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找空气》教案【核心概念】(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六)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与要求】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学业要求: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 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 满各处的性质等。教学策略建议:1~2年级课知道学生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器官观察和感知物体。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第二课“找空气”,根据上节课空瓶不空的经历,我们发现空瓶里面是空气。寻找身边的空气,利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初步体验运用工具科比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课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问题与猜想:从教室装进塑料袋的气体也是空气。猜猜哪里有空气;2、探究与结论:利用材料超市里的物品,找一找哪里有空气;3、反思与评价:证明空气存在于哪里,借助工具感受空气的存在;4、应用与迁移:生活中收纳棉被;5、阅读与新知:洗耳球的妙用,体会空气的用途。【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对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找空气”主题,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但动手能力不足,不能够独立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在尝试观察、研究的活动中需要教师的带领、示范和关注,做好安全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塑料袋一兜风就鼓起来了”上节课我们发现空瓶里是空气,发出猜想,塑料袋中也是空气吗?利用真实情境,找一找周围空气存在的证据,引发学生猜想,并用一系列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上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个知识点,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活动来维持注意力,如小组讨论、趣味小游戏等。【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2.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科学思维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空气,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空气的特征。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究实践目标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通过简单的实验收集证据验证,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态度责任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2.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证据证明我们周围被空气充满。2.教学难点:空气看不见,尝试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简单解释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实验观察记录表、塑料袋、洗耳球、棉被压缩袋、扇子、针孔、彩带等。学生:密封胶带,安全剪刀,直尺,铅笔,彩笔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与 猜想 【PPT:1-5】 魔术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神奇的魔术。(拿出一个瘪瘪的塑料袋)大家看,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塑料袋,现在老师要让它自己鼓起来,就像被什么东西充满了一样,眼睛可别眨哦!(教师将塑料袋在空中快速挥动几下,然后扎紧袋口,塑料袋鼓起来) 引导思考:大家看,塑料袋真的鼓起来啦!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塑料袋为什么会鼓起来呢?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邀请几位同学回答)有的小朋友猜里面装的是空气,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从教室里把气体装进塑料袋,这个袋子里的真的是空气吗? 3.提出猜想:看来大家对空气藏在哪里很感兴趣。那除了我们刚刚在教室里让塑料袋鼓起来,大家再猜一猜,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家里的气球里、田野上、大树周围等 )大家的想法都很有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空气,看看我们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观看、回忆上节课内容 学生积极思考 预设:上节课空瓶中装的是空气,这次塑料袋里装的也是空气吗? 学生猜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里有空气。 预设:在操场、在抽屉、在树林里、楼道里…… 魔术开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探究与 结论 【PPT:6-13】 1.引导:你准备利用下列材料超市中的哪个工具,去哪里找空气。 2.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你选择的工具去找空气吧! 注意:使用针筒时要注意安全。切勿使用废弃的医用材料进行实验,以防传染疾病。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你在哪里找到的空气,你怎么证明?(用以下句式) 我用 (工具)在 (地点)找到了空气, (证据 )证明了 (地点)有空气。 组织学生汇报结果。 4.寻找其他证据: 5.小结:通过实验,我发现: 空气充满各处!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预设:你在哪里找到的空气,你怎么证 明?(用以下句式) 我用塑料袋(工具)在公园里 (地点)找到了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证据 )证明了 公园里 (地点)有空气。 预设:粉笔里有空气,因为我看到了有气泡出来。 预设:呼吸中有空气,因为我看到了水中有气泡。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存在,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收获,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反思与 评价 【PPT:14-15】 1.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探究: 我们借助哪些工具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 在它旁边打上“√”,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你能用多种工具证明空气的存在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表现在评价表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根据自己的表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涂色评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应用与迁移 【ppt:16-18】 1.提问:天气热了,不用的棉被太占地了,怎么收纳比较好呢? 2.引导:我们可以把它收进密封袋里,然后抽去空气。这真的有用吗? 3.演示:被子变薄了。真节省空间!这还能变回来吗? 4.小结:天冷了,取出被子,空气钻进被子里,被子又鼓起来了。 学生观察思考、回家试试 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阅读与新知 【ppt:19-20】 别小瞧洗耳球!它能吹走植物叶片灰尘,保持清新;能清洁相机镜头,让拍摄更清晰;还能对付键盘缝隙积尘,让设备保持整洁,是清洁小能手。 学生学习、观察、思考 洗耳球应用了空气的特点。【板书】找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充满各处!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