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就车辆限行向有关部门提建议 ②参观自然博物馆 ③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④参加唐山市中小学生运动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属于政治现象,③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②④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答案:C2.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下列文化现象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是( )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②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 ③5G通信技术 ④文学和史学研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文学和史学研究以及电影和电视剧等都会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是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符合题意。答案:B3.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 )A.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产物B.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C.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D.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解析:古丝绸之路积淀了“丝路精神”,说明“丝路精神”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产物,A项符合题意;“丝路精神”是精神动力,不是智力支持,B项不符合题意;“丝路精神”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C项不符合题意;“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各国的共同精神财富,反映了文化的共性,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4.下列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说法正确;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③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②错误,排除;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④错误。答案:B5.“内卷”和“躺平”是两个网络流行语。“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原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一般指内部竞争异常激烈。“躺平”原本就是字面意思,现在引申为年轻人放弃奋斗而选择安逸的生活。材料说明( )①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②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网络流行语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 ④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未涉及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③错误;材料说明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②④正确。答案:D6.多年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均在央视播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他们或大爱无疆散播无限温情,或爱岗敬业作出突出贡献,或百善孝为先推动时代进步,都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B.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C.电视节目一直是文化的载体D.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解析:材料中“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体现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先进文化才能对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A项错误;C项“一直”说法错误;文化影响社会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答案:B7.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因为( )①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功能 ③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重视文化建设,正是因为文化的强大功能和重要作用,②④正确;文化对国家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错误。答案:C8.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从2021年1月19日起,《人民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现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伟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现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与功能的知识,简要说明开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对当代中国人民的影响。答案:①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开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解,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③开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可以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引导中国人民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自觉行动,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课时评价作业(十七)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40页)[学考达标]1.西湖边文创小店里的作品取材于西湖,这些文创作品启发人们发现景区背后的历史、人文等基因。这些文创作品( ) A.由历史、人文等基因决定B.源于纯粹“自然”的西湖C.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是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解析:西湖边文创小店里的作品取材于西湖,这些文创作品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融入了人们对西湖的历史、人文的理解和创新,C项符合题意;历史、人文等基因影响这些文创作品,但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文创作品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源于纯粹“自然”的西湖,B项错误;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2.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倡导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强调安守、和平。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海洋文明全然不同,后者强调冒险、进取。这表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文化对经济起反作用D.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解析: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这两种模式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体现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无关;题目强调的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并未涉及不同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3.某地通过网上普法大讲堂、普法宣传墙等形式,多角度、多途径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该地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A.表明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B.是因为政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C.是基于守法意识是个人素养的核心D.是因为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能动作用解析:A项强调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材料强调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B项错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C项错误;某地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法治素质,这体现了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能动作用,D项符合题意。答案:D4.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国家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春节期间,“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老百姓欢度新春的重要选择。这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 )A.发挥优秀文化对人们的丰厚滋养作用B.强化文化的教化功能,丰富精神世界C.让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使其更有经济价值D.使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得到充分体现解析:“博物馆里过大年”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人们的丰厚滋养作用,A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才能丰富精神世界,B项错误;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性公共文化事业,百姓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使博物馆更具有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C项错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项夸大了其作用。答案:A[能力提升]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出:以农为本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基于贸易的西方文明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精于计算的“数目字管理”模式。这揭示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能够深刻地推动社会发展 ③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①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塑造人,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6.下面漫画批判了某些人错误地认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物质可代替精神修养 ④文化与经济亦步亦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漫画批判了某些人错误地认为文化与经济亦步亦趋,认为物质可代替精神修养,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漫画否认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答案:D7.为进一步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全国高校师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教育部决定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组织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由此可见,举办这一活动( )①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 ②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 ③是发挥优秀文化对个人塑造功能的必要前提 ④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深厚底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举办“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①②符合题意;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塑造个人功能,但不是其“必要前提”,③不符合题意;举办这一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无直接关联,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8.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202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载文报道了某区探索出“馆校美育大课堂”的方法: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根植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携手当地博物馆以美术学科为突破口,馆校联动共建美育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馆校联动,走进博物馆上美术课;整合资源,编写特色课程读本。该区中小学教师能优先利用博物馆展陈和教育资源,研发和开展线上线下美术课程。与此同时,他们整合多年来馆校课程共建和教育合作成果,编写具有参考价值与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读本,让当地的自然美、音乐美、美术美、诗词美、人文美、城市美等鲜活、和谐地走进教材,培养中小学生对地方特色美育资源的审美能力。当前,馆校合作这一公共教育模式已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馆校美育大课堂”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浸入式和体验式教育,推动美育课程综合性改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美育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①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有利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AGE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学习目标1.通过网络搜集关于文化的内涵等资料,明确文化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2.结合人类文化发展史,联系教材,明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3.搜集关于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的事例,明确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阐明文化的功能,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广义与狭义的文化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1)广义的文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精神成果意识形态什么是文化[思考小测]狭义的文化指的就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成果吗 为什么 提示:不是。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包括精神活动及其成果。2.产生(1)文化是人类社会 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经济是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一定的文化 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实践基础反作用[思考小测]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否说明经济发展了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 为什么 提示:不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3.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4.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文明是 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积极向上【拓展】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 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5.文化载体(1)含义: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作用: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3)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器物、行为、制度等。实践引领风尚 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 、教育人民 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 、推动发展 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 、文明素养科学文化素质精神食粮重要作用1.四大功能文化的功能2.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思考小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否就能说明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为什么 提示:不能。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才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3.前提和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文化兴盛认同精神命脉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某中学兴趣小组决定举行一次以“认识文化文明,感悟文化功能”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知道什么是文化材料一 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又因受约束于文化而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说说什么是文化。答案: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2)“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任务二: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材料二 盛唐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李白更是激情澎湃,气冲霄汉。“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正是在这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盛世中,诗人坦荡地抒写自我,透视人间。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孔子学院就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材料三 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2023第八届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三亚文博会)在天涯海角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三亚文博会已成为以文会友、互学互鉴、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三亚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迷人魅力。(3)阅读教材,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的文化道理。答案: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材料二强调了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材料三则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任务三:感悟文化的作用材料四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好人榜、时代楷模事迹宣传……这些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高尚与光辉。他们的事迹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缩影,带领我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尚。(4)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这一系列做法的意义。答案: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材料中这一系列做法,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推动发展,为国家繁荣振兴提供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一、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看: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经济、政治现象不是文化。2.从内容看: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3.从产生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核心突破4.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5.从与文明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6.从性质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要区别对待。7.从呈现看: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文化载体多种多样,文化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把载体等同于文化本身。二、把握文化的功能与作用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因而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从个体角度看:文化可以教化育人,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塑造人生。3.从民族、社会角度看:文化可以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024·广东东莞)东莞某村通过打造村文化廊道,建设村史馆,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修建村党建公园,营造浓厚的乡村振兴宣传氛围,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这表明( )①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③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④文明村风能够引领乡村风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题示范解析:乡村的文化可以通过村文化廊道、村史馆、村党建公园等表现出来,说明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是前提”说法错误,②排除;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③说法错误;营造浓厚的乡村振兴宣传氛围,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这说明文明村风能够引领乡村风尚,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④符合题意。答案:B(2024·广东深圳)2023年12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等网络热词入选。网友们把年轻人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挑战时间与体力的边界,以此换取最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称为“特种兵式旅游”。2023网络热词反映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派生物 ④文化与文明没有本质的区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针对训练解析:2023网络热词反映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说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③错误;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④错误。答案:A课堂回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