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认识民法典走进民法典政治认同:感知民法典的实施的意义,初步树立"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法治观念: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民法典,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目标新课导入说一说:通过视频,你对民法典有怎样的认识?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2025/4/13总议题:“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如何惠民生?议题一:“典”明权与责:如何划分赔偿责任?议题三:“典”定则为民:如何实现法典效能?议题二:“典”浸德与法: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情境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实施民法典又有着哪些重要意义?对胎儿继承权未成年子女家庭中享有的权利婚姻家庭的保护对救助者的保护对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继承权的保护P83生活观察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2024年1月28日,车主将车停靠在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某路段马路边。不料当天下午车辆突然起火,火扑灭后车辆受损严重,已经无法使用。随后,认为车辆自燃受损的车主找到保险公司理赔,但被告知经鉴定,该事故是人为原因引发的起火,未能成功理赔。车主当即报警,警方调取行车记录仪视频和路面监控视频显示,当天下午一个小男孩一边走路,一边玩类似鞭炮的物体。经过车主的车辆时,男孩将类似鞭炮的物体丢进车辆前部的防撞梁空隙。3分钟后,车辆前部起火。车主找到视频中的男孩及其父亲,双方因为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车主遂起诉至法院。对于本案,假设你是法院法官,你是否支持车主的主张?依据是什么?案例分析“我是小法官”本案中,男孩的行为导致车主的财产受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为男孩系未成年人,且无独立财产,故赔偿责任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依法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法律依据思考:此次案例,为何依据《民法典》判处?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①定义: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注:平等主体:是指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主体地位必须平等,不平等不适用民法。人身关系: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关系:以财产为媒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②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李某不服提出上诉,称儿子只是在路边捡到了一个打火机,出于好奇扔到车旁,事发时孩子不到10周岁,不能苛以全责;假设你是法院法官,你是否支持李某的上诉主张?依据是什么?车主乱停车,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请求法院改判,由自己承担三成责任,车主承担七成责任。虽然小李当时仅9岁无法全面且准确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可能引发的具体后果,但依据一般社会常识与日常生活经验,9岁儿童应对该行为的危险性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具有一定的认知。家长应对孩子实施必要的安全教育。小李的行为远超一般9岁儿童所能做出的日常行为,也反映出监护人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车主陈某虽然将车辆停靠在道路旁并没有处于合法停车位,但该行为并不构成对车辆安全的直接威胁,与剐蹭等常见且可预见的事故相比,本案事故的发生超出一般人可能预见的范围,与车辆停靠位置也无关联。因此,陈某对车辆损害的发生并无过错,无需承担责任。 法院据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思考:本案的判决体现出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法律保障。探究与分享出生时,总则编守护着我们的基本民事权利。物权编明确我们的财产归属。人格权编保护我们的姓名、肖像、荣誉等权利。工作时,有合同编的保护。结婚后,婚姻家庭编见证我们的婚姻自由,保障家庭责任。生活中难免有摩擦,侵权责任编为我们维权。垂垂老矣,继承编关乎我们的身后事。2.民法典的作用(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对个人)(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对社会)每日一习话:“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想一想:上述案件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84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上述规定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法典的什么特点?诚信文明、和谐友善、公正法治、公正友善、和谐、文明民法典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民法典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3.民法典的特点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全部民事主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对号入座:以下内容分别描述了民法典的什么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平等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自愿原则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慨念构成的,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公序良俗原则诚信原则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某夫妇决定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网购遭遇虚假宣传,买家秀和买家秀严重不符乙企业在生产中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女儿与儿子平等继承父母房产外卖员与豪车相撞,交警判责不看身份只看过错。违反公序良俗违反自愿原则违反诚信原则体现绿色原则体现平等原则体现公平原则请判断下列行为是否违反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4.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课堂小结认识民法典是什么: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特点: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1 认识民法典.pptx 民法典.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