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2025年春季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2025)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1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新课导入思考:六尺巷的故事蕴含着什么人文精神?相传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地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人撑腰。收到家人来书,傅以渐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便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也主动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新课导入点拨:社会和谐、见贤思齐、向上向善。新课讲授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首先得归功于孟母。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人家埋葬去世的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这类游戏。孟母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小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孟家搬到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搬家。孟母第三次搬到了学宫旁边,学宫就是学校的校舍。学宫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读书人,文质彬彬,有时学宫里还举行祭祀,纪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学者。孟轲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带着小朋友玩。新课讲授孟母三迁的故事,除了讲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外,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新课讲授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新课讲授如何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新课讲授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新课讲授“新时代好少年”每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体现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宝贵品格和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代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先锋。查找“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谈谈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向上向善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课讲授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刘玲琍老师,多年来,她用爱心和耐心,教会了听障儿童开口说话。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母亲。当孩子们用并不标准的声音说出“谢谢你”、“我爱你”时,那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她让这些孩子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新课讲授思考:我们应如何向刘玲俐老师学习,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新课讲授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立已达人,兼善天下。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课堂小结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弘扬中华文精神的做法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熏陶教化凝聚示范随堂练习1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中的这些语句,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屈原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这体现了( )A.中华人文精神只渗透在诗歌中B.中华人文精神具有熏陶教化、凝聚示范的作用。C.我们人人都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D.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能促进社会和谐B随堂练习2.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共同启示我们( )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②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③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促进社会和谐,拒绝与别人争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随堂练习3. 近年来,山东省各市区深入开展榜样引领行动,用身边的“最美人物”引领市民追求真善美,营造城市文明新风尚。举办“最美人物”评选( )①弘扬了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②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向榜样学习④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变成榜样人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谢谢!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课件.pptx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