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4.2 地貌的观察
一、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说出地貌观察的顺序和主要内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地貌特征,掌握描述地貌的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
3. 理解地貌观察对生产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地貌观察的顺序和主要内容。
2. 描述地貌特征的方法。
(二)难点
1. 准确描述和分析不同地貌的特征。
2. 理解地貌观察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知识点梳理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 先整体后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 按照一定顺序:例如从点到面,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按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等顺序进行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 高度
绝对高度:即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它可以反映地貌的高低起伏状况,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海拔范围,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能够体现地貌的起伏变化程度,如华山的主峰海拔约2154.9米,而其山脚海拔较低,相对高度较大,使得华山显得雄伟险峻。
2. 坡度
坡度大小: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坡度大小影响着交通建设、农业生产等,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坡度较缓的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坡度较陡的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林业等。
坡向:分为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等。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进而影响植被等的分布。如我国秦岭山脉,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更为丰富。
3. 其他:还包括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例如沙漠地貌多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带状分布,面积大小不一,其形状受到风力等因素影响。
四、探究活动
(一)实地观察探究
1. 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处地貌(如小山坡、河谷等)进行实地观察。
2. 分组讨论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记录地貌的高度、坡度、形状等特征。
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二)案例分析探究
1. 展示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的地貌图片和资料。
2. 分组讨论这两种地貌在高度、坡度、地貌形状等方面的差异。
3. 分析这些地貌差异对当地农业生产、聚落分布和交通建设的影响。
4.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史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分析思考
1. 从地貌观察的角度,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2. 对我们进行地貌观察有什么启示?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观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 地势低洼处
B. 视野开阔处
C. 地势最高处
D. 任意地点
2. 下列关于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坡度角越大,坡度越缓
B. 坡度大小只影响交通建设
C. 相对高度越大,坡度一定越大
D. 坡向会影响水热条件的分布
七、总结归纳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坡度(坡度大小和坡向)以及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三)地貌观察的意义
对农业生产、聚落分布、交通建设等生产生活活动有重要影响。
八、拓展延伸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观察地貌
了解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貌观察和研究中的应用,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貌信息,GIS可以对地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
(二)研究家乡的地貌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研究家乡的地貌类型、特征以及地貌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研究报告。4.2 地貌的观察
一、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说出地貌观察的顺序和主要内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地貌特征,掌握描述地貌的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
3. 理解地貌观察对生产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地貌观察的顺序和主要内容。
2. 描述地貌特征的方法。
(二)难点
1. 准确描述和分析不同地貌的特征。
2. 理解地貌观察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知识点梳理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 先整体后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 按照一定顺序:例如从点到面,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按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等顺序进行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 高度
绝对高度:即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它可以反映地貌的高低起伏状况,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海拔范围,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能够体现地貌的起伏变化程度,如华山的主峰海拔约2154.9米,而其山脚海拔较低,相对高度较大,使得华山显得雄伟险峻。
2. 坡度
坡度大小: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坡度大小影响着交通建设、农业生产等,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坡度较缓的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坡度较陡的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林业等。
坡向:分为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等。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进而影响植被等的分布。如我国秦岭山脉,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更为丰富。
3. 其他:还包括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例如沙漠地貌多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带状分布,面积大小不一,其形状受到风力等因素影响。
四、探究活动
(一)实地观察探究
1. 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处地貌(如小山坡、河谷等)进行实地观察。
2. 分组讨论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记录地貌的高度、坡度、形状等特征。
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二)案例分析探究
1. 展示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的地貌图片和资料。
2. 分组讨论这两种地貌在高度、坡度、地貌形状等方面的差异。
3. 分析这些地貌差异对当地农业生产、聚落分布和交通建设的影响。
4.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史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分析思考
1. 从地貌观察的角度,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
答案:反映了由于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侧面等)的不同,对庐山这一地貌的观察结果也不同。
2. 对我们进行地貌观察有什么启示?
答案:启示我们进行地貌观察时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和角度,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地貌特征。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观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 地势低洼处
B. 视野开阔处
C. 地势最高处
D. 任意地点
答案:B
解析:在视野开阔处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地貌,地势低洼处视野受限,地势最高处不一定能观察到周围所有地貌,不是任意地点都适合地貌观察,所以选B。
2. 下列关于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坡度角越大,坡度越缓
B. 坡度大小只影响交通建设
C. 相对高度越大,坡度一定越大
D. 坡向会影响水热条件的分布
答案:D
解析:坡度角越大,坡度越陡,A错误;坡度大小不仅影响交通建设,还影响农业生产等,B错误;相对高度大,水平距离也大时,坡度不一定大,C错误;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会影响水热条件的分布,D正确。
七、总结归纳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坡度(坡度大小和坡向)以及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三)地貌观察的意义
对农业生产、聚落分布、交通建设等生产生活活动有重要影响。
八、拓展延伸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观察地貌
了解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貌观察和研究中的应用,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貌信息,GIS可以对地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
(二)研究家乡的地貌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研究家乡的地貌类型、特征以及地貌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