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课 题 第二章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的分布。能描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思维:通过阅读课本元素的分类,能描述元素的分类标准。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记忆元素符号,能准确记忆与运用元素符号,能描述元素符号的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意义。教学重点 元素的书写规则、元素符号的宏观微观意义。教学难点 元素符号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 提问: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吗?各元素含量相同吗?有没有一种符号方便不同科学家交流同一元素?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演示PPT4】 展示:展示图片。 总结: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前五位元素元素分别为:氧、硅、铝、铁、钙。 【演示PPT5】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人体所含元素含量质量图,说一说人体中元素含量。 总结:人体所含元素是氧、碳、氢和其他元素,前三位元素分别是:氧、碳、氢。 强调:注意这里指的都是元素质量分数。 板书: 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氧、硅、铝、铁、钙。 人体中元素含量前三位:氧、碳、氢。 【演示PPT6】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这分别是空气中含量前两位和海水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演示PPT7】 讲述:通过电解水我们得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提问:如何从元素组成角度对水、氢气和氧气分类? 【演示PPT8】 总结:像水这样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化合物。例如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都是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单质。例如氢气、氧气、氮气等都是单质。 板书: 化合物、单质 1.化合物:像水这样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化合物。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单质。 追问:元素还能分类吗?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呢? 【演示PPT9】 总结:人们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有钠、铝、铁等;非金属元素有氢、碳、氧等。稀有气体元素有氦、氖、氩、氪、氙。稀有气体用途广泛,如霓虹灯充入不同的稀有气体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都非常稳定。因此氩气常用作电焊保护气。但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比较低,只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94%。 【演示PPT10】 过渡:不同的国家在表示同一种元素时,叫法也不同。不利于各个国家的化学家交流,因此国际化学家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易于交流的符号来表示元素,于是元素符号应运而生了。 提问:观察表中的符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总结:国际上规定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该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演示PPT11】 总结:元素符号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书写时要注意,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板书: 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遵循“一大一小”原则。 【演示PPT12】 展示: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讲述:这是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量,请同学们分组观察表格并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 【演示PPT13】 提问:现在你能写出下面这几种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吗?请每组同学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演示。 展示:展示正确答案。 【演示PPT14】 提问:元素符号除了表示一种元素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吗? 总结: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这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宏观上可以表示表示氧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氧原子。 提示:如果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那它只有微观意义。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但6H只表示六个氢原子,没有宏观意义。 板书 四、元素符号意义 1.宏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 2.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演示PPT15】 讲述:有些元素符号有三种意义。例如Fe、C等,它们的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这种元素、可以表示这种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总结:具有三种意义的元素符号有:Cu、Fe、Hg等金属元素、C、P、S、Si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元素、He、Ne、Ar等稀有气体元素。 【演示PPT16】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相关知识,如何书写离子符号呢? 总结: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钠离子和氧离子的离子符号。 强调:离子符号记忆口诀:记忆口诀:“离子符号歪带帽,先写数字再写号。” 板书: 五、离子符号的书写 原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演示PPT17】 讲述PPT第17页内容。 【演示PPT18-19】 拓展延伸 【演示PPT20-21】 随堂练习 【演示PPT22】课堂小结 【演示PPT23】布置作业 观看、思考。 观察图示并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 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并记忆。 分组观察并记忆表格。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理解。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并理解。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提示学生理解概念需要注意的点。 帮助学生了解空气和海水中元素含量。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抛出问题,承上启下。 呼应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为元素符号及意义的学习作好铺垫。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分组记忆,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充分体验所讲解的一大二小原则和书写规范。 为讲解元素符号意义做好铺垫。 帮助学生梳理元素符号的宏观和微观意义,便于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梳理离子符号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2课时 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氧、硅、铝、铁、钙。 人体中元素含量前三位:氧、碳、氢。 二、化合物、单质 1.化合物:像水这样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化合物。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做单质。 三、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遵循“一大一小”原则。 四、元素符号意义 1.宏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 2.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五、离子符号的书写 原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教案课 题 第二章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描述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包含的信息。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排列,描述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类。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能描述元素周期表元素之间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 态度责任: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单元格信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 提问:可以对118种元素进行分类吗?各元素之间是否有联系?有没有规律可循? 【演示PPT4、5】 展示:展示图片。 解答:关于上述几个问题,早在原子内部结构被揭示之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直到1963年门捷列夫将发现的63种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列中,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于是,人们发现元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系统,各元素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演示PPT6】 【展示】播放视频。 讲述: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被发现的。 【演示PPT7】 展示: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演示PPT8】 解答: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元素周期表虽然有18个纵行,但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其中A是主族,B是副族。 板书: 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结构: 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每一纵行叫一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 【演示PPT9】 展示:展示图片。 提问:观察后就“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格包含哪些信息”跟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元素周期表包含信息 【演示PPT10】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 解答: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从左至右进行排列的。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活动设计:现在请同学们两两合作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表2.4-4中的元素相关信息,并将查到的信息填入到表2.4-4中。 【演示PPT11-13】 讲述:请同学们核对答案,如果有错误请校正。 【演示PPT14】 提问:每一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每一周期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每一周期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 总结:通过图示我们了解到每一周期的开头都是金属元素,但是第一周期除外,因为含有氢元素。每一周期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 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规律: 每一周期的开头都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 每一周期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 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演示PPT15】 提问: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分组讨论回答。 总结:讲解表格。 【演示PPT16】 提问:通过研究元素周期表,你还发现了什么? 讲解:讲解PPT第16页内容。 【演示PPT17】 提问: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展示:展示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 总结: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原子序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每个周期代表一个新的电子层开始填充,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从上表看同一纵列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从左向右,化学性质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板书: 5.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性联系 【演示PPT21】课堂小结 【演示PPT22】布置作业 观看、思考。 倾听理解。 观看视频。 观察并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并记忆。 思考、交流并讨论。 按照要求两两合作完成任务。 思考讨论并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帮助学生梳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通过视频,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元素周期表结构。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展开思考,通过组内讨论得出规律,从而让学生感受探究知识的乐趣。板书 设计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结构: 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每一纵行叫一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 元素周期表包含信息 4.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规律: 每一周期的开头都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 每一周期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 每一周期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5.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性联系教案课 题 第二章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描述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多样的物质及组成图,能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进行统一。 探究实践:通过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等方面的应用,能描述研究同位素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元素的概念、对人类的作用及同位素的概念。教学难点 同位素的概念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 提问:保健品、食盐、牙膏等中所含的钙、铁、锌、钠、碘、氟等指的是什么呢? 【演示PPT4】 讲述:保健品、食盐、牙膏等中所含的钙、铁、锌、钠、碘、氟等都是元素。在我们学过的物质中,如水、二氧化碳、氧气中都含有氧元素。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 过渡:我们通过两组表格来看一下。 【演示PPT5】 提问:观察下面的表格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这几种氧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是都是8,但中子数不同,分别是8、9、10。它们都属于氧元素。 【演示PPT6】 追问:再仔细观察下面表格的内容,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总结:这几种碳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是都是6,但中子数不同,分别是6、7、8。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演示PPT7】 提问:现在你能总结元素的概念了吗? 总结:科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提示:理解元素的概念要注意下面两个点: 对一类原子的理解: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就为同一种元素,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是同一种元素。如钠原子和钠离子。 板书: 元素的概念 1.定义:科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2.对元素的理解 (1)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 (2)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都为钠元素。 【演示PPT8】 讲述: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其中人工合成的元素就有20多种。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例如: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由碳、氧、钙三种元素组成。 过渡: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那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提问:物质、元素和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分组讨论后,画出思维导图。 【演示PPT9】 总结: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展示物质、元素和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物质、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或离子这些微观离子构成。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提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和离子是微观概念,只讲个数,不讲种类。 【演示PPT10】 提问:物质发生变化时微观上有新的分子生成,那宏观上元素会发生变化吗? 总结:通过示意图我们发现,反应前的元素是汞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的元素也是汞元素和氧元素。由此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 【演示PPT11】 【提问】现在,我们回到刚开始上课时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中要加入钙、铁、锌、钠、碘、氟等元素呢? 【演示PPT12】 总结:总结并讲解PPT内容。上述表中只是列出了几种常见元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同学们下课后可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元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板书: 常见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演示PPT13】 过渡: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铁、氟元素的中文名称是怎么来的,一定很好奇。 组织活动:现在老师分别请几位同学读下元素中文名称的来源。 过渡:我们初步了元素的概念,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总称。 【演示PPT14】 提问:如图2.4-2所示为氧元素的3种原子核,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总结:核内均含8个质子,但是中子数不同。 【演示PPT15】 讲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常见的同位素还有氕、氘、氚,其原子核内质子数都为1,但中子数分别为0、1、3。 板书 二、同位素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演示PPT16】 提问:如何区别同位素呢? 讲述:把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数标出以示区别。氢有以下三种同位素,其中氘的和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分别为2、3。我们将数字2、3分别标在元素符号H的左上角,在H的左下角标上质子数1。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氕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讲述:除了在元素符号上进行标注外,我们还可以采用C-14、C-13、C-12这种形式进行标注。 板书 同位素的区别 【演示PPT17】 提问:为什么要研究同位素呢?同位素原子有什么应用呢? 讲述:我们通过下面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播放视频:播放视频同位素的应用。 【演示PPT18】 提问:视频中介绍了哪些同位素的应用呢?你还知道哪些? 总结: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下面这几种。 板书: 3.同位素的应用。 【演示PPT22】课堂小结 【演示PPT23】布置作业 观看、思考。 倾听。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提炼关键信息。 学生根据规律总结元素的概念。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 分组讨论并画图。 倾听、理解并记忆。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为引出下面相内容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下文元素的概念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 提示学生理解概念需要注意的点。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能力,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方便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梳理易错点。 利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呼应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 通过让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知识记忆和理解。 通过提问为下面学习同位素原子相关知识做铺垫。 帮助学生梳理如何区别同位素。 通过视频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拓展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梳理同位素的应用板书设计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1课时 一、元素的概念 1.定义:科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2.对元素的理解 (1)对一类原子的理解: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 (2)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 3.常见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二、同位素 1.定义: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2.同位素的区别。 3.同位素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2课时 教案.docx 第二章 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3课时 教案.docx 第二章第4节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第1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