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化学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化学部分)

资源简介

第二章:物质科学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和物质的变化
1. 物质通常由 分子、原子 和 离子三种微粒构成。常见物质中,如H2、02、C02、CH4等是由 分子构成的;各种金属如Fe、Cu等,一些非金属如C、Si等,以及所有的稀有气体如He、Ne、Ar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各种碱和盐,如NaOH、NaCl等,是由 离子构成的。
2.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氧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铁原子,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碳原子。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氯离子、钠离子。
3. 原子 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一般来说,分子由 原子 构成,但分子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比原子大。
4.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正 电荷的 原子核 和核外带 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 质子 和 中子构成的。其中, 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不带电,且正电荷总数 中子 负电荷总数,故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5.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实心球 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 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卢瑟福原子模型(1 9 1 1年) 原子有核 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波尔原子模型(1 9 1 3年) 核式结构 模型和电子云分层模型(1927年—1935年)。
6.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形状变化等。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 化学变化,如可燃物的燃烧、金属的生锈、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7.物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和溶解性等。
8.物质在 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稳定性等。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学式
1. 根据组成物质种类的不同,可将物质分为 纯净物 和 混合物 ;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种类的不同,可分为 单质 和化合物 ;单质按照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 金属 和 非金属;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可分为 机化合物 和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常见的有 酸 、 碱 、 盐 和氧化物等。
2. 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 沉淀法、蒸馏法 和 过滤法。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为 溶解 、过滤 、 蒸发 和回收。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都是由 元素 组成的。元素是指具有相同 核电荷 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 原子的总称。
4. 国际上元素用 元素符号 来表示,其书写通常用该元素 拉丁文的第一个 大写字母来表示,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他的元素相同时,写上第二个 小写字母 以示区别。
5. 元素符号可表示三种含义:宏观上表示一种 元素 ;微观上表示这种元素的 一个原子;还表示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也表示 这种物质 。
6. 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 金属 元素和 非金属 元素。目前人们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氧 ,其次是硅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其次是 铁 。人体中元素含量从多到少的三种元素依次是 氧 碳 氢 。海水中元素含量从多到少的三种元素依次是 氧、氢、氯 。
7.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元素,其中需要量较大的是含 氮 、 磷 、 钾 元素的化合物,分别叫 氮 肥、磷 肥和 钾 肥。植物生长缺乏 氮 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乏 磷 ,元素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 钾 元素时,植株矮小,叶上带有许多褐斑。
8.化合价的一般规律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价 +1 ,氧元素显 —2 价;金属元素通常显 正 价,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或金属元素化合时显 正 价,与氧元素化合时显 负 价。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零 。
第三节:水和溶液
1.水电解时,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分别是 氧气、 氢气 ,其体积比约为 1:2 。反应的方程式为 。此实验可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的,同时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 不能再分。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增加水的导电性 。
2.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 味道的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是 0℃ ,沸点是 l00℃。在4℃时密度最 大 ,为1×103千克/米3。冰的密度比水 小 ,能浮在水面上。
3.水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1)水通电分解: ;
(2)与某些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钠、氧化钙等)的反应,分别写出上述四个反应的方程式: 、



(3)与某些盐反应生成结晶水合物,如与硫酸铜粉末反应
4. 溶液是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 的、稳定 的混合物。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 质量与溶剂 质量之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含有Cu2+的溶液呈蓝 色,含有Fe3+的溶液呈 黄 色,含有Fe2+的溶液呈 浅绿 色。
5.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 混合物 。溶液是均一的 、 稳定的 、透明的混合物,悬浊液里悬浮的是 固体小颗粒 ,乳浊液里悬浮的是 液体小液滴 。 血液属于 悬浊液 。
6.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一般采用 升高温度 和 增加溶剂 两种方法。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增加溶质 、 蒸发溶剂 和 降温 。
7.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 100克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度。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 20℃时l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晶体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如KNO3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不大 ,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Ca(OH)2。
8.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它是指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其表达式为: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X100%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X100%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其含义是 100克生理盐水中含有0.9克氯化钠。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的操作步骤是计算 、称量(量取) 、溶解 。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药匙、 烧杯和玻璃棒 等。
9. 我国的水资源,从空间分布看,具有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 的特点。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造成灾难,工业生产中的废渣 、 废液、 废气 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 和 化肥 的任意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都会使水受到污染。
10. 常见的水的净化的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和 蒸馏法.
第四节:空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 氧气 占2 1%, 氮气 占78%, 稀有气体 占0.94%,
二氧化碳 占0.03%,水蒸气以及 其他气体和杂质 占0.03%。所以,空气的成分以 氮气 和 氧气 为主,其中 氧气 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 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 马德堡半球 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实际例子也都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一标准大气压= l.Ol×l05 帕斯卡= 760毫米汞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地说:高气压区多 晴燥 天气,低气压区多 阴雨天气。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 高 。气体流速越大,气压越低 。
4.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 不易 溶于水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 略大 。降温后能变成 淡蓝 色的液氧和固态氧。
5.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的气体,能与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写出下列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燃烧时的主要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C+02==C02 ;(条件:点燃)
现象: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2)硫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S+02==S02 ;(条件:点燃)
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3)磷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4P+502==2P205 ;(条件:点燃)
现象: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浓厚的白烟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3Fe+202==Fe304 ;(条件:点燃)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2Mg+02==2Mg0 ;(条件:点燃)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的固体
6.实验室通常用分解 过氧化氢 溶液(需用 二氧化锰 作催化剂)来制备氧气,也可用加热 高锰酸钾 或加热 氯酸钾 (需用 二氧化锰 作催化剂)的方法来制备氧气。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H202==2H20+02↑ ;(条件:Mn02 )
(2) 2KMn04==K2Mn04+Mn02 +02↑ ;(条件:加热 )
(3) 2KCl03==2KCI+302↑ 。(条件:Mn02、 加热)
7.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 排水 法收集氧气,又出于氧气 密度比空气大 ,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排水 法收集的氧气更为纯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集满 。
8.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 微 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 大 。降温后经压缩的二氧化碳固体叫 干冰 。
9.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 不能 (填“能’’或“不能’’)燃烧, 不支持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不能 (填“能”或“不能”)供给呼吸。
10.二氧化碳溶于水,跟水反应生成 碳酸 ,方程式为: C02+H2O==H2CO3 ;碳酸 不稳定 (填“稳定’’或“不稳定"),受热后生成物易分解,方程式为: H2 C03==C02+H2O (加热)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 CO2+Ca(OH)2== CaC03↓+H20 。此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常利用这一反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11.实验室通常用 石灰石 或 大理石 与 盐酸 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方程式为:CaC03+2HCl==CaCl2+C02+H20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密度比空气大,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火焰是否熄灭。
12.臭氧层可以阻挡和削弱过强的 紫外线 直接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是:禁止生产和使用含 氟氯烃 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和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13.由于 煤 、 石油 、 天然气 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上 森林面积 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较快,会引起温室效应。
14.含硫物质的燃烧会使空气中的 二氧化硫 增加,从而引发酸雨现象。
15. 空气中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排放的 废气和烟尘 、 工业废气 和 汽车尾气 。目前计人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氮氧化物 、 二氧化硫 、 一氧化碳 、可吸人颗粒物和臭氧等。
:常见的化学反应(一)
1.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墩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 生成新分子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没有改变,原子的 数目 没有增减,原子的 质量 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必然相等。
3.用 元索符号和化学式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 客观事实 为依据;二是要遵循 质量守恒 定律。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表示反应发生的 条件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分子、原子个数比;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 质量比 。
5.化学变化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复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和 分解反应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1)反应物:除与强酸反应的部分金属氧化物、碱和碳酸盐可不溶外,其余的反应物都要能溶于水;(2)生成物:生成物中必须要有 沉淀 、气体 或水(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6. 由同种 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 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单质按照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 金属 和 非金属 。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按是否含有碳元素)可分为 无机化合物 和 有机物 。无机化合物一般是指碳元素除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酸、碱、盐和氧化物等,也包括碳的两种氧化物、碳酸盐等。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含有 碳元素 的化合物(碳的两种氧化物、碳酸盐等除外)。
7.一般把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 氧化物 ,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氧化物又分为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氯化物 。
:常见的化学反应(二)
物质跟 氧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在反应中能提供 氧 ,使别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常见的 高锰酸钾溶液 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能得到 氧 ,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具有 还原性 ,常见的 C 、 CO 和 H2 具有还原性。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H2+CuO=H2O+Cu,有氧化性的物质是CuO,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H2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H2 ,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Cu0
3.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但其燃烧产物不同,氢气的燃烧产物只有 H2O ,一氧化碳的燃烧产物只有 CO2 ,据此可以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
4.物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是 可燃物 。②有氧气 参与。③温度要达到该可燃物的 着火点 。据此,灭火的方法有:①隔绝 可燃物 。②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 以下。③隔绝 氧气(空气)
5.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酸和碱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 离子全部是 氢离子 的化合物。常见的三种强酸是 HCl 、 H2S04、
HNO3 (用化学式表示)。
2.酸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酸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是 氢离子 。具体为: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 红 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 不变色 ;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 置换 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如:Zn+H2 S04= ZnS04+H2↑ ; Fe+2HCl= FeCl2+H2↑ 。
(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CuO+H2S04= CuS04+H20 ; Fe2O3+6 HCl= 2FeCl3+3H20 。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如:NaOH+HCl= NaCl+H20 ; Cu(OH)2+H2S04= CuS04+2H2O 。
(5)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
如:2HCl+CaC03= CaCl2+H20+C02↑ ; HCl+AgN03= AgCl↓+HN03 ;
H2S04+BaCl2= BaS04↓+2HCl 。
3. 盐酸是 氯化氢 的水溶液,浓盐酸有 腐蚀 性,敝口放置的浓盐酸瓶口会出现 白雾 。
4. 浓硫酸有很强的 腐蚀 性,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浓硫酸有 脱水 性,能使木材,纸张等脱水炭化。浓硫酸有 吸水 性,可做某气体,如 H2 、02 、C02 等的干燥剂。浓硫酸易溶于水,并放出 大量的热 ,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 浓H2S04 沿着器壁或玻璃棒注入 水 里,并不断 用玻璃棒搅拌 ,切不可 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
5. 检验盐酸溶液,选用的试剂是 AgN03溶液 和 稀HN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gNO3+HCl=AgCl↓+HNO3 ,观察到的现象是 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检验硫酸溶液,选用的试剂是 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 和 稀HN0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Cl2+H2S04=BaS04↓+2HCl ,观察到的现象是 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
6.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 阴 离子全部是 氢氧根离子 的化合物。写出下列常见的碱的化学式:氢氧化钠 Na0H ;氢氧化钙 Ca(OH)2 ;氢氧化铜 Cu(OH)2 ;氢氧化铁 Fe(OH)3 。
7. 碱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碱溶液中的阴离子全部是 氢氧根离子 。具体为:
(1)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 蓝 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 红 色;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2NaOH+C02= Na2CO3+H20 ; Ca(OH)2+C02= CaCO3↓+H20 。
(3)碱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KOH+HCl= KCl+H20 ; Ca(OH)2+H2S04= CaS04↓+2H20 。
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
2NaOH+CuS04= Na2S04+Cu(OH)2↓ ; Ca(0H)2+Na2CO3= 2NaOH+CaC03↓ 。
8.氢氧化钠是 白色 的固体,极易 溶于水,水溶液有强 腐蚀 性,俗称 烧碱 、苛性钠 。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是因为它在空气中不仅能吸收 水分 而潮解,还能跟C02 反应而变质生成 Na2 C03 。氢氧化钙是 白 色 微 溶于水的粉末,俗称 熟石灰 、消石灰 它的水溶液俗称 石灰水 。
9.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 盐和水 的化学反应,其实质是酸中的 氢离子(H+) 与碱中的 氢氧根离子(0H-) 结合生成水的反应。其基本反应类型应属于 复分解反应 。
10. 溶液的酸碱性常用 石蕊试液 和 酚酞试液 等,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比较物质酸碱性的强弱常用 pH试纸 来测定。
11. 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 0--14 之间。当pH=7时,溶液呈 中 性;当pH>7时,溶液呈 碱 性,并且pH越大, 碱 性越强;当pH<7时,溶液呈 酸 性,并且pH越小,酸 性越强。
第八节:盐和金属
1.盐是电离时能产生 金属 离子(或NH4+)和 酸根 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同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常见的可溶性盐有含 K+ 、 Na+ 、 NH4+ 和 N03—的盐,常见的不溶性盐有硫酸盐中的 BaS04 、氯化物中的 AgCl和大部分的 酸 盐。
2.氯化钠俗称 食盐 ,是厨房里重要的调味品。质量分数为 0.9% 的氯化钠溶液中 Na+ 的浓度与人体血浆中的几乎相等,故称为生理盐水。碳酸钠俗称 纯碱 、 苏打碱 ,其水溶液显 碱 性,常用于制玻璃、造纸等工业。碳酸钙是 大理石、石灰石 的主要成分, 难 溶于水,是一种重要的 建筑 材料。
3.盐的化学性质:
(1)可溶性盐和金属反应生成新金属和新盐,
如:CuS04+Fe= FeS04+Cu ; 2AgN03+Cu= Cu(N03)2+2Ag 。
(2)可溶性盐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如: 2Na0H+CuCl2= Cu(0H)2↓+2NaCl ; Na2S04+Ba(OH)2= 2NaOH+BaS04↓ .
(3)盐与酸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
如: H2S04+BaCl2= 2HCl+BaS04↓
(4)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如:Na2C03 +CaCl2= 2NaCl+CaC03↓ ; Na2S04+Ba(N03)2= 2NaN03+BaS04↓ .
4.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常温下都是 固态 ( 汞 除外),具有 金属 光泽,密度较大 (选填“大"或“小”),熔点较 高 (选填“高”或“低”),硬度较 大 (选填“大”或“小”),有良好的 延展 性,是 电 和 热 的良导体。
5.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 容易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失去电子,其活动性就越 强 ;(2)只有排在 H 前丽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3)排在 前面 的金属能把排程 后面 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腐蚀条件:与周围环境中 水 、 氧气 等物质的作用有关,也与金属的 内部结构 有关。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是 保护膜 法和 改变内部结构 法。
第九节:常见的有机物
1.有机物是一类含有 碳 元素的化合物,但我们熟悉的碳的两种氧化物 CO 、C02 和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在组成和性质方面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因此常归人无机化合物研究。有机物大都含有 C 、 H 、 0 、N等元素。
2.大多数有机物 易 挥发, 易 燃烧, 不易 导电, 不易 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甲烷 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其化学式为 CH4 ,是沼气和 天然气 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小 , 难 溶于水。具有 可燃 性,是常见的气体燃料.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02==CO2+2H20 (点燃) 。
4. 丁烷(C4H10)是打火机内液体、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C4H10+1302==8CO2+10H20 (点燃) 。
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可产生3000℃的高温, 生产中常用来气焊和气割,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C2H2+502==4CO2+2H20(点燃) .
6. 乙醇(C2H50H)俗名 酒精 ,易燃烧,可用作饮料等。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 ,不能饮用。
7.乙酸(CH3 COOH)俗称 醋酸 ,具有酸的通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8.人体内基本有机物有蛋白质、糖类 、脂肪 等,它们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 是细胞生长及组织修补的主要原料, 糖类 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脂肪 是人体的贮能物质。
9. 煤、石油 、天然气 等埋藏在地底下的含能量物质被称为矿物能源。煤的主要成分是 碳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含 碳 、 氢 元素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CH4 。
第十节: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1.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是自然界里把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径,固定的碳以有机物(淀粉) 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动、植物的呼吸 作用,燃料燃烧 等方式释放 CO2 返回大气,形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大自然中氧气随着植物的 光合 作用而增加,随着生物的 呼吸 作用和燃料的 燃烧 而减少,周而复始,形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3.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能发生相互转化,以Ca为例写出Ca→CaO→Ca(OH)2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Ca+02==2CaO 、 C+O2=CO2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能发生相互转化,以C为例写出C→CO2→H2C03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O2+H20==H2CO3、 CaO+H20==Ca(OH)2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补全或写出符合下列转化规律的一个方程式。
(1)金属+非金属→盐 如:Fe+S=Δ FeS ;
(2)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如:CaO+Si02= CaSiO3 ;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如:Fe2O3+6HCl= 2FeCl3+3H20 ;
(4)非金属氧化物十碱→盐+水 如:2NaOH+CO2= Na2CO3+H20 ;
(5)碱+酸→盐+水 如:NaOH+HN03= NaNO3+H2O ;
(6)酸+盐→新酸+新盐 如: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
(7)碱+盐→新碱+新盐 如:3NaOH+FeCL3= 3NaCl+Fe(OH)3↓ ;
(8)盐1+盐2→新盐1+新盐2 如:Ba(NO3)2+Na2SO4= BaSO4↓+2NaNO3 ;
(9)金属+酸→盐+氢气 如:Fe+H2SO4= FeSO4+H2↑ ;
(10)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如:Fe+CuSO4= FeSO4+Cu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