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植被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植被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5.1 植被
一、学习目标
(一)区域认知
1. 能够识别不同区域的典型植被,了解其分布特点。
2.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综合思维
1. 理解植被的形成、发展和分布受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2. 分析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反作用,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
(三)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实地观察或案例分析,认识当地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2. 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探究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人地协调观
1. 认识植被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
2.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理解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及合理的保护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2.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难点
1. 从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植被的形成和分布。
2. 理解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调节和影响机制。
三、知识点梳理
(一)植被与环境
1. 植被的概念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人工植被是人类对天然植被改造的结果。
2.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影响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例如,热量条件决定了植被类型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水分条件影响植被在同一纬度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而荒漠植被分布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2)植被对环境的作用:植被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森林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二)森林
1. 热带雨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如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区。
(2)特征: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上层乔木高大,树冠呈伞状;中层乔木次之;下层有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3)环境适应: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热带雨林的植物全年都可以生长,植物生长迅速,具有茎花、板根等现象。
2. 常绿阔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如我国南方地区、美国东南部等。
(2)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
(3)环境适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没有明显的落叶期,以适应较为温和的冬季。
3. 落叶阔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如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等。
(2)特征:乔木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3)环境适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或温和多雨的气候,使得树木在夏季生长旺盛,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热量的散失。
4. 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地区,如俄罗斯、加拿大等国。
(2)特征: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为针状,树冠呈塔状。
(3)环境适应:气候寒冷,降水较少,针状树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塔状树冠有利于积雪滑落,减少积雪对树木的压力。
(三)草原与荒漠
1. 草原
(1)热带草原
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巴西高原等。
特征:湿季时,草原葱绿,草类茂盛;干季时,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环境适应: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有明显的干湿季。
(2)温带草原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蒙古国等。
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
环境适应: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2. 荒漠
(1)热带荒漠
分布: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等。
特征: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和肉质植物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环境适应: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
(2)温带荒漠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等。
特征:植被稀少,多为耐旱的沙生植物。
环境适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包括气温、降水等数据)和植被图片。
2. 任务要求:分析气候资料,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观察植被图片,描述植被的特征;探讨该植被与当地气候之间的适应关系。
3. 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分析结果,阐述植被对气候的适应表现,如热带雨林的高大茂密与高温多雨气候的关系,荒漠植被的耐旱特征与干旱气候的关系等。
4. 教师总结:归纳植被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强调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植被也对局部气候有调节作用。
(二)探究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不同的人类活动案例,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2.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类型、分布和数量产生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例如,森林砍伐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局部气候恶化等问题;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栖息地等。
3. 成果展示:小组以报告或图表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提出合理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双重影响,强调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史料分析
(一)古代文献中的植被记载
提供古代诗词、地理著作等文献中关于植被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了荒漠景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不同地区植被差异的记载等。
1.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相关史料,理解其中对植被的描述和反映的地理环境信息。
2. 问题探讨:思考古代植被与现代植被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史料中植被分布与当时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植被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二)近现代植被变化的资料
展示近现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如热带雨林的减少、草原的退化、城市绿化植被的发展等。
1. 资料解读:学生解读资料,分析导致植被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植被变化的特点,探讨应对植被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3.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近现代植被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强调保护植被、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植被类型中,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地区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2. 温带草原的主要特征是( )
A. 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
B.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C.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
D. 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为针状
3. 下列关于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环境只影响植被的类型,不影响植被的分布
B. 植被对环境没有反作用
C. 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具有茎花、板根等现象,是对高温多雨环境的适应
D. 荒漠地区的植被根系都很浅,以适应干旱环境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植被的概念、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的特征和分布等。
(二)教师补充完善
1. 强调重点知识: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植被类型的典型特征和分布地区。
2. 总结难点内容:从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理解植被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植被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3. 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关于植被的知识框架,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八、拓展延伸
(一)植被与城市生态
1. 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开展关于城市植被的研究项目,如调查城市公园、街道、小区等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数量和分布,分析城市植被对城市气候、空气质量、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成果展示:各小组以报告、海报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提出优化城市植被布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二)植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案例研究:提供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案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恢复、澳大利亚的草原保护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的经验和启示,探讨在我国实现植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生态保护立法、推广生态农业等。
3. 总结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5.1 植被
一、学习目标
(一)区域认知
1. 能够识别不同区域的典型植被,了解其分布特点。
2.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综合思维
1. 理解植被的形成、发展和分布受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2. 分析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反作用,建立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维。
(三)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实地观察或案例分析,认识当地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2. 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探究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人地协调观
1. 认识植被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
2.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理解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及合理的保护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2.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难点
1. 从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植被的形成和分布。
2. 理解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调节和影响机制。
三、知识点梳理
(一)植被与环境
1. 植被的概念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人工植被是人类对天然植被改造的结果。
2.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影响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例如,热量条件决定了植被类型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水分条件影响植被在同一纬度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而荒漠植被分布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2)植被对环境的作用:植被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森林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二)森林
1. 热带雨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如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区。
(2)特征: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上层乔木高大,树冠呈伞状;中层乔木次之;下层有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3)环境适应: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热带雨林的植物全年都可以生长,植物生长迅速,具有茎花、板根等现象。
2. 常绿阔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如我国南方地区、美国东南部等。
(2)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
(3)环境适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树木没有明显的落叶期,以适应较为温和的冬季。
3. 落叶阔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如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等。
(2)特征:乔木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3)环境适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或温和多雨的气候,使得树木在夏季生长旺盛,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热量的散失。
4. 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地区,如俄罗斯、加拿大等国。
(2)特征: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为针状,树冠呈塔状。
(3)环境适应:气候寒冷,降水较少,针状树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塔状树冠有利于积雪滑落,减少积雪对树木的压力。
(三)草原与荒漠
1. 草原
(1)热带草原
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巴西高原等。
特征:湿季时,草原葱绿,草类茂盛;干季时,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环境适应: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有明显的干湿季。
(2)温带草原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蒙古国等。
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
环境适应: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2. 荒漠
(1)热带荒漠
分布: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等。
特征: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和肉质植物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环境适应: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
(2)温带荒漠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等。
特征:植被稀少,多为耐旱的沙生植物。
环境适应: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包括气温、降水等数据)和植被图片。
2. 任务要求:分析气候资料,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观察植被图片,描述植被的特征;探讨该植被与当地气候之间的适应关系。
3. 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分析结果,阐述植被对气候的适应表现,如热带雨林的高大茂密与高温多雨气候的关系,荒漠植被的耐旱特征与干旱气候的关系等。
4. 教师总结:归纳植被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强调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植被也对局部气候有调节作用。
(二)探究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不同的人类活动案例,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2.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类型、分布和数量产生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例如,森林砍伐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局部气候恶化等问题;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栖息地等。
3. 成果展示:小组以报告或图表的形式展示讨论结果,提出合理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双重影响,强调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史料分析
(一)古代文献中的植被记载
提供古代诗词、地理著作等文献中关于植被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了荒漠景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不同地区植被差异的记载等。
1.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相关史料,理解其中对植被的描述和反映的地理环境信息。
2. 问题探讨:思考古代植被与现代植被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史料中植被分布与当时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植被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二)近现代植被变化的资料
展示近现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如热带雨林的减少、草原的退化、城市绿化植被的发展等。
1. 资料解读:学生解读资料,分析导致植被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植被变化的特点,探讨应对植被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3.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近现代植被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强调保护植被、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植被类型中,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地区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地区。
2. 温带草原的主要特征是( )
A. 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
B.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C.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
D. 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为针状
答案:C
解析: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是热带雨林的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较稀疏是温带草原的特征;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为针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征。
3. 下列关于植被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环境只影响植被的类型,不影响植被的分布
B. 植被对环境没有反作用
C. 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具有茎花、板根等现象,是对高温多雨环境的适应
D. 荒漠地区的植被根系都很浅,以适应干旱环境
答案:C
解析:环境不仅影响植被的类型,也影响植被的分布;植被对环境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反作用;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具有茎花、板根等现象,是对高温多雨环境的适应;荒漠地区的植被根系一般很深,以吸收深层的水分,适应干旱环境。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植被的概念、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的特征和分布等。
(二)教师补充完善
1. 强调重点知识: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植被类型的典型特征和分布地区。
2. 总结难点内容:从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理解植被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植被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3. 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关于植被的知识框架,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八、拓展延伸
(一)植被与城市生态
1. 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开展关于城市植被的研究项目,如调查城市公园、街道、小区等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数量和分布,分析城市植被对城市气候、空气质量、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成果展示:各小组以报告、海报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提出优化城市植被布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二)植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案例研究:提供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案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恢复、澳大利亚的草原保护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的经验和启示,探讨在我国实现植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生态保护立法、推广生态农业等。
3. 总结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