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课堂导入】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2024-2025学年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议学情景】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法治 法制
区别 重在治理 重在制度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联系 法治
法制
立足点、归宿
基础、前提
【议学提示】
【议学情景】
结合视频,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讲授】
(1)必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P73
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
(2)重要性(目的)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议学情景】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结合视频:总结归纳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共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讲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
推进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五个体系
1个目的
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国家行政机关: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和公民:
监察机关:
司法机关:
立法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中国共产党: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
监察委员会
法院、检察院
前提
保障
关键
基础
统称为
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讲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政治和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保障
物质经费保障
制度保障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约束公权力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
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相关链接】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讲授】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②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民法典》如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议学情景】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怎么办?)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为什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共产党自身
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执政党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中国
共产党
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
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2)要求(怎么办?)
1)原因(为什么?)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尊重法律权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维护法的权威,保证法的实施,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要求(怎么办?)
注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注意:
①“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②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特权和歧视。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原因(为什么?)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拓展】
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易错点:
①适用法律≠立法 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 不是指立法平等
②平等≠同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注意:平等 ≠ 同等、均等、一样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要求 (怎么办?)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为什么?)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讲授】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课堂训练】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
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知识讲授】
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政治保证:
(2)力量源泉:
(3)价值追求:
(4)精神支撑:
(5)实践基础:
知识·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增强及时回顾意识 提高复习巩固效率
课后:1.完成课后巩固训练
2.回扣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