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地质灾害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6.2 地质灾害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 掌握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提升人地协调观。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
2.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二)难点
1. 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
三、知识点梳理
(一)地震
1. 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 震级和烈度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3. 分布: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位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 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桥梁、水坝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二)滑坡
1. 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 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村庄,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泥石流
1. 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 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2.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植树造林、加固岩体和土体、建设护坡工程等。
4.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地震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1.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分析地震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在地震发生时,不同场所(如教室、家中、户外等)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2. 代表发言:
危害方面,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破坏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引发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应对措施上,在教室时,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等震动减轻后有序撤离;在家中,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家具旁,远离窗户和吊灯等可能掉落的物品;在户外,要远离高楼、桥梁、广告牌等,选择开阔地带蹲下或趴下。
(二)对比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1. 小组讨论:从成因、发生条件、危害等方面对比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代表发言:
相同点:成因上都与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有关;都可能破坏基础设施,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同点:成因上,滑坡主要是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泥石流是特殊洪流;发生条件上,泥石流更强调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危害方面,泥石流还可能堵塞江河。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关于地震的史料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 118.2°,北纬 39.6°)发生了强度里氏 7.8 级(矩震级 7.5 级)地震,震中烈度 11 度,震源深度 12 千米,地震持续约 23 秒。地震造成 242769 人死亡,164851 人重伤,位列 20 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1. 分析问题:从史料中可以获取哪些关于唐山地震的信息?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
(二)阅读关于泥石流的史料
“2010 年 8 月 7 日 22 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此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 1501 人遇难,264 人失踪。”
1. 分析问题: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舟曲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些危害?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震级越大,烈度一定越大
B. 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大
C.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大
D. 建筑物抗震性能越好,烈度越小
2. 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属于次生灾害
B. 都需要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C. 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
D. 都只会发生在山区
3. 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是( )
A. 加强监测和预报
B. 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C. 实施护坡工程
D. 开展宣传教育
(二)综合题
4. 读我国某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请提出防御这些地质灾害的措施。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知识要点。
(二)教师补充完善
强调重点知识,如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区别,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条件等;指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提醒学生关注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八、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日本地震频发及其应对措施
1. 介绍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 分析日本在应对地震方面采取的措施:在建筑设计上,采用抗震结构和材料;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展全民的地震防灾教育和演练等。
3. 思考问题:我国可以从日本的地震应对措施中借鉴哪些经验?
(二)小组讨论: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1. 讨论人类哪些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不合理的开矿、修路、建房等。
2. 探讨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3. 提出在人类活动中如何更好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实现人地协调发展。6.2 地质灾害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 掌握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提升人地协调观。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
2.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二)难点
1. 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
三、知识点梳理
(一)地震
1. 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 震级和烈度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3. 分布: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位于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4. 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桥梁、水坝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二)滑坡
1. 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 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村庄,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泥石流
1. 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 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1.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2.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植树造林、加固岩体和土体、建设护坡工程等。
4.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地震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1.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分析地震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在地震发生时,不同场所(如教室、家中、户外等)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2. 代表发言:
危害方面,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破坏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引发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应对措施上,在教室时,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等震动减轻后有序撤离;在家中,可躲在墙角或坚固的家具旁,远离窗户和吊灯等可能掉落的物品;在户外,要远离高楼、桥梁、广告牌等,选择开阔地带蹲下或趴下。
(二)对比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1. 小组讨论:从成因、发生条件、危害等方面对比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代表发言:
相同点:成因上都与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有关;都可能破坏基础设施,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同点:成因上,滑坡主要是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泥石流是特殊洪流;发生条件上,泥石流更强调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危害方面,泥石流还可能堵塞江河。
五、史料分析
(一)阅读以下关于地震的史料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 118.2°,北纬 39.6°)发生了强度里氏 7.8 级(矩震级 7.5 级)地震,震中烈度 11 度,震源深度 12 千米,地震持续约 23 秒。地震造成 242769 人死亡,164851 人重伤,位列 20 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1. 分析问题:从史料中可以获取哪些关于唐山地震的信息?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
2. 答案:获取的信息有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持续时间、死亡和重伤人数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包括震级高、震源较浅、发生在夜间人们熟睡时、唐山是工业城市人口密集、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等。
(二)阅读关于泥石流的史料
“2010 年 8 月 7 日 22 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此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 1501 人遇难,264 人失踪。”
1. 分析问题: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舟曲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些危害?
2. 答案:原因有自然原因,如夏季突降强降雨,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人为原因,如植被破坏等。危害有冲毁沿河房屋,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震级越大,烈度一定越大
B. 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大
C.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大
D. 建筑物抗震性能越好,烈度越小
答案:D
解析:烈度除了受震级影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关。震级越大,烈度一般越大,但不是绝对;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建筑物抗震性能越好,能承受的破坏程度越大,烈度相对越小。
2. 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属于次生灾害
B. 都需要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C. 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
D. 都只会发生在山区
答案:C
解析: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滑坡不一定是次生灾害;滑坡不强调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虽然主要发生在山区,但其他地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
3. 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是( )
A. 加强监测和预报
B. 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C. 实施护坡工程
D. 开展宣传教育
答案:B
解析:加强监测和预报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实施护坡工程可稳固山体;开展宣传教育能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如果规划不当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不是有效防御地质灾害。
(二)综合题
4. 读我国某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请提出防御这些地质灾害的措施。
答案:
(1)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地形起伏大,山地丘陵广布;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破坏植被等。
(3)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植树造林、加固岩体和土体、建设护坡工程等预防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从图中及区域位置可判断地质灾害类型。成因从自然的地形、地质、气候和人为的工程建设、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防御措施结合所学从监测预报、政策法规、工程措施、宣传教育等方面回答。
七、总结归纳
(一)学生自主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知识要点。
(二)教师补充完善
强调重点知识,如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区别,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条件等;指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提醒学生关注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八、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日本地震频发及其应对措施
1. 介绍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 分析日本在应对地震方面采取的措施:在建筑设计上,采用抗震结构和材料;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开展全民的地震防灾教育和演练等。
3. 思考问题:我国可以从日本的地震应对措施中借鉴哪些经验?
(二)小组讨论: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1. 讨论人类哪些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不合理的开矿、修路、建房等。
2. 探讨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3. 提出在人类活动中如何更好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