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比较植物和动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比较植物和动物 教案

资源简介

3《比较植物和动物》教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冀人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三课《比较植物和动物》。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动物和植物,比较它们的异同,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生命科学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为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动物和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学习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逐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此外,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能够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是地球上常见的生物,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
(2)理解植物和动物都能生长、变化,知道这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比较植物和动物的异同,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2)能归纳总结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发展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1)经历观察动物、植物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2)能积极参与分类活动,会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4.责任态度
(1)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动物,掌握其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动物,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
2.教学难点
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理解动物特征与运动方式对其生存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从小到大变化的照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8】 展示动物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瞧一瞧,这里有好多有趣的动物!大家仔细看看,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依次展示大猩猩、骆驼、北极熊、鲨鱼的图片,让学生先说一说观察到的特征,然后教师补充介绍。 3.进一步提问:“想一想:这四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汇总,介绍补充。 4.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比较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和相同呢。(板书课题:比较动物和植物) 预设:“我认识骆驼,它背上有驼峰”“我知道鲨鱼,在大海里生活” 预设:会运动、需要进食、会成长和变化、需要呼吸…… 利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契合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对动物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出后续植物与动物的比较话题做铺垫 。
探究与发现 【PPT:9、10】 活动1: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1.引导:同学们,不同的动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也认识了许多不同的植物,你能比较植物和动物来说一说它们的不同点吗?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和动物有哪些不同点,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记录在学生手册上。并提醒学生在讨论时,要注意: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及时记录。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提问:“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那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发现植物和动物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外形、运动方式、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PPT:11-12】 活动2:游戏 1.引导:“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好玩的游戏,结合我们自己,人的一生在不断生长变化,我们将下面图按照人的生长变化进行排序吧!” 2.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进行点评。 3.游戏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进行回答,教师点评与补充。 【PPT:13-17】 活动3: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特征 1.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自己是会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那动物和植物是不是也像我们人一样呢? 2.展示小鸡从鸡蛋孵化出来逐渐长大、蜗牛慢慢爬行长大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提问:“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动物和植物都在不断生长、变化。 4.展示向日葵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的图片,和出示凤仙花长大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5.提问:“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都在不断生长、变化。 6.总结: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科学家把这些有生命的、能生长和变化的人、动物、植物称为生物。 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植物不会动,动物会动。 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预设:人的一生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 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小鸡、蜗牛、牵牛花等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 预设:我发现小鸡 、 蜗牛等许多动物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 。 我发现向日葵、凤仙花等许多植物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 。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植物和动物的差异和共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植物和动物的概念。 以人的生长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动植物生长实例,归纳出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初步的生命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与拓展 【PPT:18-21】 1.展示蚕、喜鹊真实的花朵、仿真花、小狗、机器狗、树木、鹅卵石等的图片,提出任务:同学们,根据生物的特征来进行判断,将这些图片按照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把编号填在相应的分类圈中。 2.向学生介绍分类圈的使用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4.分类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和判断依据。 5.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生物的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6.联系生活,进行提问:“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下课后快去找一找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课后继续延伸学习。 学生积极思考。 预设:仿真花不会凋谢。机器狗能发声,不能吃食物。 预设:小猫是生物,椅子是非生物等。 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概念,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结与评价 【ppt:22-24】 1.引导: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植物和动物,谁能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2.小结:(1)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2)科学家把这些有生命的、能生长和变化的人、动物、植物称为生物。(3)根据事物的特征等进行分组就是分类。 2.组织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 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预设: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什么是生物等。 自我评价:学习新课后,学生从“我知道、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收获,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