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5.2 土壤
一、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从物质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和分析,描述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理解土壤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运用资料,说明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土壤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二)难点
1. 理解各形成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 分析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土壤
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土壤的物质组成
(1)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之一,经风化分解,释放出如钾、磷、钙、镁等矿物质养分。
(2)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水分:是作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与空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和通气性等。
(4)空气:是土壤中各种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必需条件。
3. 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剖面: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构成。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3.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或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水热条件和物质的迁移。
5. 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土壤的功能
(1)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2. 土壤的养护
(1)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
(2)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3)作物轮作: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
(4)广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
1. 分组讨论:选取不同地区的土壤案例,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和时间等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的形成。气候高温多雨,生物种类繁多且生长迅速,岩石风化速度快,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但因淋溶作用强而肥力并不高的土壤。
2. 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 实验观察:准备不同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颗粒大小、颜色、透气性等特征。
2.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质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如砂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合种植耐旱、根系发达的作物;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适合种植需肥需水量大且对透气性要求不高的作物;壤土兼具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农业土壤。
3. 总结归纳:各小组总结土壤理化性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补充完善。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史料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
(二)思考问题
1. 从土壤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上述史料的含义。
答案:该史料强调了对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的利用要有限度和节制。土壤肥力虽然能够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生物,但并非无穷无尽。如果过度开发利用土壤,不注意养护,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 结合现代土壤养护措施,谈谈如何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现代的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措施,都是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休耕可以让土壤得到休息和恢复;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作物轮作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保护好土壤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 矿物质含量
B. 有机质含量
C. 土壤水分含量
D. 土壤空气含量
答案:B
解析: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矿物质是土壤主要成分之一,土壤水分和空气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和通气性等,但都不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 下列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 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C. 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 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肥力高低与土壤肥力高低无关
答案:C
解析:成土母质不是土壤,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A错误;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部分矿物养分,B错误;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C正确;成土母质的肥力状况影响土壤的肥力,D错误。
3.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岩石风化速度快,释放养分多 ②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有机质分解速度快 ④植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气候高温多雨,岩石风化速度快,但由于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带走了大量养分;同时,高温环境下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植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多,导致土壤比较贫瘠。①岩石风化速度快,释放养分多,不是土壤贫瘠的原因,而是土壤形成的一个条件,养分被大量带走才导致贫瘠。
(二)综合题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材料二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黑土区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1)分析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原因。
答案: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势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土壤的堆积和发育;植被覆盖率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
(2)针对黑土肥力下降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案:实行休耕制度,让土壤休养生息;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进行秸秆还田,补充土壤养分;加强坡面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土壤的概念、物质组成、剖面结构、主要形成因素、功能以及养护措施等知识要点。
(二)教师补充完善
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土壤肥力的标志、各形成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土壤养护措施的原理等。
八、拓展延伸
(一)开展土壤调查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或家乡的土壤进行调查,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简单的分析,如测定土壤酸碱度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二)了解土壤污染及治理
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如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来源和危害,以及目前国内外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班级汇报。5.2 土壤
一、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从物质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和分析,描述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理解土壤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运用资料,说明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土壤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二)难点
1. 理解各形成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 分析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土壤
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土壤的物质组成
(1)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之一,经风化分解,释放出如钾、磷、钙、镁等矿物质养分。
(2)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水分:是作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与空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和通气性等。
(4)空气:是土壤中各种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必需条件。
3. 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剖面: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构成。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3.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或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水热条件和物质的迁移。
5. 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土壤的功能
(1)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2. 土壤的养护
(1)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
(2)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3)作物轮作: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
(4)广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
1. 分组讨论:选取不同地区的土壤案例,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和时间等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的形成。气候高温多雨,生物种类繁多且生长迅速,岩石风化速度快,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但因淋溶作用强而肥力并不高的土壤。
2. 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 实验观察:准备不同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颗粒大小、颜色、透气性等特征。
2.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质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如砂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适合种植耐旱、根系发达的作物;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适合种植需肥需水量大且对透气性要求不高的作物;壤土兼具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农业土壤。
3. 总结归纳:各小组总结土壤理化性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补充完善。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史料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
(二)思考问题
1. 从土壤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上述史料的含义。
2. 结合现代土壤养护措施,谈谈如何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 矿物质含量
B. 有机质含量
C. 土壤水分含量
D. 土壤空气含量
2. 下列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 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
C. 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 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肥力高低与土壤肥力高低无关
3.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岩石风化速度快,释放养分多 ②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有机质分解速度快 ④植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综合题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材料二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黑土区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1)分析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原因。
答案: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势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土壤的堆积和发育;植被覆盖率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
(2)针对黑土肥力下降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案:实行休耕制度,让土壤休养生息;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进行秸秆还田,补充土壤养分;加强坡面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土壤的概念、物质组成、剖面结构、主要形成因素、功能以及养护措施等知识要点。
(二)教师补充完善
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土壤肥力的标志、各形成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土壤养护措施的原理等。
八、拓展延伸
(一)开展土壤调查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或家乡的土壤进行调查,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简单的分析,如测定土壤酸碱度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二)了解土壤污染及治理
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如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来源和危害,以及目前国内外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班级汇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