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6.2.1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第4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北师大2024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消化系统模型、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挂图、多媒体课件,包含消化系统动画演示、实验操作视频等资料。 实验材料:新鲜馒头、小刀、试管、滴管、唾液、清水、碘液、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等。 记录表格、任务单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展示人们享用美食的图片,提问:“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后,食物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身体又是怎样将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吸收的?”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 播放一段消化系统科普动画片段,引出本节课主题 —— 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二)知识新授 - 消化系统的组成(10 分钟) 直观展示:利用消化系统模型和结构挂图,向学生介绍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讲解各部分功能:沿着消化道的顺序,依次讲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消化腺时,着重讲解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的位置及分泌消化液的作用。通过比喻,如 “胃就像一个搅拌机,对食物进行初步研磨和消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知识新授 -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15 分钟) 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回忆吃馒头时的感受,提问:“慢慢咀嚼馒头,为什么会感觉有甜味?”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内可能发生的变化。 讲解消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讲解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能将食物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这属于化学性消化。 实验原理介绍:介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如果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滴加碘液后就不会变蓝。 (四)实验探究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5 分钟)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格。 实验指导: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取唾液的方法、控制水浴温度为 37℃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牙齿咀嚼、舌搅拌和唾液对馒头消化的影响。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解答疑问。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果汇报:实验结束后,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记录表格。 (五)课堂讨论(10 分钟)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围绕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口腔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如何协同作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在口腔内开始消化?” 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引导: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思考消化过程的本质。 总结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引导: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消化系统和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有了哪些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总结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利用思维导图或板书,梳理消化系统组成、食物在口腔内消化过程等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知识巩固:让学生完成课后与消化系统和口腔消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探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消化系统其他部位的消化过程,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小组实验进度不一致,对实验结果分析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要优化实验组织,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情境导入我们所吃的食物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这些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 思考:食管探究新知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口胃胰腺肝脏胆囊大肠小肠肛门咽思考1: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思考2:只有消化器官能否完成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系统示意图正视图侧视图后视图食管口腔胃胰腺肝脏胆囊大肠小肠肛门咽食物消化的完整过程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胃液中有蛋白酶唾液腺(分泌淀粉酶)胃腺(分泌胃液)(分泌肠液)肠腺小肠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胰管胰腺(分泌胰液)胆管胆囊肝脏(分泌胆汁)消化道+消化腺肝分泌胆汁进入胆囊容纳、磨碎、搅拌、运输人的口腔周围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此外,口腔黏膜内还有许多小唾液腺。唾液就是由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为1.0~1.5L,唾液中含有的酶能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此外,唾液可以湿润与溶解食物,以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唾液还可以清洁和保护口腔,并有杀菌作用。在鼻咽部受病毒感染时,各唾液腺也可能会被感染,其中腮腺是腮腺炎病毒的主要侵犯目标。腮腺炎表现为腮腺的发炎和肿大,且伴有发烧及吞咽时的剧痛。唾液腺小资料提出问题:进入消化道的食物为什么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呢?食物在消化道中逐渐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实验材料:实验材料 数量透析袋 2线绳 2烧杯 210ml量筒 1淀粉溶液 1葡萄糖溶液 1碘液 1糖尿试纸 1清水 1透析袋是一种半透膜制成的袋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小资料】透析袋透析袋可以几种选择:膀胱膜、生鸡蛋的卵黄膜、商店购买的透析袋等。(透明的透析袋,利于观察颜色变化)小分子物质:水、碘分子、葡萄糖等;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小资料】透析袋图示 模型部位 人体部位透析袋 小肠内壁(细胞膜)透析袋周围的水 血液(或细胞质)透析袋内的淀粉(葡萄糖) 消化道中的食物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碘溶液透析袋淀粉溶液水(烧杯内)碘溶液透析袋淀粉溶液水(烧杯内)淀粉能透过透析袋进入水溶液中吗?20min后讨论:1. 若用图表示步骤1的现象,请根据实验结果补充20 min后透析袋与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20min后碘淀粉透析袋内淀粉溶液变蓝,烧杯内溶液未变色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透析袋葡萄糖液水(烧杯内)透析袋葡萄糖液水(烧杯内)尿糖试纸A尿糖试纸B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进入水溶液中吗?20min后讨论:2.尝试用图表示步骤2的现象及其20min后的变化情况。20min后水葡萄糖尿糖试纸B变色讨论:3. 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 4. 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那么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 葡萄糖不能。因为淀粉的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直接被细胞吸收。【模拟】进入消化道的食物为什么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食物的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道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二、食物的消化消化道内的食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被消化呢?思考: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在合适的条件和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会发生如下变化:大分子淀粉 脂肪 蛋白质小分子麦芽糖多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设计并实施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案;2.理解食物消化的含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淀粉液、碘液、清水、烧杯、滴管、试管等。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探究问题: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口腔中咀嚼馒头变甜,说明馒头中淀粉成分是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什么条件有关?(1)咀嚼后,感觉到甜味,馒头中淀粉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作出假设:小资料淀粉是一种大分子的糖类,无甜味。麦芽糖是一种小分子的糖类,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2)引起淀粉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共同作用的结果3.设计方案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设置几组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收集唾液之前最好先用清水漱口?如何探究食物中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为了测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实验分为______组。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液量应该_______,给予的适宜温度应该是_______。2相同37℃3.设计方案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或唾液放入清水放入唾液使试管温度保持在37℃左右如何保证温度恒定?代替水浴加热的方法?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为了测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实验分为______组。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液量应该_______,给予的适宜温度应该是_______。2相同37℃(2)淀粉液经过上述处理检测淀粉的变化,具体措施是在经过不同处理的淀粉溶液中加入________,观察_______的变化。碘液颜色3.设计方案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设计一张简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实验方案又能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记录表实验设计 预测现象 检验结果 结论实验组:淀粉液+唾液对照组:( )+( )3.设计方案4.实验现象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单击图片跳转视频5.实验结果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结果记录表实验设计 预测现象 检验结果 结论实验组:淀粉液+唾液对照组:( )+( ) 淀粉液清水淀粉液颜色不变蓝淀粉液颜色变蓝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淀粉液颜色不变蓝淀粉液颜色变蓝6.分析及结论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现象分析:淀粉发生了变化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2)得出结论:淀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实验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7.交流反思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与实验组有什么不同?(2) 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什么?对照组用等量的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与实验组严格保持一致。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可以促进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消化。牙齿位于口腔中,儿童时有乳牙20颗,成人时有恒牙28~32颗,可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牙齿的结构包括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表面是光滑的牙釉质,里面是牙本质;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有牙骨质。牙齿的中央是牙髓腔,内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牙齿与口腔卫生牙齿与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关系。牙齿与口腔卫生食物的消化始于牙齿对食物的处理。牙齿对食物的切断、撕裂、磨碎等作用,可减轻胃与肠在消化过程中的负担。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也会由于一些因素而受损。口腔内生活的细菌能将残留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转化为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对牙齿有腐蚀作用而形成龋齿,俗称“虫牙”。龋齿患者在食用过冷、过热食物时,会感到疼痛。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保护牙齿,预防龋齿,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少吃酸性刺激和糖分过高的食物。牙齿与口腔卫生课堂小结二、食物的消化课堂小结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道小分子物质撕裂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习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谢谢观看!(共47张PPT)6.2.2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第4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北师大2024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展示与讲解:展示胃的解剖图,介绍胃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强调胃壁肌肉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能力。 消化过程讲解:结合动画,讲解食物进入胃后,胃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举例说明:以吃肉为例,说明肉中的蛋白质在胃内的初步消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三)知识新授 -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15 分钟) 小肠结构介绍:展示小肠的解剖图和模型,讲解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消化过程分析:介绍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结合动画,详细讲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过程,说明这些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如何协同作用,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对比总结:与胃内的消化过程进行对比,总结小肠消化的特点,如消化液种类多、消化时间长、消化更彻底。 (四)知识新授 - 营养物质的吸收(15 分钟) 概念引入:通过提问 “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去了哪里”,引出营养物质吸收的概念。 吸收过程讲解:展示营养物质吸收的动画,讲解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过程。强调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甘油和脂肪酸则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 分析小肠吸收的优势:引导学生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适应性,如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课堂讨论(10 分钟)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围绕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生活中哪些饮食习惯会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引导: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观点。 总结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了哪些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梳理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利用思维导图或板书,梳理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和小肠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知识巩固: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拓展: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饮食,分析其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写一篇小短文,阐述如何通过合理饮食促进消化和吸收。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复杂消化过程理解困难的情况。后续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和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食道口胃胰腺肝脏胆囊大肠小肠肛门咽复习导入消化系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胃液中有蛋白酶唾液腺(分泌淀粉酶)胃腺(分泌胃液)(分泌肠液)肠腺小肠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胰管胰腺(分泌胰液)胆管胆囊肝脏(分泌胆汁)消化道+消化腺复习导入二、食物的消化(一)口腔内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探究新知在口腔内形成的食团经过咽进入食管。食管呈管状,长约25cm,通过蠕动,将食团输送到胃。二、食物的消化贲门胃壁幽门胃贮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二)胃呈囊状,能容纳1~2L食物,食物在此处停留的时间能较长(一般为4~5h)。二、食物的消化(二)胃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胃壁肌肉发达、胃腺分泌胃蛋白酶。胃的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成粥状的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动被推入小肠。二、食物的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三)小肠[△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二、食物的消化(三)小肠内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小肠壁内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导管送入小肠腔食物中未被消化的部分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食管口腔胃胰腺肝脏胆囊大肠小肠肛门咽二、食物的消化(四)大肠在大肠中,食物残渣与水等混合成粪便人经由肛门排出体外。二、食物的消化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咀嚼、粉碎、混合:消化酶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小分子: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二、食物的消化食物在口腔、胃、小肠消化后的产物是什么?列表总结消化方式与消化后产物: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口腔切断、撕裂、磨碎、搅拌淀粉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唾液胃蠕动、混合蛋白质多肽胃蛋白酶胃液(消化的主要部位)蠕动、混合小肠淀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麦芽糖多肽脂肪脂肪微滴胰液、肠液胰液、肠液甘油脂肪酸胆汁胰液、肠液最终A B C D E(口腔)(大肠)未被消化营养物质的百分比050100123分析:曲线1、2、3分别代表哪种物质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胃)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部位三、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哪些可以被直接吸收,哪些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营养物质在什么部位被吸收?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思考:三、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基本不吸收少量 水和酒精少量 水和无机盐维生素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无机盐甘油和脂肪酸维生素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少量 水和无机盐维生素三、营养物质的吸收思考: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基本不吸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无机盐甘油和脂肪酸维生素少量 水和酒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吸收的功能相适应?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四、小肠的结构特点【3D动画】人体小肠的结构小肠外表面与内表面有什么不同 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你能看到哪些结构?这些结构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思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小肠的结构小肠绒毛示意图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小肠与吸收的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 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绒毛上皮细胞上有微绒毛。人小肠内表面放大图小肠绒毛示意图小肠绒毛显微照片②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促进吸收。③ 小肠绒毛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活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折叠废旧毛巾剪成条状,粘贴?纸张折叠是为了模拟小肠什么结构?毛巾是为了模拟小肠什么结构测量并计算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和 外壁的表面积,计算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讨论:小肠内壁表面积远远大于小肠外壁表面积。小肠内壁存物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这一结构特点扩大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少量 水和无机盐维生素小肠的结构特点: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基本不吸收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大部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水和无机盐甘油和脂肪酸维生素少量 水和酒精课堂小结表面积大(长、皱襞、绒毛、微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习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2.1 消化系统的组成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2024-2025学年北师大2024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6.2.2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2024-2025学年北师大2024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