授】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课堂训练】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识讲授】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政治保证:(2)力量源泉:(3)价值追求:(4)精神支撑:(5)实践基础:知识·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