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科 学 精 神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分析事物发展过程。认同量变积累的必要性,批判“急于求成” “忽视积累”的浮躁心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区分事物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避免将量变与质变简单对立或混淆。公 共 参 与 :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理解社会发展 需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支持渐进式改革。通过“积小善成大德”的实践,体会个人行为对社会质变 的作用教 学 重 点 :理解“质” “量”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质变” “量变”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坚持辩证思维,在质量互变中 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要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求 又要面对挫折与考验发展的 状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 趋势知识回顾:必修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发展观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质变量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必要准备必然结果要求要求探 究与分享:《鹤林玉露》记载了 一则故事。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 命杖之, 吏曰: “ 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云:“一 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思维角度谈谈这些成语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从思维角度看,这些成语都反映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量 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类似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01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①含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②意义: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 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例: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 (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1)质 ( 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本性质【特别提醒】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的 ,是直接同一的。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 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的存在。在事物诸多属性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 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本质属性不存在, 一事物也就转化成了他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 的存在。人们在认识事物时, 一定要分清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认 清事物的性质,把握事物的变化。(1)质 ( 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②量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不能认为“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③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 象 中 。 载体认识事物的量,是对该事物的认识深化和精确化。例如:事物的大小,质量的多少,运动的快慢,温度的高低,以及分子中原子数 量的多少和排列组合方式,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①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 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2 ) 量(区分相同事物的依据)质量区 别 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 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 组合方式。决定因素: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 某物之为某物。(不是直接同一)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可深入认识同 一事物联 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②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③质、量都是一定事物的质、量,都离不开特定的事物。“纯粹” 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知识整合】比较质与量探究与分享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人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 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 量变 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 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牢记‘空 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 一流 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质变从质与重的用度,谈谈日积月累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就人生精彩之间的关系。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类比无非是在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同样地,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进而造就精彩的人生。这是量变到质变的条件关系。(1)量 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渐进的、不显著的;A事物仍是A事物) ,质变即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A事物变为B事 物) 。(2)量 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 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 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 范 围 。③ 事 物 的矛 盾 运 动表 现 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2、 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质变和量变及其相 互转化促成了我们 的发展,这一发展 的过程是事物的矛 盾运动。量变注意: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包含、贯通、渗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 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一新的质变— ……量变量变质变质变质变小学中学大学●●●●●●●●●●●●质 1 量变 质2①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当这种斗争尚未引起双方地位的改变时,事物的性 质就没有变化,这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②当这种斗争由于力量对比而不断变化,最后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改变,也就是原来的 主要方面降为次要方面,原来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事物的性质便起了变化,事物就实现了质变,就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所以,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矛盾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展开和补充。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不健康 健康因素 因素不健康状态 渐进性、连续性间断性 飞跃性健康状态探究与分享二:愚人吃饼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 饼吃,吃完了六个半,就觉得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 这时候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的缘故。 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 如果早知 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他割裂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02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重点掌握)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1)连续性: (渐进性、量变)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2)间断性: ( 飞跃性、 质变)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间断性实质: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连续性、渐进性间断性、飞跃性区别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 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 的渐进性过程。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 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表现 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 它自身(量变)。在现实中出现了新事物(质变)。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 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联系 渐进 注:在表达时要注意规范,即量变对应质变,主包含的; ①渐运渐进性对应飞跃性,连续性对应间断性。 渐进性与连续性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 飞跃性与间断性。 ②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2、连续性、渐进性和间断性、飞跃性的关系3、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 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 飞跃。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 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 代 表 。庸俗进化论1.内 容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①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任何事物者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要求:(1)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掌握适度原则:①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②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得中”而处之,反对折中主义。③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归纳提升 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要求(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 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因此,要实现人生理想、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质变,就必须 注重量的积累,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2)启示:质变始于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质变。 因此,我们 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地为之努力。否则,理想就是镜中花、 水中月、空中楼阁,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荀子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思是说,路要 一 步 一 步地 走,只有通过一 步步的积累,才能到达千里之遥的目的地。成语“为山九仞,功亏 一 篑”的本义是说,筑造九仞高的大山,由 于只差 一 筐土而没有成功,比喻做 一件事只差 一 点儿而未完成。◆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探究与分享质的内涵及意义量的内涵及其规定性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连续性、渐进性与间断性、飞跃性的关系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质量互变规 律的含义遵循质量 互变规律认识质 量互变 规律课堂小结1.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提示] ×。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表明事物发展停止。( )[提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提 示]×。 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前提,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必然会引起质变。4.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 ) [ 提示 ] × 。事物的发展既有量的渐进,也有质的飞跃。5.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趋势。 ( )[提示]×。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易错易混]典题示范、(2024高考 · 北京)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自发 守护石峡关长城,传承长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带 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外延上是一致的B. “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属种关系C. “接续努力、久久为功”,说明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天示 D." 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为对称关系【详解】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种属关系,“长城”的外 延小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的外延, A 错误。属种关系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石峡 关长城”和“长城”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 错误。 “接续努力、久久为功”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 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人们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C 正确。对称关系指 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也有这种关系,“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 城”,这里的"带动"关系不是对称关系, D 错误。2、 (2023高考 ·重庆)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对此说法正确的 是 ( )A.说明意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实践的曲折性B.体现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彻底消失C.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D.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详解】实践的曲折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A 错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是 客观的,不会消失, B错误。科学家首次提出“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经过几年的发 展,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 一 ,C正确。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D 错误。3、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 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 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 发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依据是( )①微小的量变必然促成事物的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防微杜渐③事物的量变是渐进的,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④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 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①“未病”是质变,“已病”是量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量变实现② “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要防微杜渐③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要防病于未然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选D。 “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 ①错误;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要防病于未然,即要防微杜渐,提高对 疾病的预见性,②④正确;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 性的统一,③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