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水循环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3.1 水循环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
2. 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循环的分析,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升人地协调观。
3. 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水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域认知。
4. 运用地理实验、图表等,模拟水循环过程,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难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尤其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
三、知识点梳理
1. 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海陆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再返回海洋。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陆地上空,再经降水返回陆地。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再经降水返回海洋。参与水量最大。
3.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如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5.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如地面硬化减少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植树造林增加下渗,涵养水源。
影响蒸发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四、探究活动
1. 探究一:分析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
分组讨论城市中地面硬化、建筑物增多等现象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代表发言:地面硬化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引发城市内涝;建筑物增多影响风速和水汽输送,改变局部小气候,蒸发可能减少等。
2. 探究二:比较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
对比热带雨林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小组总结: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蒸发旺盛,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沙漠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匮乏。
五、史料分析
1. 提供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相关史料,分析古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进行水利建设。
都江堰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等工程设施,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充分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规律,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了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
2. 结合现代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资料,探讨其对城市水循环的积极作用。
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洗车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环状况。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A. 塔里木河河水的蒸发
B. 祁连山冰雪融水
C. 太平洋上的暴雨
D.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
答案:D
解析:塔里木河位于内流区,河水蒸发参与陆地内循环;祁连山冰雪融水最终大多未流入海洋,参与陆地内循环;太平洋上的暴雨发生在海洋上空,参与海上内循环;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是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的,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最终会流入海洋,参与海陆间循环。
2. 下列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是( )
A. 海水蒸发
B. 植物蒸腾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答案:C
解析:海水蒸发、水汽输送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植物蒸腾是植物的生理过程;而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活动改变地表径流,对水循环影响最大。
3.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有( )
①改变地表径流 ②改变水汽输送 ③改变降水 ④改变下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①正确;水库对水汽输送影响较小,②错误;水库可能会对局部小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对降水的改变不是主要的,③错误;水库蓄水后,周边地下水位上升,下渗增加,④正确。
七、总结归纳
1. 学生回顾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2. 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内容,如海陆间循环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影响等易错点和关键知识点。
八、拓展延伸
1. 开展地理实验:在家中模拟水循环过程,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盒、温水、保鲜膜、小石块等,观察水汽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并记录过程和现象,分析原理。
2. 调查当地的河流或湖泊,了解其水量变化、水质情况等,分析人类活动对其水循环和水环境的影响,撰写调查报告。3.1 水循环
一、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
2. 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循环的分析,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升人地协调观。
3. 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水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域认知。
4. 运用地理实验、图表等,模拟水循环过程,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难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尤其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复杂影响。
三、知识点梳理
1. 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海陆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再返回海洋。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陆地上空,再经降水返回陆地。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再经降水返回海洋。参与水量最大。
3.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如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5.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如地面硬化减少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植树造林增加下渗,涵养水源。
影响蒸发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四、探究活动
1. 探究一:分析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
分组讨论城市中地面硬化、建筑物增多等现象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代表发言:地面硬化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引发城市内涝;建筑物增多影响风速和水汽输送,改变局部小气候,蒸发可能减少等。
2. 探究二:比较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
对比热带雨林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小组总结: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蒸发旺盛,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沙漠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匮乏。
五、史料分析
1. 提供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相关史料,分析古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进行水利建设。
都江堰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等工程设施,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充分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规律,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了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
2. 结合现代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资料,探讨其对城市水循环的积极作用。
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洗车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环状况。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
A. 塔里木河河水的蒸发
B. 祁连山冰雪融水
C. 太平洋上的暴雨
D.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
2. 下列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是( )
A. 海水蒸发
B. 植物蒸腾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3. 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的影响有( )
①改变地表径流 ②改变水汽输送 ③改变降水 ④改变下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七、总结归纳
1. 学生回顾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2. 教师补充强调重点内容,如海陆间循环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影响等易错点和关键知识点。
八、拓展延伸
1. 开展地理实验:在家中模拟水循环过程,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盒、温水、保鲜膜、小石块等,观察水汽蒸发、凝结、降水等现象,并记录过程和现象,分析原理。
2. 调查当地的河流或湖泊,了解其水量变化、水质情况等,分析人类活动对其水循环和水环境的影响,撰写调查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