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九课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九课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
A.西方文化的冲击
B.新文化运动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②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③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实现完全同步发展 ④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其时代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①符合题意;应该是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②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③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其时代性,④符合题意。
答案:B
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吹响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为此我们(  )
A.要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适应当代文化
B.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要努力消除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
D.必须把舆论导向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解析:要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是适应当代文化,A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C项错误;舆论导向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D项错误;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B项正确。
答案:B
4.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诞生。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红船精神”源于历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吮吸着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壮大,又跨越时空,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新时代,“红船精神”被注入新的内涵,得到新的阐释,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应该做“红船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驶向光辉的明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知识,分析“红船精神”为什么能历久弥新、价值永恒。
答案:①“红船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②“红船精神”昭示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③“红船精神”是重要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标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丰富和发展了“红船精神”,把它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今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之一。
课时评价作业(二十三)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54页)
[学考达标]
1.实现中国梦,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解析: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文化复兴的使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D项符合题意;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A、C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2.近代中国古老的文明经历了衰微的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七十多年的建设,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这告诉我们(  )
①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与题意不符;②与事实不符;材料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③④入选。
答案:D
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贯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规定着我国文化发展进程和趋势 ③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都植根于社会实践,而不是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①排除;②夸大了其作用,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与时俱进,③④正确。
答案:D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决于(  )
①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 ②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③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 ④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③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①错误;应是传播和普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④错误。
答案:C
5.(2024·广东湛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这一过程可以折射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反映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①④符合题意;弘扬中国精神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②表述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不起决定作用,③表述错误。
答案:B
[能力提升]
6.下面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三段家国情怀,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太行山上》)“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现的家国情怀)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古”,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国文化之“今”,“今”里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②中国文化之“今”与中国文化之“古”,其风貌、其内容、其主流思想、其时代精神是相同的 ③由“古”而“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不能违背这个历史的逻辑,去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甚至由“今”返“古” ④传统文化继承可以进行“独善其身”的“自改革”,在自身范围内的改进、完善和演变,而不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密切相关联的文化再创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三段家国情怀,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不尽相同,但存在密切联系,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古”,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国文化之“今”,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文化之“今”与中国文化之“古”,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但其风貌、其内容、其主流思想、其时代精神并不完全相同,②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密切相关联的文化再创造,④说法错误。
答案:A
7.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组建的第一支军队为红军,瑞金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可见,红色文化(  )
①承载着党和人民对民族解放的不懈追求 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共同特点 ③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体现,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党和人民对民族解放的不懈追求,①③说法正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②错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红色文化无关,④错误。
答案:A
8.我国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要大力实施“文化兴国”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  )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④批判继承,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当前的重要工作,①错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②④符合题意;西方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能全面吸收,③错误。
答案:C
9.结合表中视角观点,对应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视角观点 文化道理
◎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①答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 ②答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答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10.材料一 根据《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年)》,福建依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搭建红色旅游发展平台,通过“红+绿+蓝”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旅游收入,把红色旅游发展成为福建旅游的重点产业、革命老区的富民产业,把福建省打造成为全国红色生态旅游示范省。
材料二 古田是福建省首个5A级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旅游的经典之地。近年来,到古田会议会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还有一股新生的力量——由中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队。游客们纷纷表示: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会议旧址等景点后,深深感受到先辈们坚韧不拔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这种精神让我们所敬仰,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让“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相关知识分析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旅游收入,从而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发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发展红色旅游,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PAG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学习目标
1.结合历史知识,查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文化思潮,对比分析其实质和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2.搜集中国共产党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资料,理解它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
3.整理党的历次会议关于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决定,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与重要意义,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斗争与失败
(1)斗争的目的:为了 ,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
(2)失败的原因:未能改变旧中国的 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不能解决中国文化 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社会性质
民族复兴
走向何处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思考小测]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理论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犯了什么错误
提示:自由主义实质是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实质是文化复古主义,它们都不能辩证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将二者对立起来,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
(1)重要转折点: 传入中国。
(2)原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 、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 方向。
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社会主义
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既是 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 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地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
(3)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承载着党和人民对 、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
的精神标识。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标识
国家独立
中国革命
①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 、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作用:推动社会主义 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判断文化有无生命力的标准
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 、 土壤, 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为人民服务
百花齐放
精神文明
实践
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1)是由 根本利益决定的。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 决定的。
(3)是由我国 、发展道路决定的。
(4)是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5)是由 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人民群众
性质宗旨
社会制度
继承和创新
我国文化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全面建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 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思考小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文化强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二者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宏伟目标。
文化强国
五位一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文化底蕴
任务一: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思潮不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原因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批评了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对愚昧、反对独裁专制的进步作用。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论上来说,全盘西化论都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中胡适等人的思想有无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还有其他类似结局的思潮吗 这些思潮不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胡适等人的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的观点没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类似的思潮还包括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等。它们不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
外国再好的东西也必须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有所创新,才能实现发展,才有生命力。胡适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和近代社会的性质,以高谈阔论来对待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必然误入歧途。
任务二:知道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从文化上看,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其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任务三: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简要说明什么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答案: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既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
任务四:探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答案:从决定因素上看,走这样一条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从意义上看,走这样一条文化发展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它们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赓续传承、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三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贯通。
3.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
核心突破
4.它们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文化,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二、准确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1)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这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形成了诸如红船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和谐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②要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承革命文化基因 ③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互为前提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示范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①正确;“革命文化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说明了要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承革命文化基因,②正确;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关系,而不是互为前提的关系,③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④错误。
答案:A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这条道路(  )
①要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②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③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④需要抛弃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针对训练
解析: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①错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②③符合题意;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答案:C
课堂回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