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单元逻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七课)法治中国建设(第八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是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2.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3.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自主学习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程(中华法系的含义、形成和发展过程、意义)是怎样的?3.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法的类型、特征、职能是什么?5.我国当代的法是什么?6.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是什么?7.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壹议学思考:1.古代中国的奇葩法律维护的是谁的利益?法律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2.古代中国的法律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探究与分享(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区分:人治、法治、法制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绝大多数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人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强调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静态意义的词,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法制基础、前提立足点、归宿拓展延伸3、中华法系---源远流长(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752、特征(地位):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曲折历程: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归于失败。相关链接 P75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中华法系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议学思考:1.法反映的是谁的利益?2.法反映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材料二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探究与分享(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决定因素: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之和法决 定决定2.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我国当代的法(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现: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我国: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3、法的特征(作用)注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注2:“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但立法上不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利都一样!(法的作用角度)(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的制定角度)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例如:成文法)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例如: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实施角度)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4.法的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区别:联系: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叁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探究与分享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1、影响法治法治建设的因素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法治建设的成就(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5)守法的主体指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错误的知识拓展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与人格权;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受教育权利;批评建议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2)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影响法治建设的原因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中华法系(含义、作用、发展与衰落)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特征课堂小结1.“灋”为“法”的繁体字,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灋”字的产生及字义表明(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③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当堂检测】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法治精神、道德规范,凝聚了深邃的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此可见中华法系( )①体现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②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③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 ④是履行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是因为(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 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③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 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C4、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该草案结合科普领域改革发展实际,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适应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 )①是以良法促善治的内在要求 ②是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为③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审议权 ④有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广场舞噪声、机动车轰鸣“炸街”、酒吧等商业场所噪声扰民。以上行为,如果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或者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上述规定体现了( )①全过程民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回应人民关切③国家职能服务国体,民主与专政辩证统一④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维护人民合法权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