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课件(共25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课件(共25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做法
回顾旧知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讲仁爱——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重民本——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守诚信——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崇正义——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尚和合——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
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求大同——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只此青绿》是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通过舞蹈语言再现了画作的意境与人文精神。
作品以“青绿”为主色调,舞者服饰借鉴宋代美学,水袖翻飞间模拟山峦起伏,队形变换暗合山水布局,将静态画卷转化为动态诗篇。舞台运用光影投影技术,叠加宣纸纹理与水墨晕染效果,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音乐融合古琴、箜篌等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在空灵旋律中传递出千年文脉的厚重感。
全剧以文物修复师视角展开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等篇章,展现古法技艺与艺术精神的传承,最终落脚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该剧以诗意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生命力。
舞蹈欣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源自哪部作品?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动春晚、惊艳亮相。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审美追求的融合创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品体现了哪些中华人文精神?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新课导入
2024 统编版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道法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讲课人:李老师 时间:2025-04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知道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中华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养成积极生活态度。
3.健全人格: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并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4.责任意识: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教学难点: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华人文精神的意义、体现?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学习导航
阅读P58-61,主体部分慢读,材料部分快读,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3分钟)
道法
02
0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的含义、意义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的含义、意义
形神具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的要求、意义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要求、意义
相关链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思考:结合上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句,谈谈你对“人文”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
礼乐
教化
礼乐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规范人外在的行为,涵养人内在的心性。所以你看本来你的心情很浮躁,你听上一段古典音乐,让你浮躁的心能够马上安静下来,这个就是乐教的作用,培养一种平和之气,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形成)
【议题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意义
如果要从以下作品中挑选一部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中华人文精神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
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
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启发我们相处要尊重差异,彼此包容,和谐相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启发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利于我们塑造理想人格。
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
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启发我们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艺作品融为一体,塑造自己的审美气质。
它的精神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启发我们不为物役,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
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探究分享
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笔记落实】1.中华人文精神的意义、主要体现?
(1)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笔记落实】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有哪些(含义、意义)?
0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0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0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04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探究:《论语》和《易传》都是孔子思想,都是孔子上课的笔记。《易传》说“以同而异”《论语》说“和而不同”。一个说“求同”,一个说“而异”,矛盾吗?
1.“以同而异”的“同”是“大同”,“和而不同”的“同”是“小同”。两者都表达了包容思想。
2.“以同而异”,就是求同存异,谋求大同、容存小异在宏观上、总体上、总方向上,大体上要求“同”,要求一致和统一;具体的做法、表现的形式、微观上、局部的细节上可以有差异性、个性。
3.“和而不同”,“和”,就是求“同”,求大同,大方向一致;“不同”,就是存异,存小异,允许细节不同,容忍差异存在。
探究与分享
【议题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求同存异,指的是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在主要方面求得一致。如,“要以求同存异的精神搞好双边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会盲目苟同、随波逐流;小人只求与别人一致,但实际不讲原则,不会真正与他人保持和睦。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人文精神?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内涵: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意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管鲍之交: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202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强调,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后的“和而不同”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我们能够践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寻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目标,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就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世界也将变得更加和平与繁荣。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四君子”则是指“梅、兰、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的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坚韧不拔:松树在严寒的冬季依然挺立不倒,象征着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品质。
坚强而谦逊:竹子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翠绿,其坚韧有弹性的茎杆象征着坚强和谦逊。
勇敢面对困难:梅花在冬天开花,不畏严寒,象征着勇敢和坚强不屈。
岁寒三友还象征着永恒的友谊和团结,鼓励人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被文人墨客用来比喻忠贞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梅花:象征着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能在恶劣环境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强、谦虚和高洁的品格,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兰花:兰花生长在深山中,花朵色淡香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它还代表着深厚的兄弟情,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
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记述了兰亭雅集的情景,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且文章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唐宫夜宴》,以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乐俑为原型,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唐朝宫女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人文精神,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内涵:“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即,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以文化人” 其本质是通过 文化来教化、影响和改变人 。
意义: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探究与分享
思考:这些文艺作品中具有什么样的美学追求?
点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毛笔书法
皮影戏
国画
戏剧
剪纸
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内涵:指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 可谓“形具而神生”。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意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探究与分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生活艰苦,但依然能安贫乐道。他亲自耕种,过着简约的生活,不为物役。
思考:从人物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人文精神哪一方面的内容?
点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俭约自守是指在生活中注重节俭、节约,同时也要遵循自己的真实需求,避免奢侈浪费。俭约自守使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开支和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维护自己的经济独立性。
《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状态。
《周易》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泰和,是天地万物和谐的最理想状态。对于人来讲,“太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
中和泰和,即在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也保持了太平和和睦的氛围。形容既没有冲突,又充满和谐与平衡。
内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1)节约粮食、水电,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拒绝浪费。
(2)自觉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做简约生活方式的先行者。
(3)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制定家庭预算,合理规划家庭开支。
(4)适度消费,抵制搞攀比、讲排场,在生活中学会克制不必要的消费和欲望,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俭约自守,我们应该怎么做?
【笔记落实】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有哪些(含义、意义)?
主要体现 内容 意义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指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 可谓“形具而神生”。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课堂小结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主要体现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课后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某校组织了“人文精神传承经典阅读”活动,并推荐了相关书目。
书目 推荐理由
《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书《朱子家训》目精辟地阐明了勤俭节约、中和泰和等修身治家之道
① ②
请你再推荐一本书目,并说明理由;思考学校开展该活动的意义。
作者ks:4320877745
点击查看参考示例
①《论语》;
②这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代表作。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活动意义:学校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继承、弘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