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素养测评卷一、填空题1.家里保温瓶上的木塞,是为了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 与 ;而镀银内壁则是为了减少 。【答案】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详解】保温瓶上的木塞主要是为了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和热对流。而镀银内壁则是为了减少热辐射,从而更好地保持瓶内液体的温度。2.水的形态变化与 有关,把水加热到,水开始 ;当温度降到,水会结冰。【答案】 温度 沸腾【详解】水有固态、液态、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把水加热到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从水面冲出,水开始沸腾;当温度降到0℃,水会结冰,变成固态。3.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高低的关系;温度 ,水蒸发 ;温度 ,水蒸发得 。【答案】 高 快 低 慢【详解】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4.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温度 ,温度低的物体温度 。【答案】 下降 上升【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5.将空气、水、铁这三种物质按照导热性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分别是:( )、( )、( )。【答案】 铁 水 空气【详解】导热性是指物质传导热量的能力。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因此,铁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水,空气的导热性最差。6.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太阳产生的热是通过 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答案】热辐射【详解】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太阳产生的热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7.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 )、( )和( )。【答案】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详解】热传递存在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热传导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热对流指利用流体(液体、气体)可流动的特性传递热量;热辐射利用红外线传递热量。二、选择题8.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A.0 B.20 C.100【答案】A【详解】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的温度一般是0℃,水沸腾的温度(也叫做沸点)是100℃。因此,正确答案是A。9.在煮饺子烧水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B.水的温度不变 C.水底有小气泡往上冒【答案】C【详解】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形态,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观察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主要从温度、水面变化、声音等方面描述。在煮饺子烧水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底有小气泡往上冒。10.下列自然界现象中,形成条件相同的是( )。A.霜和雾 B.云和雾 C.露和霜【答案】B【详解】云和雾的形成条件相同,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冰晶,露是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液态的小水滴,它们的形成条件不同。B符合题意。11.下粉时需要有一大锅的开水,并且要不断地加热,那么在早餐时间段内,锅中水的温度是( )。A.不断升高 B.保持不变 C.不断下降【答案】B【详解】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水的沸点是100℃,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在早餐时间段内,在不断地加热锅内的开水,锅中水的温度是保持不变的。12.热传递发生的必要因素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具有( )。A.质量差 B.温度差 C.体积差【答案】B【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或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所以,热传递发生的必要因素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具有温度差,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选B。13.用炉子烧水时,炉子对水壶的热传递方式属于(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答案】B【详解】炉子对水壶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传递热量,这种方式属于热传导。热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内部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流动,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炉子和水壶之间的热传递主要是通过接触面进行的,因此是热传导。14.在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热传递的方向是( )。A.只向金属条的右端传递 B.只向金属条的左端传递 C.同时向金属条的两端传递【答案】C【详解】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在金属条的中间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上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中间向温度低的两端传递。15.将木屑倒入烧杯的水中,对烧杯进行加热,用箭头方向表达木屑的运动轨迹,表示正确的是( )。A. B. C.【答案】C【详解】加热烧杯的底部时,底部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产生了对流,烧杯中的木屑会在水中游动起来。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发生对流,烧杯中的木屑会在水中上下游动起来。故选C。16.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 )。A.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良导体【答案】C【详解】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热的良导体。17.在设计实用的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保温性能 B.使用安全性 C.保温、安全、成本等综合性能【答案】C【详解】保温、安全、成本等综合性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涉及到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在保证保温性能和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要尽量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综合性能的评估还包括产品的外观设计、便携性和易用性等方面。三、判断题18.在寒冷的冬天,雪人也会变小,是因为雪吸热融化了。( )【答案】×【详解】在寒冷的冬天,雪人变小主要是因为雪的升华作用,即固态的雪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不是因为雪吸热融化。19.在测量水沸腾的温度时,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答案】×【详解】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测量水温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如果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会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20.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答案】√【详解】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到较低的温度,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因此,题干描述是正确的。21.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温度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水沸腾和蒸发都是汽化现象,由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22.夏天来临,将空调扇叶朝上方调有利于提高制冷效果。( )【答案】√【详解】夏天的室内,空调周围的空气遇冷后下降,下面的热空气上升被冷却,冷热空气不断对流,就使整个屋子凉爽起来了,是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我们一般让空调的扇叶朝上,这样有利于空气循环,使屋子里更凉快。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23.热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并趋向平衡。( )【答案】√【详解】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所以热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并趋向平衡。24.把冷水倒进热水里,比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温度变化得更快。( )【答案】√【详解】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把热水倒进冷水里,由于冷水重,热水轻,所以热水在冷水的上方,热对流速度较慢;而把冷水倒进热水里,冷水重会向下,热水轻会向上,热对流的速度较快,所以温度变化得更快。25.我们用金属来制作炒锅,是因为金属制品经久耐用。( )【答案】×【详解】我们用金属来制作炒锅,是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能更好的传递热量。题干说法错误。26.人穿衣服会感觉热,所以被被子包裹的冰棍很快就会融化。( )【答案】×【详解】棉被中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把外界的热传进去,这样可使冰糕融化得慢些。27.保温杯能保温是因为保温杯能阻止热量向杯外传递。( )【答案】√【详解】保温的原理,其实是利用导热性很差的材料起到阻隔热量的散失。同样的材料,使用方法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保温效果。我们大多喜欢在冬天喝热水,把热水盛在保温杯中,保温杯能保温的主要原因是它能阻止热量向杯外传递。 这一特性通过减少热传递和阻止热对流来实现。 四、连线题28.请把下列物体与其导热性进行连线。铝箔纸木头 热的良导体 铁片橡胶 热的不良导体 砖头 钢【答案】【详解】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传热能力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木头、橡胶、砖头传热能力差,是热的不良导体;铝箔纸、铁片、钢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五、简答题29.烧水时,茶壶的提手会变得很烫,你能提一些有效的建议吗?请写出两条。【答案】可以将茶壶提手更换成热的不良导体;也可以手上戴上不易导热的手套。【详解】根据材料传递热量快慢的能力,可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烧水时,茶壶的提手会变得很烫,不方便用手拿,可以将茶壶提手更换成热的不良导体,也可以手上戴上不易导热的手套。30.为了防止沸腾后的热水飞溅,我们可以怎么做?(写出1条即可)【答案】烧杯里的水不超过杯子的二分之一 (或者加盖子、带护目镜等)【详解】沸腾后的热水飞溅,有可能是由于水太多了,因此应该减少水量,使烧杯中的水不超过杯体的二分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上带孔的盖子,避免水溅射,以及戴上护目镜保护自己。六、实验题31.小明和伙伴们尝试探究影响保温杯保温效果的因素,实验记录如下表。保温方式 0分钟 5分钟 降温度数a.不加 95℃ 55℃ 40℃b.加 95℃ 67℃ 28℃c.不加盖,包毛巾 95℃ 57℃ 38℃d.加盖,包毛巾 95℃ 79℃e.加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盒 95℃ 85℃ 10℃(1)表格中空白的数据应该填入( )。A.15℃ B.16℃ C.17℃(2)比较c和d的保温方式,可以看出( )。A.包毛巾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B.包毛巾对保温效果影响不大 C.加盖可以增强保温效果(3)为了对比包毛巾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可以比较( )。A.a和c B.b和c C.c和e【答案】(1)B(2)C(3)A【分析】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让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减缓热传递;有时需要散热,使物体的温度尽快降下来,这就需要加快热传递。【详解】(1)表格中空白的数据是降温度数,所以应该填入95-79=16℃。(2)比较c和d的保温方式,唯一的变量是加盖,根据实验数据可是在,加盖可以增强保温效果。(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包毛巾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包毛巾,所以应该选择a和c进行对比研究。七、综合题32.蒸锅的研究。蒸锅是家庭中常用的厨具,通常由锅体、蒸架、锅盖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锅体中放水,蒸架上放食物。(1)蒸菜时,小强记录水从开始加热到不断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知,水开始加热后,到( )的时候开始沸腾。A.第2分钟 B.第6分钟 C.第14分钟 D.第10分钟(2)利用统计图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16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将( )。A.保持不变 B.继续上升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3)利用统计图分析,加热前的冷水温度最可能是( )。A.1℃ B.20℃ C.60℃ D.96℃(4)蒸菜时,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锅中水的蒸发速度( )。A.保持不变 B.逐渐加快 C.逐渐减慢 D.无法判断(5)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A. B. C. D.(6)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D.热交换(7)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A. B. C. D.【答案】(1)D(2)A(3)B(4)B(5)C(6)A(7)D【分析】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详解】(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图表,第10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不再上升,此时达到了水的沸点,故选D。(2)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水达到沸点沸腾后,温度就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再上升,故选A。(3)根据图表可推断,当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占据格中的五行,0分钟时温度占据一行,故初始温度应该为沸腾温度的五分之一,选B。(4)蒸菜时,随着水温逐渐升高,环境温度很高,锅中水的蒸发速度会逐渐加快,选B。(5)热的传递方式是从温度高的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在锅底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从中心向四周,故选C。(6)液体中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比如水和空气都是通过热对流传递热,故选A。(7)热对流是气体或液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给杯底杯底中间加热,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故选D。试卷第8页,共8页试卷第1页,共8页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素养测评卷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家里保温瓶上的木塞,是为了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 )与( );而镀银内壁则是为了减少( )。2.水的形态变化与( )有关,把水加热到,水开始( );当温度降到,水会结冰。3.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高低的关系;温度( ),水蒸发( );温度( ),水蒸发得( )。4.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温度( ),温度低的物体温度( )。5.将空气、水、铁这三种物质按照导热性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分别是:( )、( )、( )。6.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太阳产生的热是通过( )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7.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 )、( )和(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8.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A.0 B.20 C.1009.在煮饺子烧水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B.水的温度不变 C.水底有小气泡往上冒10.下列自然界现象中,形成条件相同的是( )。A.霜和雾 B.云和雾 C.露和霜11.下粉时需要有一大锅的开水,并且要不断地加热,那么在早餐时间段内,锅中水的温度是( )。A.不断升高 B.保持不变 C.不断下降12.热传递发生的必要因素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具有( )。A.质量差 B.温度差 C.体积差13.用炉子烧水时,炉子对水壶的热传递方式属于(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14.在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热传递的方向是( )。A.只向金属条的右端传 B.只向金属条的左端传递 C.同时向金属条的两端传递15.将木屑倒入烧杯的水中,对烧杯进行加热,用箭头方向表达木屑的运动轨迹,表示正确的是( )。A. B. C.16.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 )。A.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良导体17.在设计实用的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保温性能 B.使用安全性 C.保温、安全、成本等综合性能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8.在寒冷的冬天,雪人也会变小,是因为雪吸热融化了。( )19.在测量水沸腾的温度时,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 )20.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21.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 )22.夏天来临,将空调扇叶朝上方调有利于提高制冷效果。( )23.热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并趋向平衡。( )24.把冷水倒进热水里,比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温度变化得更快。( )25.我们用金属来制作炒锅,是因为金属制品经久耐用。( )26.人穿衣服会感觉热,所以被被子包裹的冰棍很快就会融化。( )27.保温杯能保温是因为保温杯能阻止热量向杯外传递。( )四、连线题(12分)28.请把下列物体与其导热性进行连线。铝箔纸木头 热的良导体 铁片橡胶 热的不良导体 砖头 钢五、简答题(3+4分,共7分)29.烧水时,茶壶的提手会变得很烫,你能提一些有效的建议吗?请写出两条。30.为了防止沸腾后的热水飞溅,我们可以怎么做?(写出1条即可)六、实验题(每小题3分,共9分)31.小明和伙伴们尝试探究影响保温杯保温效果的因素,实验记录如下表。保温方式 0分钟 5分钟 降温度数a.不加 95℃ 55℃ 40℃b.加 95℃ 67℃ 28℃c.不加盖,包毛巾 95℃ 57℃ 38℃d.加盖,包毛巾 95℃ 79℃e.加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盒 95℃ 85℃ 10℃(1)表格中空白的数据应该填入( )。A.15℃ B.16℃ C.17℃(2)比较c和d的保温方式,可以看出( )。A.包毛巾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B.包毛巾对保温效果影响不大 C.加盖可以增强保温效果(3)为了对比包毛巾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可以比较( )。A.a和c B.b和c C.c和e七、综合题(每小题2分,共14分)32.蒸锅的研究。蒸锅是家庭中常用的厨具,通常由锅体、蒸架、锅盖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锅体中放水,蒸架上放食物。(1)蒸菜时,小强记录水从开始加热到不断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知,水开始加热后,到( )的时候开始沸腾。A.第2分钟 B.第6分钟 C.第14分钟 D.第10分钟(2)利用统计图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16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将( )。A.保持不变 B.继续上升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3)利用统计图分析,加热前的冷水温度最可能是( )。A.1℃ B.20℃ C.60℃ D.96℃(4)蒸菜时,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锅中水的蒸发速度( )。A.保持不变 B.逐渐加快 C.逐渐减慢 D.无法判断(5)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A. B. C. D.(6)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D.热交换(7)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A. B. C. D./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答案第2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1页1.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2. 温度 沸腾3. 高 快 低 慢4. 下降 上升5. 铁 水 空气6.热辐射7.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8.A9.C10.B11.B12.B13.B14.C15.C16.C17.C18.×19.×20.√21.√22.√23.√24.√25.×26.×27.√28.29.可以将茶壶提手更换成热的不良导体;也可以手上戴上不易导热的手套。30.烧杯里的水不超过杯子的二分之一 (或者加盖子、带护目镜等)31.(1)B(2)C(3)A32.(1)D(2)A(3)B(4)B(5)C(6)A(7)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科版(2017)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素养测评卷(A3,含答案).docx 教科版(2017)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素养测评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