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气象灾害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和水文灾害(如洪水、凌汛等)的概念、成因、特点和危害。
2. 掌握主要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分布规律,理解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资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4. 树立灾害防御意识,了解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和洪水、凌汛等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危害。
2. 主要气象与水文灾害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3. 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措施。
(二)难点
1. 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理解不同地区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差异及成因。
三、知识点梳理
(一)气象灾害
1. 洪涝
(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成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3)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
(4)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还可能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2. 干旱
(1)概念: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植被破坏等也会加剧干旱程度。
(3)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等。
(4)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影响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
3. 台风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成因:热带洋面温度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形成台风。
(3)特点:强风、暴雨、风暴潮,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
(4)危害: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 寒潮
(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成因:极地冷气团迅速南下,与暖湿空气相遇。
(3)特点:降温快、温度低、影响范围大、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4)危害: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春秋季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二)水文灾害
1. 洪水
(1)概念: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成因:暴雨、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以及堤坝溃决等。
(3)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凌汛
(1)概念: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成因:有结冰期的河流,且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
(3)危害:冰塞、冰坝形成后,上游水位急剧上升,可能导致河堤溃决,淹没沿岸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探究活动
(一)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 小组讨论: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资料,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
2. 代表发言: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同时,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探讨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1. 小组讨论:收集台风相关资料,分析台风对我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 代表发言:不利影响主要是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破坏,如破坏建筑、影响交通、引发地质灾害等。有利影响包括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改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等;同时,台风还能将海洋营养物质带到陆地,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关于干旱的史料
“自去岁秋冬以来,云南全省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干旱发展迅速,造成全省16个州市不同程度受灾,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农作物受灾面积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面临绝收……”
分析:该史料反映了云南干旱灾害的严重情况。从气候角度看,云南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出现干旱;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从人为因素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植被破坏等也对干旱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二)阅读关于寒潮的史料
“1991年12月25 - 29日,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大雪或暴雪,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20 - 30厘米,给农业、交通等带来了严重影响……”
分析:此史料体现了寒潮的特点和危害。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带来大风、降温、大雪等天气。对农业而言,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对交通来说,大雪导致道路积雪,影响交通运输。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洪涝灾害完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B. 洪涝灾害只发生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C. 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小的特点
D. 围湖造田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2. 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有( )
①狂风 ②暴雨 ③高温 ④风暴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口密集,需水量大
B. 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
C. 水污染严重
D. 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4. 凌汛发生的条件不包括( )
A. 河流有结冰期
B. 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C. 河流流量大
D. 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和水文灾害(洪水、凌汛)的概念、成因、特点、危害及分布。
(二)教师补充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不同灾害的成因差异、我国灾害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八、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以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为例,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1. 发展现状: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存在问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较低,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困难;城市建设中侵占河道、湖泊等水域,影响调蓄洪水能力;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存在不足等。
3. 对策建议: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水平,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能力;保护和恢复城市水域,增强调蓄洪水功能;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等。
(二)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能力
成员发言: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灾害预警信息;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家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物、饮用水、应急照明设备等;在灾害发生时,听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挥,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等。-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和水文灾害(如洪水、凌汛等)的概念、成因、特点和危害。
2. 掌握主要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分布规律,理解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资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4. 树立灾害防御意识,了解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和洪水、凌汛等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危害。
2. 主要气象与水文灾害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3. 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措施。
(二)难点
1. 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理解不同地区气象与水文灾害的差异及成因。
三、知识点梳理
(一)气象灾害
1. 洪涝
(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成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3)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
(4)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还可能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2. 干旱
(1)概念: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植被破坏等也会加剧干旱程度。
(3)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等。
(4)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影响工业生产及生活用水。
3. 台风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成因:热带洋面温度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形成台风。
(3)特点:强风、暴雨、风暴潮,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
(4)危害: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 寒潮
(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成因:极地冷气团迅速南下,与暖湿空气相遇。
(3)特点:降温快、温度低、影响范围大、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4)危害: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春秋季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二)水文灾害
1. 洪水
(1)概念: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成因:暴雨、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以及堤坝溃决等。
(3)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凌汛
(1)概念: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成因:有结冰期的河流,且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
(3)危害:冰塞、冰坝形成后,上游水位急剧上升,可能导致河堤溃决,淹没沿岸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探究活动
(一)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 小组讨论: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资料,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
2. 代表发言: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同时,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探讨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1. 小组讨论:收集台风相关资料,分析台风对我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 代表发言:不利影响主要是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破坏,如破坏建筑、影响交通、引发地质灾害等。有利影响包括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改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等;同时,台风还能将海洋营养物质带到陆地,促进海洋生物生长。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关于干旱的史料
“自去岁秋冬以来,云南全省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干旱发展迅速,造成全省16个州市不同程度受灾,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农作物受灾面积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面临绝收……”
分析:该史料反映了云南干旱灾害的严重情况。从气候角度看,云南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出现干旱;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从人为因素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植被破坏等也对干旱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二)阅读关于寒潮的史料
“1991年12月25 - 29日,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大雪或暴雪,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20 - 30厘米,给农业、交通等带来了严重影响……”
分析:此史料体现了寒潮的特点和危害。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带来大风、降温、大雪等天气。对农业而言,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对交通来说,大雪导致道路积雪,影响交通运输。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洪涝灾害完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B. 洪涝灾害只发生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C. 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小的特点
D. 围湖造田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答案:D
解析:洪涝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A错误;洪涝灾害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可能发生,并非只在东部季风区,B错误;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广,C错误;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D正确。
2. 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有( )
①狂风 ②暴雨 ③高温 ④风暴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强风、暴雨和风暴潮,①②④正确;高温不是台风带来的主要危害,③错误。
3. 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口密集,需水量大
B. 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
C. 水污染严重
D. 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答案:B
解析:A、C、D选项都是人为原因;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B正确。
4. 凌汛发生的条件不包括( )
A. 河流有结冰期
B. 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C. 河流流量大
D. 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
答案:C
解析:凌汛发生的条件是河流有结冰期,且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阻塞河道,河流流量大不是凌汛发生的必要条件,C符合题意。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和水文灾害(洪水、凌汛)的概念、成因、特点、危害及分布。
(二)教师补充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不同灾害的成因差异、我国灾害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八、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以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为例,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1. 发展现状: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存在问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较低,难以应对极端降雨;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困难;城市建设中侵占河道、湖泊等水域,影响调蓄洪水能力;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存在不足等。
3. 对策建议: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水平,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能力;保护和恢复城市水域,增强调蓄洪水功能;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等。
(二)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应对气象与水文灾害的能力
成员发言: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灾害预警信息;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家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物、饮用水、应急照明设备等;在灾害发生时,听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挥,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