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评卷一、填空题1.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诗句中,“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属于 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属于 变化。【答案】 物理 化学【详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属于化学变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这个过程发生的是 变化;咬过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过程发生了 变化。【答案】 物理 化学【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苹果切开后,放置在空气中一会,表面会变成红褐色,这个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是因为墨汁溶解在水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答案】 化学 营养【详解】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消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例如淀粉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后生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葡萄糖。4.妈妈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宝发现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这属于( )变化。(提示:从物质的变化来考虑)【答案】物理【详解】草莓榨成果汁的过程中,果汁底部出现沉淀是由于果汁中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杯底,这只是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5.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常见的有发光、发热、( )改变、生成( )和产生( )等。【答案】 颜色 沉淀物 气体【详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6.紫甘蓝汁和小苏打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这是 变化。【答案】 溶液变蓝色 化学【详解】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像碱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蓝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小苏打溶液属于碱性物质,紫甘蓝汁和小苏打溶液反应的现象是变蓝,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7.米饭滴上碘酒会变 色,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答案】 蓝 化学【详解】米饭中有一种叫做淀粉的物质,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米饭中的这种物质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8.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 形成的。【答案】化学变化【详解】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二、选择题9.紫甘蓝与( )混合就会产生类似与白醋混合的现象。A.牙齿 B.唾液 C.舌头【答案】B【详解】紫甘蓝类似于酸碱指示剂,因酸碱度不同而颜色不同,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人体的唾液是酸性物质,紫甘蓝与酸性物质混合后产生化学变化,出现显色反应。白醋也属于酸性物质,所以紫甘蓝与唾液混合就会产生类似与白醋混合的现象。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鲜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电灯亮了【答案】B【详解】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一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即物理变化。鲜榨果汁没有产生新物质。电灯亮了也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水分、二氧化碳合成营养物质(淀粉),并放出氧气的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因此应该选B。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生长变化【答案】B【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属于化学变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土壤用火煅烧会变黑伴有焦臭味,以上两种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答案】C【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土壤放入水中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土壤用火煅烧会变黑伴有焦臭味,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13.下图是盛水的铁锅,长时间放置图中三个位置最容易出现铁锈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答案】B【详解】铁锅长时间放置后,最容易出现铁锈的地方是水和空气交界的地方。乙处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氧气和水同时存在,铁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锈。因此,乙处最容易出现铁锈。故选:B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与空气隔绝,又受到地下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 )。A.石油 B.煤 C.矿石【答案】B【详解】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成作用后转变成的固体可燃矿产。古代植物遗体渐渐被泥沙掩埋,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变成了煤。煤的形成也属于化学变化。15.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小科想:“虾颜色的改变,可能是虾体内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小科同学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搜集证据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答案】B【详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小科想:“虾颜色的改变,可能是虾体内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小科同学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假设。16.下列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A.铁生锈 B.滴水成冰 C.食盐溶解在水中【答案】A【详解】A.铁锈与铁相比较,在颜色、硬度、导电性、是否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不同,说明铁诱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B.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均匀稳定的溶液,我们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把溶解的食盐分离出来,食盐溶解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17.把一块蛋壳和一块贝壳分别浸入白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 )。A.都产生了气泡 B.只有蛋壳表面产生了气泡 C.只有贝壳表面产生气泡【答案】A【详解】蛋壳和贝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当它们遇到白醋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都会产生气泡。18.小明把一匙小苏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到有气体a产生,下列物质也能与白醋产生气体的是( )。A.鸡蛋壳 B.白糖 C.盐【答案】A【详解】小苏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感到冰凉,打开玻璃片,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杯中,会发现木条熄灭,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蛋壳含有碳酸钙,可以与醋酸反应产生气体。三、判断题19.蜡烛燃烧过程中,固体蜡溶解为液态蜡油时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这一现象是化学变化。( )【答案】×【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过程中,固体蜡溶解为液态蜡油时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20.我们可以利用白醋“软化”鸡蛋壳,同时能观察到鸡蛋壳上产生气泡,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详解】白醋与鸡蛋壳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因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把鸡蛋壳或贝壳浸泡在白醋里,能够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21.在开采煤矿时,我们发现煤炭上有很多树叶和树枝的痕迹,说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答案】√【详解】煤炭、石油、天然气: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经成作用后转变成的固体可燃矿产。古代植物遗体渐渐被泥沙掩埋,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变成了煤。22.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地中的矿物分解出了氧气,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详解】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当绿色植物出现之后,地球的氧气含量逐步增加。题干错误。23.小科认为自己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长高了变重了,但他还是他,因此他判定身体的生长是只是一种物理变化。( )【答案】×【详解】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人体中也会发生化学变化,比如身体的变化如长高变重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包括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24.我们身体的生长是一种化学变化,会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 )【答案】√【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身体的生长是一种化学变化,会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25.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详解】通常,白砂糖是固体。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成液态的糖水,这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是物理变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26.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答案】√【详解】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27.物质在变化时会伴随着很多现象,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详解】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物质发生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初步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但最终还要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发热但是属于物理变化。28.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白糖发生的变化只有化学变化。( )【答案】×【详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产生新物质。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先变成褐色糊状,接着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最终会变成黑色的物质。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四、连线题29.连一连,将左右两边的现象和对应的变化连起来。酿米酒 瓷器摔坏了热水变冷 物理变化 火药爆炸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牛奶变质气球爆炸 化学变化 光合作用电灯发光 折纸飞机【答案】【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所以瓷器摔坏了、折纸飞机、气球爆裂、瓷器摔破、热水变冷、电灯发光均没有新物质的生成,这些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酿米酒、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火药爆炸、牛奶变质、光合作用,这些变化均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五、简答题30.请列举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至少写两个)。【答案】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创造五颜六色的布料,美化我们的生活。②利用化学变化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详解】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这些好处不仅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上,还在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创造五颜六色的布料,美化我们的生活。②利用化学变化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3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答案】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详解】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六、实验题小苏打在生活中有许多妙用。小星还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化学变化知识,于是利用小苏打制作了一个喷口开关灭火器,如图所示。将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内装入无色、有酸味的液体。使用灭火器时,将瓶子倒转,如图乙所示,打开开关,喷口就能喷出气体。32.无色液体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则该无色液体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当瓶子倒转,无色液体和白色粉末混合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会听到“嘭”的一声巨响 B.产生大量的气泡 C.瓶子变得很烫34.当瓶子倒转(如图乙),物质混合时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35.打开装置乙的开关,把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在A处,我们可以观察到( )。A.火柴没有变化 B.火柴烧得更旺了 C.火柴熄灭了【答案】32.C 33.B 34.化学 35.C【解析】32.由题可知,瓶内装入无色、有酸味的液体,由此推断,该液体是白醋。3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我们可以观察到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用手触摸杯壁,感觉比原来凉。所以B符合题意。34.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该实验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35.乙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因此火柴会熄灭。七、综合题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户李火把节庙会上出现了一种糖画,糖画顾名思义, 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 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开之后, 把水蒸气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 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糖画就完成了。(1)从以上信息中,做糖画时,将糖熬到最合适的状态是: ,依据这个状态我认为糖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画的这个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的依据是: 。(3)我们在课堂上会用蜡烛来加热白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冒出黑烟,说明有 ,属于 。(4)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两个可行的办法。办法一: 办法二:【答案】 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供电更持久的充电电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节约用水、用电等。【分析】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小题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做糖画时,将糖熬到最合适的状态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小题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画的这个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小题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我们在课堂上会用蜡烛来加热白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冒出黑烟,说明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小题4】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比如供电更持久的充电电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等,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试卷第8页,共10页试卷第9页,共10页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诗句中,“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属于 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属于 变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这个过程发生的是 变化;咬过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过程发生了 变化。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4.妈妈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宝发现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这属于 变化。(提示:从物质的变化来考虑)5.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常见的有发光、发热、 改变、生成 和产生 等。6.紫甘蓝汁和小苏打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这是 变化。7.米饭滴上碘酒会变 色,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8.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 形成的。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紫甘蓝与( )混合就会产生类似与白醋混合的现象。A.牙齿 B.唾液 C.舌头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鲜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电灯亮了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生长变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土壤用火煅烧会变黑伴有焦臭味,以上两种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13.下图是盛水的铁锅,长时间放置图中三个位置最容易出现铁锈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与空气隔绝,又受到地下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 )。A.石油 B.煤 C.矿石15.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小科想:“虾颜色的改变,可能是虾体内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小科同学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搜集证据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16.下列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A.铁生锈 B.滴水成冰 C.食盐溶解在水中17.把一块蛋壳和一块贝壳分别浸入白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 )。A.都产生了气泡 B.只有蛋壳表面产生了气泡 C.只有贝壳表面产生气泡18.小明把一匙小苏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到有气体a产生,下列物质也能与白醋产生气体的是( )。A.鸡蛋壳 B.白糖 C.盐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9.蜡烛燃烧过程中,固体蜡溶解为液态蜡油时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这一现象是化学变化。( )20.我们可以利用白醋“软化”鸡蛋壳,同时能观察到鸡蛋壳上产生气泡,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21.在开采煤矿时,我们发现煤炭上有很多树叶和树枝的痕迹,说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22.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地中的矿物分解出了氧气,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23.小科认为自己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长高了变重了,但他还是他,因此他判定身体的生长是只是一种物理变化。( )24.我们身体的生长是一种化学变化,会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 )25.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26.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27.物质在变化时会伴随着很多现象,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28.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白糖发生的变化只有化学变化。( )四、连线题(10分)29.连一连,将左右两边的现象和对应的变化连起来。酿米酒 瓷器摔坏了热水变冷 物理变化 火药爆炸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牛奶变质气球爆炸 化学变化 光合作用电灯发光 折纸飞机五、简答题(5+6,共11分)30.请列举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至少写两个)。3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六、实验题(每小题2分,共8分)小苏打在生活中有许多妙用。小星还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化学变化知识,于是利用小苏打制作了一个喷口开关灭火器,如图所示。将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内装入无色、有酸味的液体。使用灭火器时,将瓶子倒转,如图乙所示,打开开关,喷口就能喷出气体。32.无色液体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则该无色液体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当瓶子倒转,无色液体和白色粉末混合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会听到“嘭”的一声巨响 B.产生大量的气泡 C.瓶子变得很烫34.当瓶子倒转(如图乙),物质混合时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35.打开装置乙的开关,把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在A处,我们可以观察到( )。A.火柴没有变化 B.火柴烧得更旺了 C.火柴熄灭了七、综合题(每小题4分,共16分)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户李火把节庙会上出现了一种糖画,糖画顾名思义, 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 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开之后, 把水蒸气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 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糖画就完成了。(1)从以上信息中,做糖画时,将糖熬到最合适的状态是: ,依据这个状态我认为糖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画的这个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的依据是: 。(3)我们在课堂上会用蜡烛来加热白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冒出黑烟,说明有 ,属于 。(4)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两个可行的办法。办法一: 办法二:/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答案第2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1页1. 物理 化学2. 物理 化学3. 化学 营养4.物理5. 颜色 沉淀物 气体6. 溶液变蓝色 化学7. 蓝 化学8.化学变化9.B10.B11.B12.C13.B14.B15.B16.A17.A18.A19.×20.√21.√22.×23.×24.√25.√26.√27.×28.×29.30.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创造五颜六色的布料,美化我们的生活。②利用化学变化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31.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32.C 33.B 34.化学 35.C36. 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供电更持久的充电电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节约用水、用电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诗句中,“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属于 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属于 变化。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了,这个过程发生的是 变化;咬过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过程发生了 变化。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 。4.妈妈摘下草莓榨成果汁,小宝发现果汁底部有一些沉淀,这属于 变化。(提示:从物质的变化来考虑)5.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常见的有发光、发热、 改变、生成 和产生 等。6.紫甘蓝汁和小苏打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这是 变化。7.米饭滴上碘酒会变 色,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8.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 形成的。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紫甘蓝与( )混合就会产生类似与白醋混合的现象。A.牙齿 B.唾液 C.舌头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鲜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电灯亮了11.植物光合作用是(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生长变化12.土壤放入水中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土壤用火煅烧会变黑伴有焦臭味,以上两种变化( )。A.都是物理变化 B.都是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13.下图是盛水的铁锅,长时间放置图中三个位置最容易出现铁锈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14.被埋在地下的植物与空气隔绝,又受到地下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 )。A.石油 B.煤 C.矿石15.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小科想:“虾颜色的改变,可能是虾体内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小科同学的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搜集证据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16.下列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A.铁生锈 B.滴水成冰 C.食盐溶解在水中17.把一块蛋壳和一块贝壳分别浸入白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 )。A.都产生了气泡 B.只有蛋壳表面产生了气泡 C.只有贝壳表面产生气泡18.小明把一匙小苏打倒入盛有三匙白醋的玻璃杯中,盖上玻璃片,观察到有气体a产生,下列物质也能与白醋产生气体的是( )。A.鸡蛋壳 B.白糖 C.盐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9.蜡烛燃烧过程中,固体蜡溶解为液态蜡油时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这一现象是化学变化。( )20.我们可以利用白醋“软化”鸡蛋壳,同时能观察到鸡蛋壳上产生气泡,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21.在开采煤矿时,我们发现煤炭上有很多树叶和树枝的痕迹,说明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在地底慢慢形成的。( )22.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地中的矿物分解出了氧气,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23.小科认为自己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长高了变重了,但他还是他,因此他判定身体的生长是只是一种物理变化。( )24.我们身体的生长是一种化学变化,会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 )25.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26.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27.物质在变化时会伴随着很多现象,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28.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白糖发生的变化只有化学变化。( )四、连线题(10分)29.连一连,将左右两边的现象和对应的变化连起来。酿米酒 瓷器摔坏了热水变冷 物理变化 火药爆炸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牛奶变质气球爆炸 化学变化 光合作用电灯发光 折纸飞机五、简答题(5+6,共11分)30.请列举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至少写两个)。3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点?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六、实验题(每小题2分,共8分)小苏打在生活中有许多妙用。小星还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化学变化知识,于是利用小苏打制作了一个喷口开关灭火器,如图所示。将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粘在瓶子底部,瓶内装入无色、有酸味的液体。使用灭火器时,将瓶子倒转,如图乙所示,打开开关,喷口就能喷出气体。32.无色液体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则该无色液体是( )。A.白酒 B.白醋 C.水33.当瓶子倒转,无色液体和白色粉末混合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会听到“嘭”的一声巨响 B.产生大量的气泡 C.瓶子变得很烫34.当瓶子倒转(如图乙),物质混合时发生了(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35.打开装置乙的开关,把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在A处,我们可以观察到( )。A.火柴没有变化 B.火柴烧得更旺了 C.火柴熄灭了七、综合题(每小题4分,共16分)36.今年二月初二皂户李火把节庙会上出现了一种糖画,糖画顾名思义, 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 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 再放入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开之后, 把水蒸气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 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分少了,熬 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然后利用熬 好的糖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糖画就完成了。(1)从以上信息中,做糖画时,将糖熬到最合适的状态是: ,依据这个状态我认为糖发生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用熬好的糖制作成糖画的这个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的依据是: 。(3)我们在课堂上会用蜡烛来加热白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冒出黑烟,说明有 ,属于 。(4)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对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酸化的海水会溶解贝类生物的外壳,造成贝类的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两个可行的办法。办法一: 办法二:/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答案第2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1页1. 物理 化学2. 物理 化学3. 化学 营养4.物理5. 颜色 沉淀物 气体6. 溶液变蓝色 化学7. 蓝 化学8.化学变化9.B10.B11.B12.C13.B14.B15.B16.A17.A18.A19.×20.√21.√22.×23.×24.√25.√26.√27.×28.×29.30.①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创造五颜六色的布料,美化我们的生活。②利用化学变化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31.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是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32.C 33.B 34.化学 35.C36. 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供电更持久的充电电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节约用水、用电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A3原卷).docx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A4原卷).docx 教科版(2017)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精品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