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防灾减灾一、学习目标1. 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2. 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防灾减灾。4. 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5. 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不同防灾减灾手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 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具体防灾减灾措施。2. 难点 理解防灾减灾各手段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合实际案例,灵活运用防灾减灾知识解决问题。三、知识点梳理1. 防灾减灾手段 灾害监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例如,气象卫星对台风的位置、强度、移动路径等进行监测;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 灾害防御: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如修建防洪大堤防御洪水,加固房屋增强抗震能力。还可以通过实施减灾规划、防灾法律等非工程性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害发生后,迅速调动救援力量,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同时,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例如,地震发生后,救援队搜救被困人员,医疗队进行医疗救治,民政部门发放救灾物资。 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修复和重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等。如重建因灾损毁的房屋、道路、桥梁等,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2.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1)地震: 平时要学习地震相关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进行地震应急演练。 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应迅速躲在坚固家具下或墙角处,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在室外应远离高楼、广告牌、高压线等危险物,选择开阔地带避险。 地震后,要关注余震,听从政府安排,有序开展自救和互救。(2)洪水: 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信息。 洪水来临前,准备好应急物资,如食物、饮用水、药品等。若居住在低洼地区,及时转移到高处。 洪水发生时,若来不及转移,可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等待救援,不要游泳逃生,避免被洪水冲走。(3)台风: 及时收听收看台风预警信息,台风来临前,关好门窗,收起阳台花盆等物品。 避免外出,尤其是不要到海边、河边等危险地带。若在室外,应远离危险建筑和广告牌,寻找安全的室内场所躲避。四、探究活动1. 活动主题: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探究2.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本地常见自然灾害,了解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本地灾害的认识。3. 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确定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类型,如暴雨洪涝、山体滑坡等。 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本地针对这些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小组内讨论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归纳防灾减灾措施的特点和效果。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分享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交流。4. 活动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五、史料分析1. 材料: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国家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与救助行动,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在灾后恢复阶段,唐山进行了全面的城市重建,建设了更加抗震的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2. 问题(1)分析震后救援与救助行动对减少人员伤亡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2)唐山在灾后恢复中建设抗震建筑和完善基础设施,对防灾减灾有哪些重要意义?答案(1)震后救援与救助行动迅速抢救了大量被困人员的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减少了因伤致死的情况。同时,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因恐慌等造成的混乱。(2)建设抗震建筑提高了城市的抗震能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中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等,在灾害发生时有利于救援物资的运输和救援行动的开展,也能在灾后更快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六、课堂练习1. 下列属于灾害监测手段的是( )A. 修建防洪大堤B. 发放救灾物资C. 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台风D. 进行地震应急演练答案:C解析:修建防洪大堤属于灾害防御,发放救灾物资属于灾害救援与救助,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属于提高防灾意识的活动,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台风属于灾害监测手段。2. 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迅速乘坐电梯下楼B. 躲在阳台窗户边C. 躲在坚固家具下D. 立即跑向室外,靠近高楼躲避答案:C解析: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因断电等故障停止运行,乘坐电梯下楼危险;阳台窗户边在地震时易破碎掉落,不安全;躲在坚固家具下可利用家具阻挡掉落物,保护自己;靠近高楼躲避可能因高楼倒塌等造成伤害,应选择开阔地带避险。3. 洪水来临前,应准备的应急物资不包括( )A. 食物B. 饮用水C. 化妆品D. 药品答案:C解析:食物、饮用水和药品在洪水受灾期间是保障基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物资,化妆品不属于应急必需物资。七、总结归纳1. 防灾减灾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各手段相互配合,共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2. 不同自然灾害有各自的防灾减灾措施,要根据灾害特点,从灾前预防、灾中避险、灾后恢复等方面做好应对。3. 防灾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八、拓展延伸1. 了解我国近年来在防灾减灾科技方面的创新成果,如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洪水预警系统等,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原理和作用。2. 假设所在城市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设计一份应急救援与救助方案,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配、救援流程等方面。6.3 防灾减灾一、学习目标1. 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2. 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防灾减灾。4. 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5. 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不同防灾减灾手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 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具体防灾减灾措施。2. 难点 理解防灾减灾各手段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合实际案例,灵活运用防灾减灾知识解决问题。三、知识点梳理1. 防灾减灾手段 灾害监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例如,气象卫星对台风的位置、强度、移动路径等进行监测;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 灾害防御: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如修建防洪大堤防御洪水,加固房屋增强抗震能力。还可以通过实施减灾规划、防灾法律等非工程性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害发生后,迅速调动救援力量,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同时,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例如,地震发生后,救援队搜救被困人员,医疗队进行医疗救治,民政部门发放救灾物资。 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修复和重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等。如重建因灾损毁的房屋、道路、桥梁等,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2.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1)地震: 平时要学习地震相关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进行地震应急演练。 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应迅速躲在坚固家具下或墙角处,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在室外应远离高楼、广告牌、高压线等危险物,选择开阔地带避险。 地震后,要关注余震,听从政府安排,有序开展自救和互救。(2)洪水: 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信息。 洪水来临前,准备好应急物资,如食物、饮用水、药品等。若居住在低洼地区,及时转移到高处。 洪水发生时,若来不及转移,可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等待救援,不要游泳逃生,避免被洪水冲走。(3)台风: 及时收听收看台风预警信息,台风来临前,关好门窗,收起阳台花盆等物品。 避免外出,尤其是不要到海边、河边等危险地带。若在室外,应远离危险建筑和广告牌,寻找安全的室内场所躲避。四、探究活动1. 活动主题: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探究2.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本地常见自然灾害,了解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本地灾害的认识。3. 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确定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类型,如暴雨洪涝、山体滑坡等。 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本地针对这些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小组内讨论分析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归纳防灾减灾措施的特点和效果。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分享探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交流。4. 活动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五、史料分析1. 材料: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国家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与救助行动,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在灾后恢复阶段,唐山进行了全面的城市重建,建设了更加抗震的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2. 问题(1)分析震后救援与救助行动对减少人员伤亡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2)唐山在灾后恢复中建设抗震建筑和完善基础设施,对防灾减灾有哪些重要意义?答案(1)震后救援与救助行动迅速抢救了大量被困人员的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减少了因伤致死的情况。同时,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因恐慌等造成的混乱。(2)建设抗震建筑提高了城市的抗震能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中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等,在灾害发生时有利于救援物资的运输和救援行动的开展,也能在灾后更快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六、课堂练习1. 下列属于灾害监测手段的是( )A. 修建防洪大堤B. 发放救灾物资C. 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台风D. 进行地震应急演练2. 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迅速乘坐电梯下楼B. 躲在阳台窗户边C. 躲在坚固家具下D. 立即跑向室外,靠近高楼躲避3. 洪水来临前,应准备的应急物资不包括( )A. 食物B. 饮用水C. 化妆品D. 药品七、总结归纳1. 防灾减灾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各手段相互配合,共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2. 不同自然灾害有各自的防灾减灾措施,要根据灾害特点,从灾前预防、灾中避险、灾后恢复等方面做好应对。3. 防灾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八、拓展延伸1. 了解我国近年来在防灾减灾科技方面的创新成果,如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洪水预警系统等,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原理和作用。2. 假设所在城市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设计一份应急救援与救助方案,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配、救援流程等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3防灾减灾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 (学生版).docx 6.3防灾减灾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