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生万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主张“物是观念的集合”;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究其本质,他们都共同回答了(  )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中三位哲学家共同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回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认为,明明不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思想”出来,进而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认为一切皆虚无。可见,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  )
①认为存在与思维是同一的 ②在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 ③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明明不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思想’出来,进而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认为一切皆虚无”说明高尔吉亚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①错误,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而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是唯心主义观点,“气者,理之依也”符合唯物主义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符合唯物主义观点,③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
①都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②都认为物质依赖于意识 ③都科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三种基本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①④符合题意,应选;②③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5.“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从哲学上看这个观点是 (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这一观点夸大了“我”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
6.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1)从哲学上看,这属于什么观点
答案:王夫之的意思是说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课时评价作业(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3页)
[学考达标]
1.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从哲学上看,两者的观点(  )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②都是对世界的一定看法 ③都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都在探讨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两者的观点都是对世界的一定看法,都在探讨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②④正确;孟子的话强调世界的本原是意识,①不符合题意;两者的观点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涉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排除③。
答案:C
2.近年来,世界各地受台风的影响越来越大,台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D.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于哲学
解析: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揭示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排除B、C两项;D项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形者,有生之本”说明“形”是“生”之本,承认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B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承认“物”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说明没有“天地”,就没有“道”,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①现实世界是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物 ②现实世界是客观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③世界是由水、土、火、气等构成的 ④世界是由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明了人的主观感觉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②说明了客观理念通过模仿,才有了现实世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③说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正确;④说明了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
答案:D
5.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王夫之却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柏拉图、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别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解析: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夫之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项排除,D项正确;题中柏拉图和王夫之的观点并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而是强调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本原,B项排除;题中观点都是主张一元论,没有二元论,C项排除。
答案:D
6.“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可知论     D.唯心主义
解析:辩证法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A项不符合题意;“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B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可知论不属于哲学的基本派别,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提升]
7.我国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的斗争。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的斗争对应正确的是(  )
①理生万物—掩耳盗铃 ②静中有动—刻舟求剑 ③对症下药—揠苗助长 ④号脉开方—胸有成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理生万物”把“理”(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掩耳盗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排除。“静中有动”强调静与动是统一的,属于辩证法;“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②符合题意。“对症下药”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揠苗助长”体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属于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号脉开方”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胸有成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④排除。
答案:C
8.老子曰:“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这是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这一观点 (  )
①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②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强调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④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正确;“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也没有体现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①③排除。
答案:C
9.近年来,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导致农作物倒伏受淹、水产养殖业受损。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
甲说:“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
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请结合材料,指出上述两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答案:甲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乙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2)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
答案:这两种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答案: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角度看,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角度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PAG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加深理解,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2.搜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的故事、论述,明确并认同二者的分歧在于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多样性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2)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 。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 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何者是本原
同一性
生活和实践活动
不尽相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考小测]同学们都知道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是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才更有意义。这一过程体现的是什么哲学问题
提示:这体现的是如何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 的问题展开的。
哲学发展
本原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认为, 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
【点拨】如何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凡认为金、木、水、火、土等一种或几种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凡认为原子等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凡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 。
4.斗争长期存在
(1)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2)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
两种。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事例。为了进一步理解哲学的有关问题,某校高二(4)班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问题探究
(1)结合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任务二:辨析哲学的基本派别
材料二 关于世界本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中国的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到了近代,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2)请说出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答案:赫拉克利特、泰勒斯、荀子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约翰·道尔顿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任务三:理解唯心主义的派别
材料三 同样是唯心主义观点,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如王阳明认为“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3)材料中两派哲学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案:①相同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②不同点:柏拉图、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王阳明、陆九渊、贝克莱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一、准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比较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区别 地位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根本的、最重要的方面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联系 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解决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核心突破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联系 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②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③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下列观点与此观点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
①朱熹:理在事先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此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强调人的理性的决定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事物是由人的观念组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③正确。“理在事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④排除。
答案:C
典题示范
理气,原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理在气先”还是“理在气中”是其中的焦点。程颐认为“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而王夫之则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古人对理气话题的探讨(  )
①涉及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表明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④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针对训练
解析:程颐的观点强调理先气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说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涉及世界的本原的讨论,说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反映,①③正确;材料围绕理气先后顺序、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展开,没有涉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④错误。
答案:B
课堂回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