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水的运动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海水的运动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3.3 海水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海浪、潮汐和洋流,掌握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2. 理解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海水运动相关案例的分析,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海浪、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难点
1. 理解洋流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复杂的影响。
三、知识点梳理
(一)海浪
1. 定义:海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常见的海浪有风浪、海啸等。
2. 形成原因:
风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风速越大、风的作用时间越长、风的作用范围越广,风浪就越大。
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等引发的巨浪。
3. 影响:
塑造海岸地貌,如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堆积形成沙滩等。
影响海上航行、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设等。
(二)潮汐
1. 定义: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 形成原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作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月球、太阳和地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农历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前后,月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形成直角,引潮力最小,形成小潮。
3. 影响: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发电。
对港口建设、海洋运输有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往往需要在高潮位时进出港口。
影响海洋生物的活动规律,如许多潮间带生物的活动与潮汐周期相关。
(三)洋流
1. 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 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3. 形成原因: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盛行风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
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也会对洋流的方向和分布产生影响。
4.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 40° 60°的海域形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因季风影响,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5. 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秘鲁沿岸的荒漠环境与秘鲁寒流有关。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在上升流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也形成著名渔场,如秘鲁渔场。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可能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安全。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也会扩大污染范围。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海浪对海岸地貌的影响
1. 展示不同类型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沙滩等)的图片。
2. 小组讨论:
分析这些海岸地貌是如何由海浪作用形成的?
推测在不同的海浪条件(如风浪大小、海浪方向等)下,海岸地貌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海浪侵蚀和堆积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
(二)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
2. 小组讨论:
找出受洋流影响明显的气候区域,分析洋流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
对比同纬度不同海域受暖流和寒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有何差异?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洋流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五、史料分析
(一)古代航海与潮汐
阅读以下史料:“凡行船高低潮平,最宜斟酌。初一、十六日,潮长半夜子正,潮平巳正。初二、十七日,潮长丑初,潮平午初。初三、十八日,潮长寅初,潮平未初。初四、十九日,潮长卯初,潮平申初。初五、二十日,潮长辰初,潮平酉初。初六、廿一日,潮长巳初,潮平戌初。初七、廿二日,潮长午初,潮平亥初。初八、廿三日,潮长未初,潮平子初。初九、廿四日,潮长申初,潮平丑初。初十、廿五日,潮长酉初,潮平寅初。十一、廿六日,潮长戌初,潮平卯初。十二、廿七日,潮长亥初,潮平辰初。十三、廿八日,潮长子初,潮平巳初。十四、廿九日,潮长丑初,潮平午初。十五、三十日,潮长寅初,潮平未初。”(《郑和航海图》)
1. 思考:古代航海者是如何利用潮汐规律的?
2. 结合现代海洋运输,分析潮汐对船舶航行和港口作业的影响有哪些变化?
(二)洋流与航海探险
阅读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料:麦哲伦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洋流等海洋条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行中,借助盛行风和洋流,大大加快了航行速度。
1. 分析:麦哲伦船队在航行中可能借助了哪些洋流?
2. 讨论:洋流对航海探险的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浪都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B. 海啸不是海浪
C. 风浪是最常见的海浪
D. 海浪对海岸地貌没有影响
2. 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为潮,落潮为汐
B. 潮汐是由太阳的引力作用形成的
C.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形成小潮
D.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3.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模式图,图中洋流④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温增湿
B. 形成大渔场
C. 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
D. 加快船舶航行速度
七、总结归纳
1.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包括其形成原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师以图表形式进行总结梳理,强调重点知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内容,可通过绘制简单的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异同点等。
八、拓展延伸
1. 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在利用潮汐能发电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介绍。
2.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如洋流的分布和强度、海浪的大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3.3 海水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海浪、潮汐和洋流,掌握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2. 理解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海水运动相关案例的分析,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海浪、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难点
1. 理解洋流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复杂的影响。
三、知识点梳理
(一)海浪
1. 定义:海浪是海水的波动现象,常见的海浪有风浪、海啸等。
2. 形成原因:
风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风速越大、风的作用时间越长、风的作用范围越广,风浪就越大。
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等引发的巨浪。
3. 影响:
塑造海岸地貌,如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堆积形成沙滩等。
影响海上航行、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设等。
(二)潮汐
1. 定义: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 形成原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作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月球、太阳和地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农历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前后,月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形成直角,引潮力最小,形成小潮。
3. 影响: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发电。
对港口建设、海洋运输有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往往需要在高潮位时进出港口。
影响海洋生物的活动规律,如许多潮间带生物的活动与潮汐周期相关。
(三)洋流
1. 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 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3. 形成原因: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如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盛行风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
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也会对洋流的方向和分布产生影响。
4.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 40° 60°的海域形成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因季风影响,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5. 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秘鲁沿岸的荒漠环境与秘鲁寒流有关。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在上升流海域,冷海水上泛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也形成著名渔场,如秘鲁渔场。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相遇可能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安全。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也会扩大污染范围。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海浪对海岸地貌的影响
1. 展示不同类型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沙滩等)的图片。
2. 小组讨论:
分析这些海岸地貌是如何由海浪作用形成的?
推测在不同的海浪条件(如风浪大小、海浪方向等)下,海岸地貌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海浪侵蚀和堆积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
(二)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
2. 小组讨论:
找出受洋流影响明显的气候区域,分析洋流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
对比同纬度不同海域受暖流和寒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有何差异?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洋流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五、史料分析
(一)古代航海与潮汐
阅读以下史料:“凡行船高低潮平,最宜斟酌。初一、十六日,潮长半夜子正,潮平巳正。初二、十七日,潮长丑初,潮平午初。初三、十八日,潮长寅初,潮平未初。初四、十九日,潮长卯初,潮平申初。初五、二十日,潮长辰初,潮平酉初。初六、廿一日,潮长巳初,潮平戌初。初七、廿二日,潮长午初,潮平亥初。初八、廿三日,潮长未初,潮平子初。初九、廿四日,潮长申初,潮平丑初。初十、廿五日,潮长酉初,潮平寅初。十一、廿六日,潮长戌初,潮平卯初。十二、廿七日,潮长亥初,潮平辰初。十三、廿八日,潮长子初,潮平巳初。十四、廿九日,潮长丑初,潮平午初。十五、三十日,潮长寅初,潮平未初。”(《郑和航海图》)
1. 思考:古代航海者是如何利用潮汐规律的?
2. 结合现代海洋运输,分析潮汐对船舶航行和港口作业的影响有哪些变化?
(二)洋流与航海探险
阅读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料:麦哲伦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洋流等海洋条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行中,借助盛行风和洋流,大大加快了航行速度。
1. 分析:麦哲伦船队在航行中可能借助了哪些洋流?
2. 讨论:洋流对航海探险的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浪都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B. 海啸不是海浪
C. 风浪是最常见的海浪
D. 海浪对海岸地貌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海浪常见的有风浪、海啸等,风浪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海啸由海底地震等引发,A 错误;海啸是一种特殊的海浪,B 错误;风浪是最常见的海浪,C 正确;海浪对海岸地貌有塑造作用,如侵蚀和堆积,D 错误。
2. 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为潮,落潮为汐
B. 潮汐是由太阳的引力作用形成的
C.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形成小潮
D.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答案:D
解析: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A 错误;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形成的,B 错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月球、太阳和地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C 错误;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D 正确。
3.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模式图,图中洋流④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温增湿
B. 形成大渔场
C. 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
D. 加快船舶航行速度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洋流的流向和分布可知,该海域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④为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 正确;该海域没有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不易形成大渔场,B 错误;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C 错误;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仅说加快船舶航行速度不准确,D 错误。
七、总结归纳
1.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包括其形成原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师以图表形式进行总结梳理,强调重点知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内容,可通过绘制简单的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异同点等。
八、拓展延伸
1. 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在利用潮汐能发电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介绍。
2.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如洋流的分布和强度、海浪的大小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