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地位作用:
6.新时代的要求
2.组成
1.性质
4.职能
1、民主党派的性质:各自所联系┄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4)特色:新型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形式(新的表现①②③)
6.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
(5)优越性
3.主题
(1)是什么: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基本
内容
①基本方针:长-互-肝-荣
②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政治地位:执政党、参政党
④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⑤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①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③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团结和民主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复习回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
政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标:1、阐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2、阐释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的有关规定。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学习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
【议学情景】
【议学任务】
结合教材59页, 习总书记用“石榴籽”比喻什么?谈谈你对“多元一体”的理解。
总书记的“石榴籽”之喻
石榴原产于古波斯地区,汉代时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其间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当总书记对师生、村民、社区居民们讲到“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时,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起:“紧紧抱在一起。”
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P59)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多元: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②一体: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民族格局特点:
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3)各族人民的贡献:
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2)表现:
(4)要求: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元朝蒙古族把西藏牢牢纳入我国的版图
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苗族歌手宋祖英,传播了苗族民歌文化
培育伟大精神
创造灿烂文化
书写悠久历史
开拓辽阔疆域
这些行政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
包括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议学情景】
从上面地图中你能看出我国行政区域有哪些类型吗?
【议学任务】
(1)类型: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行使高度自治权
(2)特点:
对内:中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对外: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既民主又集中
(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我国行政区域:
集中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P62
地方性的自治权≠国家主权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设立目的
适用区域
自治程度
相同点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而设立
省、市、县、乡

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立
适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
一定的自治权
是为了解决历史遗
留问题,完成祖国
统一大业而设立
适用港澳地区
高度自治权
(除国防权和外交权)
(1)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统辖
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主权
知识拓展:区分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设立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港澳台地区
自治程度 有一定的自治权 享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社会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设立目的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相同点 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共统一领导,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比较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西藏:人民从“当牛做马”到“当家作主”,社会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
议一议:
你认为西藏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一根本性变化助力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西藏的发展成就侧面反映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怎样的方针?
议一议:
你认为西藏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一根本性变化助力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西藏的发展成就侧面反映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怎样的方针?
议学结论
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被铲除,藏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议学结论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议学结论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注:已经形成
原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P60最后)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 础
前提条件
物质保证
原因: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P61)
①民族平等≠相同≠消除民族差别
②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
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
⑤共同繁荣≠经济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繁荣等(侧重发展过程中补弱)
少数民族代表参与两会
西藏各族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国家和西藏各级地方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2019年,西藏自治区有35963名各级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2.18%。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以上。
教育援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干部援藏:内地高等学校逐年扩大面向西藏自治区和面向西藏班的招生规模,为西藏定向培养硕士学位以上的各民族人才。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坚持围绕党的引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重要批示精神。打造了民族地区脱贫的“西藏范例”。截至2020年底,西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0”,历史性消灭绝对贫困,成为民族地区脱贫的典型缩影。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 侧重点
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 平等≠相同; 平等享受权利≠享受相同的、一样的权利。; 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 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 民族的和谐相处
各 民族 共同繁荣 发展过程中补弱  “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共同繁荣≠同步、同等繁荣≠发展程度相同 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边疆补贴、高考加分、扶贫工程
牛刀小试:判断下列分别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一个方针
①某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专业课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②北京市牛街举办“民族团结杯”logo设计征集活动
③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④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项目
⑤对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政策倾斜
⑥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在饮食的习俗
⑦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
≠居住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
金秀瑶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不是各民族
(2)内容: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注意:不包括民族乡)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个
自治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双重身份)
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
①一般国家机关职权:人大审议政府报告、政府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普遍性。
②自治权:如确定泼水节放假日期,具有特殊性(民族特色)。
(2)内容:
③核心内容:自治权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
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
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
荣民族文化
民族自治机关主要有以下权力
(3)特点:前提和基础
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例如: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220项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如:《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对外国人来藏登山管理条例》
经济自治权 ①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②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例如:在税收方面,西藏一直执行比全国低三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率政策。
文化管理 自治权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例如:西藏地区的学校除教授汉语外,开设民族语言课程·针对高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考试的考生实行单列计划录取。
变通执行权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例如:在执行全国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之上,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
1.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建设,自治区代表武洪斌说,全力推进一批铁路、公路、航空和能源管道项目建设,推动喀什地区与周边国家城市互设商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2020年2月1日—6月30日,新疆自治区财政厅同人力资源保障厅等6个部门出台《关于帮助个体工商户应对疫情影响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例如对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气价、水价、采暖费统一下调10%。
3.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自治区信访条例》《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等8部自治区地方性法规。
依法自主地安
排和管理地方性
的经济建设事业
练一练:以下材料分别体现了自治权的什么内容?
依法管理地方
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什么
3.内容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注意:不包括民族乡)。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意: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双重身份)
③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①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③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④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2.特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P62)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
(1)根本
原因
(2)必要性
(3)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4)意义
①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②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自治: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国家统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意识形态: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⑤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新时期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题模板:关于民族问题如何做
国家角度:(重点背诵国家角度①至④点)
①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巩固民族关系提供政治保证;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④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其它:⑤人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⑥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 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统筹区域发展。
⑦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⑧国家政策扶持、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
公民角度:
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024年,云南省腾冲市三家村持续讲好“幸福司莫拉”品牌故事,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出从“贫穷小山村”变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家园”新路径,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表明( )
①当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②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③当地充分行使自治权,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④该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B
②: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的前提,②错误。③:有自治权的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材料没有涉及自治权,③排除。
2.福建开展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州工作25年来,着眼昌吉所需、福建所能,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文化润疆、交往交融等方面持续发力,累计投入援疆资金65.5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131个,先后选派1591名援疆干部进疆工作,为昌吉州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福建力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
①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全方位维护新疆人民的各项权益
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民族团结
③是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④旨在促进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D
结合视频和教材思考:邪教与宗教有什么区别?我国奉行什么宗教政策?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以其他名义建立,神话、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步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邪教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国家态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P64专家点评)
1.我国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P63最后一段)
(P64第一段)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信与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
②种类:信哪种教的自由
③派别: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时间: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代表国家鼓励、支持信教。
(国家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
注意: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依法管理
遵守法律
权责统一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①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涉及对外交往角度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②具体举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爱国守法拥护党;服务于国家利益;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注意: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社会现状
社会性质:坚持无神论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鼓励公民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提倡、不发展)
(3)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5)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
(6)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民、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特别提醒】关于宗教工作的认识误区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格局特点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6.2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本课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