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需求端来看,人们越来越喜欢走进博物馆,是希望去亲眼看看历史书中的“青铜器”“兵马俑”“唐三彩”等文物的真实面貌。在近距离的观赏和学习中,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2025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脉络,在润物细无声中更加坚定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壁如,在三星堆博物馆,人们兴致盎然地观察和讨论着造型独特的青铜语文神树、青铜人像、金面罩等文物,并在畅想几千年前长江上游人们的生活图景中沉浸式感受古蜀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观众只需在小程序上动动手指,就能参与“织造”漳缎,从而简单了解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的智慧和丝绸之美…注意事项:从供给侧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博物馆。目前,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有90%免贵向公众开放,有的博物馆还在旺季延长开放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时间、增设夜场、增加参观名额,有的地方则通过大篷车将文物和展览送到山区、乡村等文博资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源短缺的地方。为了提升游览体验,越来越多博物馆借助先进的光影技术和精彩的文艺演出,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让连博物馆变得更加趣味横生;同时,层出不穷的文创产品因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之美而受到众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进一步拉近了文博与公众间的距离。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新颖的创意,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只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地方,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还是一个兼具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传承文化的综合体,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给地、阅读(70分)方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因此,各地要不断探索当地博物馆的保护和利用的创新之路,让更多人(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走进博物馆,让历史在现在和未来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摘编自陈锐海《年轻人爱逛博物馆迷的是文博“大餐”的趣味与魅力》)材料一:材料三: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座座博物馆,于静默中诉说沧桑繁华,在方寸间一览千年;对博物馆而言,能否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考验着文化供给的水平。适当延长开精亦见证国家的历史,跃动民族的根脉。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放时间,无疑是一次有益探索。以甘肃兰州市博物馆为例,两次推出延时开放措施,不仅满足了究”,聚焦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馆各项业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更好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夜场”参观需求,还实现每周七天全部开放,7月参观人数超过8万人,是6月参观人数的两倍人的重要功能。多。“参观的时间多了,孩子能看得更细致认真。”不少来自外省的游客给予好评。可见,推出延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时服务,不仅能够赋能美好生活、推动文旅融合,也有助于让游客在思接千载中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郝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为公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延时服务表面上场、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在活动多样看是“增量”,内里更要求“提质”。有的博物馆增设休息场所,增加免费讲解场次,提供常见应急供给充足的背景下,参观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药品;有的博物馆增加科技应用,运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参观体验;有的针对不同人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这座桥梁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研究。唯有把凝结着群,推出老年人专场、署假学生专场等,有针对性地规划路线、开展讲解…实践证明,因地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才能宜,丰富博物馆展陈方式、探索空间,才能让博物馆“有热度”更“有温度”,让游客“看得着”更“看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得好”。更好前进。此外,从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保护到价值挖掘,再到公众教育、开放服务、文创产品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便人们奔赴一场场“文化的约会”,筑发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以研究为基础。由此不难发现,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职能一教育和研究牢的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根基。文明薪火相传,文脉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助于真正实现馆内藏品与观众的“遇见”与“交流”。传千古的典籍里,更体现在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寻常生活中。让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触达更多(摘编自静子《期待与博物馆的每一次“遇见”》)人,让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元素与更多人相遇,文化认同就会在驻足凝视时悄然铸就,文化自信就材料二:能在纵览古今时油然而生,建设文化强国就能获得深厚根基和不竭动力。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博物馆粉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很多人休闲娱乐、学习研究(摘编自宋朝军《让博物馆“有热度”更“有温度”》)》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周末出游,还是度假旅行,越来越多人都会把“打卡”博物馆纳入自己的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玩计划。“文博热”持续升温,既是我国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的体A.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保护好、管理好文现,也是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结果。物有助于推动博物馆的发展。【2025年冲刺压轴卷(二)·语文第1页(共8页)】【2025年冲刺压轴卷(二)·语文第2页(共8页)】冲刺卷·语文(二)参考答案1.A(“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错,根据材料一,是“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馆各项业务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并未提及“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2.B(“意在说明博物馆是我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实证”错,应是意在说明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数育的重要场所)3.C(材料二第二段从需求端分析“文博热”的原因,主要说人们喜欢走进博物馆是希望深入了解历史。A项,介绍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及展品类别,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B项,介绍中国病理技术发展史博物馆的相关情况,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C项,是说小刚想要了解宫廷生活,便前去博物馆观看《乐舞图》,可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D项,是说金沙遗址博物馆对科技的运用,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4.①材料一侧重于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职能。②材料二侧重于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分析“文博热”的原因。③材料三侧重于探讨如何提高博物馆文化供给质量,强调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丰富研学内容。充分挖掘博物馆中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②增加科技元素。运用先进的光影技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强博物馆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研学体验。③定制个性化方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可推出个性化的研学方案,如趣味性、互动性更强的小学生专场,使研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④提供更多参观机会。在寒暑假旺季,可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增设夜场、增加参观名额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探索,提升研学的效果。(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6,C(“又使春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错,从后文春明送大爷时觉得窝火,回到队里跟老秦抱怨等情节,可知当时春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7.D(“冲突激烈”错,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集中在春明赶人这一情节,但老秦及时制止了春明,缓解了矛盾冲突,和平解决了问题,且这一冲突也谈不上“激烈”。)&.①“你穿上这身制服真威风”,是老秦在春明穿上制服而感到兴奋、自豪时说的,虽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整体上表达了老秦对春明穿上制服后的外形的肯定,增强了春明的自豪感。②“制服,它代表的不是威风”,是在经历卖菜大爷事件后老秦对春明说的,指出制服所代表的不是让人炫耀的威风,而是沉甸甸的责任,老秦希望以此纠正春明的错误观念,让春明真正领悟到制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①故事情节上,照应标题,与开头春明穿上制服只觉得威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前后呼应使得故事结构更加完整。②人物塑造上,春明在医院醒来,尽管面色苍白、满脸汗水,但还是赶忙整理制服、戴好帽子,表现出春明对自己执法身份的珍视和对执法责任的理解,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成长。③小说主题上,春明对自己的反思和妻子对春明的背定,进一步深化了小说有关执法者责任的主题,强调执法者应以责任为核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靠山。④情感氛围上,春明的坚持和责任感、妻子的赞美,共同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情感氛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10.BDF(原文标点为: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11.B(A项,“况修短随化”的“化”指自然,与文中加点的“化”意思不同。B项,“岂轻于天下邪”的“于”表被动“寄螺蝣于天地”的“于”指在,二者意思不同。C项,“终苟免而不怀仁”的“苟”指苟且,与文中加点的“荷”意思相同。D项,“适观而已矣”的“适”指适合、适于,与文中加点的“适”意思不同。)12D(“但王珪硅却并不赞同”错,从文中王珪对古代和近代治国之策的论述来看,他认为近代儒家道德规范遭到损害,淳朴民风受到破坏,因此他是认同近代君臣治国不如古代君臣的。)13.(1)像这样,有功之臣受到鼓励,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施而荒地就能开垦,游乐怠惰的人就会停止而犯法作乱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劝”“辟”“萌”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有的人庇护自己的短处,忌讳听到自己的过失,(不论别人的话)是对是错,都在心里暗自怨恨。(“护”“忌”“衔”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材料一直接指出君王应当打开公共的利益渠道而堵塞行私请托的门路。②材料二中赵奢不惧贵戒平原君而依法处理不法行为,并劝说平原君不要纵容家人违法,体现出灭私徇公的治国手段。③材料三中唐太宗指出若不敢违背官员的情面,则会成为万民的大害,告诫群臣要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建立国家,制度不能不明白,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国家政务不能不谨慎,国家从事的根本之业不能不集中。制度合于时势,那么国家的风俗就能改变,而民众服从制度:政策法废清明,那么官吏就没有邪恶的想【冲刺卷·语文(二)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E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压轴卷语文试卷(二).pdf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压轴卷语文试卷(二)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