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有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震动是地球运动的规律 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不是地球运动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②错误;材料中“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地球一直处于运动过程中,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答案:D2.书法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主张“意在笔先”,即书法创作之前都要构思和设计,而实现这个最初之“意”,需要经历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酝酿等待。这表明( )①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实践是实现意识活动目的的基础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能否正确反映世界取决于意识本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主张“意在笔先”,即书法创作之前都要构思和设计,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①符合题意;实现这个最初之“意”,需要经历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酝酿等待,这表明实践是实现意识活动目的的基础,②符合题意;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排除。答案:A3.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其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④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意思大致是:“如果我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有移山填海之难,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没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树枝一样容易,也不会有见成效的时候。”强调要充分发挥意识对生理调控的能动作用,还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而非意识的特点,①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相互依赖, ③错误。答案:C4.漫画《植数(树)》讽刺了一些人( )①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②忽视了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③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否认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漫画中人物的做法没有从植树需要的客观条件出发,不符合树木成长的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①符合题意;漫画中人物的错误做法不是因为忽视了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②不符合题意;漫画中将树种植在一起的行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符合题意;漫画并未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5.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将会怎样改变文艺创作的形态和生态 人们对此看法不一。观点一 人工智能创作借助客观世界的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的算法逻辑,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符合人类审美期待的作品。它突破了人类创作漫长打磨的局限性,高速又高效的应用性优势令人心动。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创作在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观点二 人工智能创作缺乏真实的生命经历、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和审美表达,无法独立开展创作活动。它没有艺术创作的诗意和灵感,其作品只是素材的堆积,艺术底蕴和艺术个性远低于人类创作。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结合材料,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合理性。答案:选择观点一: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工智能创作借助客观世界的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的算法逻辑,进而能创作出符合人类审美期待的作品。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工智能创作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使其具有高速又高效的应用性优势。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创作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选择观点二: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创作因缺乏人类真实生活和实践的体验,不具备人类的意识,无法独立开展创作活动。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只是素材的堆积,缺乏艺术创作的诗意和灵感。③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其发展程度本身离不开人类的创作,因而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课时评价作业(五)运动的规律性(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10页)[学考达标]1.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 ( )①承认了世界是运动的 ②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坚持了科学的运动观 ④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中提到“自我发展”,肯定了运动,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符合题意;③“科学”说法错误;材料中认为精神是运动的载体,④错误。答案:A2.“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各类物质运动遵循相同的规律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东西由于某种运动得以存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错误;不同运动遵循不同的规律,②错误。答案:D3.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根据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人类认识规律后,规律发生作用就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③人类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和改变,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①②错误;人工降雨表明人类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规律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③④符合题意。答案:D4.现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转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这些事实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B.人的意识能够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C.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人的意识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发生变化解析: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变客观事物,A项“直接改变”错误;B项“任何事物”错误;材料中现在的星空、现在的地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C项正确;D项“按照人的任何意志”错误。答案:C5.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从哲学上说明了(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解析:“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6.(2024·广东肇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现状,着眼黄河治理发展的千秋伟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治理新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根据规律的特点,尊重和利用规律才能够造福于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是不能改变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①正确;不仅仅要认识规律,而且要尊重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排除;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说明尊重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的特点办事,才能够造福于人类,③正确;按规律办事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而是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条件来利用规律,④排除。答案:B7.2024年初,我国遭遇入冬以来的最强寒潮,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对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根据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压实责任,细化防范措施,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全力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 ③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人能够正确预测事物的未来 ④意识作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2024年初,我国遭遇入冬以来的最强寒潮,根据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压实责任,细化防范措施,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全力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人能够正确预测事物的未来,①③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排除;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④排除。答案:A8.材料一 某省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立足农业大省实际,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测算,该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2万亩以上。材料二 某市借鉴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一是整合演艺娱乐业,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演艺娱乐市场;二是提升文化旅游休闲业,以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为载体,推动旅游文艺活动发展;三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出版发行等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局面,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答案: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确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道路。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又要积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健康发展。(2)材料二中,该市“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答案: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的特点。PAGE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学习目标1.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查阅关于各种运动的资料,明确其载体以及遵循的规律,全面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2.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3.搜集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不同意识导致人们行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把握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两方面表现,并明确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4.查阅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名言,理解其内涵和要求,培养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1)原理内容:世界上 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3)物质离不开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和 。【拓展】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基本属性有永恒性、无限性、可知性、运动性等。一切变化和过程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规律是客观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具有 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创造本质普遍脱离物质【拓展】不能把现象当成规律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具体的表象,能够凭感官直接感知;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能用抽象思维去把握。即凡是人们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到的,都是现象,不是规律;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才是规律。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原因:意识活动具有 、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表现: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目的性本质和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 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 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思考小测]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吗 为什么 提示:不可以。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事物。认为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的是唯心主义观点。3.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条件的(1)前提条件:尊重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指导实践客观规律(2)具体表现:只有符合 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 作用。[思考小测]错误的意识不能发挥能动作用吗 提示:错误的意识也能发挥能动作用,只不过发挥的是阻碍作用。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 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阻碍客观规律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求(1)充分发挥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反对错误观点: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的思想。【拓展】唯意志主义是指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其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无所作为任务一: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王夫之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科学也揭示,地球除自转外,还以约每秒30千米的速度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以约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绕银河系运动。生物科学表明,人通过新陈代谢得以生存。材料二 各类运动的载体:机械运动的载体——宏观物体;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分子、离子等;生物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人脑。问题探究(2)材料二中各种运动的载体是物质还是意识 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吗 答案:这些运动的载体都是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上述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 什么是哲学上的规律 答案:任何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整个物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物质世界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务二:理解人类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材料三 下图反映的是两则成语故事。材料四 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们在探索宇宙、生命、历史奥秘、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7月3日22时51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出舱航天员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另外,人们可以根据文物等过去遗留下来的事物追溯过去,还可以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天气预报等预测未来的各种情况,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4)材料三反映了关于规律的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材料三表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到失败。(5)材料四中马克思的观点以及人们取得的成功是否表明了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材料四充分说明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其原因在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6)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有何区别 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与动物们本能地适应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一、全面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侧重点 错误典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刻舟求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仁者心动;万物在概念中运动核心突破二、区分规律与具体规律、现象、规则1.具体规律与规律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任何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有条件的。2.规律与现象:二者有区别,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浮现在表面,靠感官直接感知;二者有联系,规律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背后隐藏着规律。3.规律不同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符合规律的规则是合理的,违背规律的规则是不合理的。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关系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辩证 关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能动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关系 内容 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增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发挥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024·广东佛山·改编)在美学中,曲线标示着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观念中,曲线有着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这表明( )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②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们反映形式不同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特点 ④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题示范解析:人的心理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①正确;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所反映客观存在的变化,②错误;曲线最富优美感,中国的美学观念与西方美学观念不同,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的特点,③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④错误。答案:B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根本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在红尘面前无能为力,“不染其心”是不可能的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岁月无痕”只能是人们相互之间美好的祝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针对训练解析:材料中指出“岁月不改其性”和“大地不老”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故①②正确;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并利用规律,故在大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故③不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说法错误。答案:A课堂回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