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学霸培优课时精选)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学霸培优课时精选)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学霸培优课时精选)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______________事变,发动______________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______________。
2.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______________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______________抗战、______________抗战,开辟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在______________指挥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还召开了______________全会,为最后的大决战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每个中国人心中,______________事变、______________大屠杀都是最屈辱的记忆,它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我们要铭记历史,______________,永保和平。
5.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于______________年6月悍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______________。经过三年的英勇奋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迎来了最终胜利。
6.1945年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7.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______________,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______________。
8.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沂蒙人民奉献一切可以拿得出的东西给解放军,军民之间铸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沂蒙精神,___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代表。
9.______________年9月至______________年8月的14年间,______________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地。
10.______________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______________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7月7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2.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3.《铜墙铁壁》雕塑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4.1938年10月,6名东北抗联妇女战士英勇抗击,宁死不屈,最后集体投江,壮烈殉国。( )
5.1938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因发生在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 )
6.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称为“百团大战”。( )
7.抗日战争历时8年。( )
8.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全民族抗战持久抗战。( )
9.延安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
10.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汽车离开延安前往北平,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是“进京赶考”。( )
三、选择题。
1.( )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说出这句话的是抗日将领( )。
A.张自忠
B.杨靖宇
C.赵登禹
D.吉鸿昌
3.( )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A.9月3日
B.9月2日
C.8月15日
D.9月15日
4.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曲表达了当时松花江畔的人民( )的情感。
A.悲痛愤慨
B.积极向上
C.颓废消极
D.骄傲自大
5.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西安事变
6.下列有关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瑞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
C.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D.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也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C.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D.抗日英雄赵登禹是第二十九军将领
8.( )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A.卢沟桥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能力提升
四、写出下列历史事件对应的时间。
1.西安事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卢沟桥事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一八事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台儿庄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团大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南京大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2.从抗日战争中,你体会到了哪些伟大的抗战精神?
六、综合题。
1.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上的三个时间分别代表着什么?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驻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 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凝聚力”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教材课后解答
一、九一八事变后,歌曲《松花江上》广为传唱。找到这首歌,听一听,唱一唱,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见课本第66页)
答:歌曲《松花江上》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赶走侵略者、还我河山的渴望。
二、把“烂泥湾”变成“好江南”靠的是什么精神? (见课本第72页)
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收集有关抗战胜利的资料。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见课本第73页)
答: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答案
一、
1.卢沟桥 全面侵华 全面抗战 2.中国共产党 全民族 持久 敌后战场 3.西柏坡 七届二中 4.九一八 南京 勿忘国耻 5.1946 全面内战 6.9 2 7.精神财富 精神动力 8.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沂蒙六姐妹 9.1931 1945 日本 10.中国共产党 反帝反封建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
1.B 2.C 3.A 4.A 5.B 6.A 7.A 8.C
四、
1.1936年12月12日
2.1937年7月7日
3.1931年9月18日
4.1938年春
5.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6.1937年12月13日
五、
1.①抗8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②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②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六、
1.“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年—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
2.(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抗战的整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