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
联系:党的执政方式3个(科学、民主、依法)。其中,基本方式是?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01
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02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03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第一目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是什么)
法的起源、本质
法的决定因素、历史类型
法的特征
法的职能
课堂导入
7
law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P76
一、法是什么
8
1. 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1)产生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P74)
(2)本质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阶级产生
国家(统治工具)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统治
反抗
P76
一、法是什么
9
1. 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1)产生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P75)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P74)
(2)本质
P74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作用
P76
一、法是什么
10
1. 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口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之和
决 定
决定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等
概念回顾:必修一
生产力的概念
11
人类利用自然
与改造自然的能力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利用
加工
劳动者
生产资料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劳动资料
(包括生产工具)
(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概念回顾:必修一
生产关系的概念
12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③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关系
(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关系)
分配制度
生产力: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人和人的关系
概念回顾:必修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3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一般规律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结构)
P76
一、法是什么
14
2. 法的历史分类:
法的历史分类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
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汉谟拉比法典》
《独立宣言》
注意:
①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P76
一、法是什么
15
3. 法的特征:
—— 是一种社会规范
①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从主要内容角度看
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从制定和认可角度看
③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从实施角度看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
职业规范
社会规范
道德规范
社会规范
P76
一、法是什么
16
3. 法的特征:
—— 是一种社会规范
①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从主要内容角度看
体现: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P76
一、法是什么
17
3. 法的特征:
—— 是一种社会规范
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从制定和认可角度看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例如: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例如: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属于国家认可。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P76
一、法是什么
18
3. 法的特征:
—— 是一种社会规范
③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从实施角度看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有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P77探究与分享
一、法是什么
19
结合案例,说说法的职能是什么?两个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P77
一、法是什么
20
4. 法的职能:(与国体相联系)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阶级性是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管理职能是法的社会属性。
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
适用主体 法的政治职能的对象主要是敌人 (解决人民与敌人之间的矛盾) 法的社会职能的对象主要是人民
(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P77
一、法是什么
21
4. 法的职能:(与国体相联系)
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
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
核心、决定
基础和体现
表现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②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发展社会文化。
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
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④维护经济基础。
P77
一、法是什么
22
5. 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①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 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第二目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人治→法治
1949年之前:中华法系
1949年之后(补充)
P74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 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1)古代社会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2)近代以来
P74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5
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物质的与精神手段,对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注意: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P75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6
2. 中华法系
(1)发展历程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西汉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近代尝试
请结合“法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中华法系形成的土壤
P75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7
2. 中华法系 (1)发展历程(法的历史类型的角度)
开始制定成文法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唐朝时期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古代的辉煌:
中华法系——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近代的衰落:中华法系解体
现代的崛起
产生
(制度化雏形)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儒学、礼法结合
P75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8
2.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意义 / 重要性
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礼法结合)。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2)含义
P75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9
知识拓展: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西方法学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也有的法学家分为资本主义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法系:是西方法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0
补充: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发展历史
P79探究与分享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1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历程
法治建设在路上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9年
2004年
2012年
201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法治建设的制重大成果
2024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2
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的启示
①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
② 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③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第三目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司法水平、人权
P77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4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P77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5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P77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6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七个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部门
民商法部门
行政法部门
经济法部门
社会法部门
刑法部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加快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
宪法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P77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7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P78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8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P78补充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9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简政放权:
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P78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0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③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饥饿的苏丹》
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
叙利亚难民
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
P78专家点评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1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人权: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判断:人权高于主权:×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保障人权的体现:P78专家点评
P79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2
1.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新时代: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P79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3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
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
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课堂练习
44
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其他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
②法治是人类社会的结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法律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法律与其他发明一样,都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课堂练习
45
我国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A
课堂练习
46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B
思维导图
47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律的产生
法的本质和作用
法律的发展历程
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
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
2
3
法的产生
法的本质
法的决定因素
法的类型
法的内涵(基本特征)
法的职能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